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驱动要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时间:2024-05-24

◎陶 宇 杨 薇

前言

农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和支撑,它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的稳定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地区率先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为集中经营耕地、转变以往的农业经营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初税务总局、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央行、国土部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它以提高、帮助以及富裕农民为主要目标,发展培育具有突出的带农作用,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使它们变成引领农村三大产业融合,为农业建设提供强大支持的一股重要力量,为农村农业注入更多的发展动能。它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农业经营的新型主体,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依托规模化经营,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联结点的农业经营一体化组织联盟。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采取农业产业化战略的主要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

农业产业化以合作制理论、社会协助与分工理论、平均利润理论、比较效益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等为理论支点,涵盖了丰富的理论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新型的农业发展战略,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它重点涵盖了下列内涵:将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当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导向,中心是为了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将主导产业当作重点,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中介组织为主要联结点,借助农业生产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组成了完整化的一个产业系统,采取了农工商、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经济运行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涵盖了下列特征:首先它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为依托,布局区域化的生产、加工、销售活动侧重发展主导性的、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其次,各种农业经营主体走向了强强联合,循序渐进地聚结为各类企业集团,采取先进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开展资金、劳动、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经营加工活动,生产投入具有集约化的特点;逐步对龙头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改造,采取了法人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再次,企业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参与成员以及产业链中各种主体的目标得到了统一和协调,存在着多样化的利益主体。第四,坚持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导向,分配相应的资源、产品以及商品,围绕以及发展某个主导产业,依据产业链的实际发展需要,开展系列化的销售、加工、生产、开发以及技术服务,确保它有序、统一、协调运行,以实现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和管理。第五,将资本当作纽带,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健全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体系,确保双方自愿平等的经济结合关系。

二、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驱动要素分析

(一)内部驱动因素

1.发挥协同效应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过程存在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要求各个环节能够及时衔接起来。由于其生态学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循环性特征”,所以借助能量多级利用以及物质循环再生等手段,可以实现“闭环化”的物质流动模式,通常情况下能够稳步增加产业化的经济性。众所周知,相当多的农业企业东路在充分地改进农业生物循环科技,以不断扩张自己的产业链,进而提升终端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降低企业成本

首先,产业化上游交易的频繁度以及复杂度非常高。眼下国内农业依旧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绝大多数农业主体依旧是小农经营,只有少量的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销模式非常松散,多数企业的规模非常小,没有达到较高的“段位”。针对这个问题,产业化经营中的加工、流通等产业链中的不少下游企业,肯定会出现一些“小额契约”,所以企业必须要有效地开展自身的管理和维护活动,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违约风险以及交易成本。应该加大自建基地、与中介组织密切合作等措施,对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以及下游进行整合,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下游流通环节过多,导致了物流成本的不断上升。因为缺乏完善的冷链物流体制,在流通、储存、加工、保鲜环节,需要较高的费用和成本。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应该采取自营、收购等措施,整合下游的诸多流通环节,打造“产业化经营”,强化与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合作,打造“生产加工销售联盟”,以削减流通环节的成本,持续提升经济效益。

3.强化过程控制

近些年以来,国内农产品出现了多起质量安全问题,事实上都能够归咎于农业产业化的松散结构。农产品流通、生产、加工环节越来越多,形成了日益复杂的农业产业链,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他环节与品质产生重大影响。条件较好的农业企业,应该持续提升物联网、信息化管理、大数据等多种先进技术,强化产业化的过程控制,把产业链的诸多控制环节浓缩到企业中。在高标准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利用“标准化”操作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品质。

(二)外部驱动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8年2月初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的策略,应该重点扶持、发展和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加工销售主体。农业企业是扶持重点,特别是农业大型“龙头”企业。应该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各种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产学研密切融合的现代化科技创新组织。从2001年开始,连续十八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了要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以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契机,以稳步实施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应该指出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之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日益壮大发展与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是繁荣农业经济的重中之重,能够为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基础和可靠保障。由此能够看出,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因素发挥了强烈的导向作用。

2.产业化水平低,附加值较少

如果国内产业链组织欠缺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营销、深加工等多个下游环节缺乏较大的运营力度,无法获得较高的增值率。就国内农产品的出口结构而言,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水平非常低,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更是如此。组织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非常低。农业通常情况下重视“规模经济”,所以行业集中度会对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如今国内农业产业化依旧徘徊在低水平、彼此均衡的状态中。主要因素是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技术水平不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无法有效地提升退出壁垒或者进入壁垒;农户经营可以说规模非常小,广阔的农场地域导致了过度分散的农产品种植,同样不具备较高的退出进入壁垒。如此以来,农业企业在“低水平均衡”状态下的产业化发展态势,农业生产波动性与农业企业的利润率间存在着“剪刀差”,无法有效地确保农户的合法权益。

3.推行供给侧改革,满足消费者需求

最近若干年来出现了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数量日益增多从事农业加工生产的市场主体日益增加,但是产品质量依旧不高,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市场总是“深受其害”。从相关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从2004年到2012年,年均数量达到了276 起。在这其中,餐饮消费流通销售、初级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加工的问题依次达到了9.2%、10.5%、13.4%以及64%。在此过程中,因为生产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过程管控制度,存在着滥用化肥以及农药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每公顷土地的平均化肥施用量排在世界第一位。但是,如今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越来越注重改善型消费,日益需要更多质量安全、品质可靠的农产品及农业深加工产品。国内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应该稳步打造优质安全、可靠健康的农产品大品牌,抓住难得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机遇。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来说,要切实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打造“全过程控制”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机制,参与到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的整个过程。它属于外在因素引发的企业内部驱动要素。

4.亟需突破贸易壁垒

相关数据证实,我国出口的各类农产品数额、数量都在稳步增加(出口数量年均增速达到了5.4%),然而与我国外贸总额的增速甚至于我国GDP 增速无法保持一致,特别是农产品出口总额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持续下降(1980年达到了23.3%,2012年仅仅达到了3.1%。与国际标准比较,我国农产品缺乏较强的世界竞争力,农产品品质显著滞后。我国是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大国,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显著,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持续增加,其实给在中国方法中农业经济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出口,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因为无法达到外国农产品的检测标准或者技术水平,出口受到较大限制。国家要制定更高的农产品检测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而言,应该稳步增强自身的经营加工品质和指标,强化产业链管控等,提出产品附加值以及产品质量,逐步突破外国的农产品贸易壁垒,在国际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三、新时代农业产业化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合作研发+订单农业

通常情况下,因为农业产业化的投资大、利润率高,但风险也比较高。所以,农业产业化的科技研发以及种植推广均存在着较大难度,农业企业应该通过“合作研发”机制,朝着产业链“上游延伸”。合作企业应该与科研机构、农科院、高等院校等构建“研究开发型”的诸多战略联盟,前者向后者提供相应的研发资金,以换取相关的技术专利、品种使用权,从而具备了掌握产业链源头的重要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获得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所以针对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某些市场集中度不高、投资周期较长、风险较大、利润率低、产业发展特点不鲜明等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特征,农业企业应该将生产环节外包,采取典型的“订单农业”模式,借此削减规模化生产所需要的成本,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考虑到农产品质量会受到上游生产过程的较大影响,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应该构建相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对生产基地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控制,科学化的田间管理、规范化的基地建设,以有效地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以及质量。

(二)落实金融促进措施,解决融资困境

在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不少农业生产加工企业都会遭遇融资难问题,如果无法打破这种局面,不能跳出融资难的困难,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此类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战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站出来,协调金融资源,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为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必要的金融促进措施。比如,最近若干年来宜昌市锐意创新,克难奋进,找到了破解当地农业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难以有效融资的解决方案。首先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让企业通过信贷渠道进行融资。在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连续四年来该市农业局积极地打造银企对接平台,促使龙头企业负责人与投资担保企业、银行等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洽谈和对接,促使双方构建稳定、共赢、互信的合作关系。

三年时间下来,通过这个对接平台,为该市农业产业化企业争取到了二百多亿元的信贷资金,为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一大批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强做大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其次是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到各类各级资本市场中金融融资。湖北晶盛惠粮油公司于2016年2月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正式上市,第一次私募金额达到了665 万元,为当地农业产业化企业找到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为这些成长中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地跳出金融困局,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完善和创新

纵向一体化的含义是,在深化分工的前提下,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密切结合起来乃至于融为一体的一个过程。它能够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机构中得以实现,在稳步推动纵向一体化活动的过程中完成价值链、产业链的升级。当然各种形态的农业产业化机构能够进行重组和兼并,乃至于采取联合协作的方式。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或建立农业产业化的新型经营体制环节中,农业产业化机构间的纵向一体化,通常情况下和横向一体化同时出现,乃至于相互结合而进行,以打造网络化、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密切融合的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过程中更恰当地对接要素、产权以及产品市场,提供了新的端口;为促进专业化或者高级生产要素的聚集,为增强要素质量,奠定了良好的机制体制基础;为促使农业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换句话说,它涵盖了农业价值链以及农产品供应链。

促使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其实也是在大力整合农业供应链,实现价值链优化升级的一个过程。应该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链管理进行优化,协调、结合或者有机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关系,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纵向一体化,它能够有效地削减风险,增加效益,节减成本。它也能够节约时间,强化供应链快速响应客户消费需求的水平和能力,大力开拓农业产业化的广阔空间,改进农业产业链和世界市场、高端市场的有效对接体系,稳步增强农业产业化的增值能力、整体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