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欧粮食贸易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分析及启示

时间:2024-05-24

◎高松华

一、引言

作为当今世界两大贸易体,中欧贸易近年来取得显著增长,彼此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自2008年发展加速,2014年较之2013年,欧盟从中国的进口额增长了6.5%,出口额增长了9%,自2004年至2014年10年间连翻几番。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的纪录;2014年,第二次突破4000亿美元,中欧双边商品贸易额达到4675亿欧元,比前一年高了9个百分点,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额达1650亿美元,中国自欧盟进口2120.5亿美元,增长0.4%,2016年,欧盟27国与中国货物进出口额达5657.8亿美元,中国成为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事实上,在解决亚欧大陆的粮食问题上,中欧方面存在着共识,双方为共同推进联合国发展目标落实、消除全球贫困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粮食的质量、数量、供应问题、储备问题以及粮食的价格等都是粮食问题的重要方面。粮食生产的周期性长、不确定性大,受自然环境、天气及季节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大。以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大豆的价格为例,2008 年为11.25 美元/蒲式耳骤然上升到2010年的16.59美元/蒲式耳,但在2011年又降至13.5美元/蒲式耳,价格不断波动,且毫无周期、规律可言。再看作为人们最重要主食之一的大米,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基本没有低于20美元/蒲式耳的时候。高价格、高波动说明了中欧在加强粮食贸易合作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中国粮食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FAO的粮食概念指谷物,含麦类、粗粮类和稻谷类,其中,麦类有小麦、大麦、青稞(元麦)、黑麦、燕麦;稻类有粳稻、籼稻、糯稻、陆稻(旱稻)、深水稻;粗粮类有玉米、高粱、荞麦、粟(谷子、小米)、黍(糜子)。此外尚有小豆(红豆)、绿豆、木薯、番薯(红薯、白薯)、马铃薯(土豆)等粮食作物。本文是广义粮食概念,主要针对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四类品种的贸易开展分析。

(一)中国粮食生产概况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其粮食供给大多数来自国内生产。由于近年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农业技术也有了较大改善,粮食产量总体在不断上升:(1)过去2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总体而言增速均匀而持续;(2)而在1999-2003年间,粮食产量趋势却与总体情况相反,略有波动下降。在1999年粮食产量一度上升达到5亿吨,随后连续四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直到2003年后,恢复增长;(3)从2005年后,粮食产量增长稳定而持续。2007年,粮食总产量继1999年后第二次达到5亿吨以上,而后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到2014年,更是突破6亿吨大关;(4)改革开放后,不同粮食品种的产量变化差异也很大。从1995-2014这20年来看,粮食不同品种产量总的基本变化特点是:稻谷、薯类、小麦产量都呈现较小幅度波动,增长不大;而玉米波动增长幅度较大,超过一倍;而豆类产量总体呈现波动下滑。

(二)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情况

除了国内粮食自给,中国粮食另一个供给来源就是进口。鉴于特殊的国情,中国粮食贸易情况总体上是进口大于出口,多数年份为粮食净进口。

1.进口结构及规模

中国粮食进口品种结构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大豆进口,远远高于其他品种,特别是自2006年后,进口数量激增,大豆的进口数量近些年几乎是呈直线递增,到2014年进口已超过7000万吨,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其他几种虽有较小幅度波动,但整体增长远不及大豆。粮食出口结构方面,中国粮食出口主要以玉米、大米为主,大豆和小麦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在1998-2006年中,中国玉米的出口数量相对较多,其中,2002年达到最高值1167万吨;而从2006年之后,逐渐下降,并在2014年达到最低值。大米的出口近些年总体上呈现波动下滑趋势,1998-2002年出口相对较多,近几年逐渐下降。另外,小麦出口虽然比重很小,只占到1%-4%,但每年的份额仍在逐步加大。

2.粮食贸易特点

(1)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贸易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供需缺口依然存在且不断加大,贸易依存度有可能逐年上升;(2)粮食出口主要以玉米、大米为主,但近年来有不断减少趋势,出口竞争力处于比较劣势;进口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且大豆进口数量激增;小麦、大米需求有减少趋势,同时国内产量在不断增加,未来可能实现大米、小麦自给;(3)随着大豆净进口数量的飙增,大豆贸易依存度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三、中欧粮食贸易结构的动态演变

(一)市场区域结构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与欧洲各国的粮食贸易在总体上呈良性增长趋势。然而具体到与各国的贸易,却呈现不均衡的状况,中国与欧洲各国在粮食进出口贸易上存在诸多差异,历年中欧粮食贸易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粮食的市场相对集中。中国粮食在欧洲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荷兰、法国等相对发达的国家。对俄罗斯的出口基本占到了中国粮食对欧洲总出口的80%以上,其余20%基本分布在欧盟成员国。(2)粮食出口贸易额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较大。与2004年对比,2008年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对欧洲多数国家出口额都有了一定幅度减少,该状况近年得以持续,特别是俄罗斯作为欧洲地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近些年贸易额急剧下降,2014年的总贸易额与2004年相比,只有2004年的14%左右,这极大程度影响了中国对欧洲粮食出口贸易。中国对欧洲各国的出口增减幅与绝对值增减量的变动并不一致,在欧盟的各个成员国中,出口增幅最大的国家是英国,其次是比利时和德国,虽然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占欧洲出口总额的比重并不算很大,但从出口增幅还是可以看出,中国与这些国家在粮食出口贸易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潜力,可加强合作。

图1 2000/2008/2014从欧洲进口粮食贸易额地区结构

此外,图1显示,(3)近年来中国从欧洲的粮食进口总体上不断增长。与2000年相比,近些年中国从欧洲各国进口粮食的贸易额都有了较大增长,其中增长绝对值最大的国家依次是法国、荷兰、丹麦、英国和德国,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粮食占到中国从欧洲各国进口粮食总数的一半以上;(4)法国作为中国在欧洲地区最大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贸易额增长幅度最大,2014年较之2000年翻了超过三番;与此同时,与总体情况背离的是,近年中国从西班牙进口的粮食数量略有减少。

(二)贸易额结构

从图2贸易额来看,在和欧洲国家的粮食贸易中,中国大部分年份粮食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处于贸易逆差。分析发现:(1)中国多数年份处于贸易逆差。在2004年到2014年10年间,仅2004、2006两年处于贸易顺差,其余年份粮食进口均大于出口。粮食出口自2006年达到巅峰,超过600万美元,之后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但总体趋势还是在缓慢下降。(2)近年来中国从欧洲的粮食进口波动幅度较大。相对于出口,近年中国从欧洲进口粮食贸易波动显然要大得多。2004年之前,进口一直处于上升阶段,2005年达到一个巅峰,其后在一年时间里迅速跌落,在2006年处于最低值,仅300多万美元。可看到,2004到2006年三年间中国从欧洲进口粮食的波动幅度最大,相反,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欧粮食贸易的影响似乎并不很明显,没有出现大幅波动,至于原因,可能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干预。另一个低值出现在2012年,这一年整体的进出口都处在低潮期,而后进口呈直线上升趋势,首次从欧洲进口粮食过亿,未来几年会依然保持这种上升趋势。此外,从2012年开始,中国从欧洲进口粮食的增长速率偏快,这与近几年与欧洲国家之间达成的粮食合作脱不开关系。如中国政府陆续和欧洲粮仓——乌克兰签署了一系列农业合作协定,此外随着近年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为中国同欧洲诸国的粮食贸易发展带来契机。

图2 近十年来中欧谷物进出口贸易数额趋势

(三)商品结构

1.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是一个绝对的粮食进口国,相比而言,中国的粮食缺乏出口优势。(1)在2004-2014年10年间,中国对欧洲共出口粮食592408吨,其中以大米、大豆为主。其中,出口大米共418943吨,占到总粮食出口量的70%以上,这与中国粮食贸易的现状情况相符,也说明了在中欧粮食贸易上中国大米具有优势;(2)整体看来,在中欧粮食贸易中,中国的出口依然处于不利地位。虽然对欧洲粮食的出口中,稻米占到绝对优势,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出口市场正在不断扩大,葡萄牙、比利时等国家逐步加入中国大米进口国之列,但近几年来,由于稻米在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进出口计划和配额管理,中欧间大米贸易总体水平并不尽人意;(3)在与欧洲各国的粮食贸易中,中国的玉米、小麦不具出口优势,玉米出口仅占不到4个百分点,而小麦基本没有出口。

2.进口商品结构

相较于出口,中国近年来作为粮食净进口国,对欧洲粮食进口也是年年攀升。 2004-2014年这10年间,中国对欧洲共进口粮食2417465吨,以玉米、大豆为主。其中,从欧洲进口玉米共1550吨,占到粮食总进口量的90%左右,大米和小麦进口占比在1%左右。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对玉米的进口需求不断增大。一方面,由于世界粮食能源化的大趋势,而玉米作为重要的新型生物燃料,其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水平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产品,其需求随之递增。

四、中欧粮食贸易结构优化的启示

综合中欧粮食贸易机构演化的时空规律分析,获得的启示有:(1)改善产品结构和贸易国别结构。做好定位分析,找出自身优势,寻找最优合作伙伴。针对名优特粮食产品,可进一步加大宣传,打造知名品牌,并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经营水平,实现规模经济。同时,推进粮食作物的加工转化,实现农业生产和出口结构优化升级;(2)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药残留源头管控及创新,同时严格产品检测程序,逐步建立起国际化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鞭策企业向国际安全标准看齐;(3)妥善应对贸易争端,无论在贸易规则掌握和使用、人才培养,还是国际多边合作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4)努力提高粮企经营管理水平,促成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群化和标准化发展,着力提高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竞争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