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邝艳湘 陈 静
对外教育援助是重要的人文交流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受援国的教育条件,也是援助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培育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民心相通被我国提上了战略的高度,而对外教育援助是打通心与心的隔阂,消弭人与人的距离的重要方式。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实效性,使国际教育援助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国际教育援助是发展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国际援助方式。它从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国际教育援助不仅有助于改善受援国的教育条件,还带动了援助国内部的各要素向受援国进行多层次的扩散和渗透,使援助国与受援国的社会民众有着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从而促进了不同国家的民众之间在价值观念上的交流和互动,是援助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培育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路径和主要内容之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了,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社会基础,中国倡议、世界共享的“一带一路”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和世界各国携手种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树才会根深叶茂、百世长青。作为一种“软力量”,“民心相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方式的人文交流,而对外教育援助是重要的人文交流方式,有助于改善援助国的国家形象,促进民心相通。
国际教育援助从二战后兴起至今,援助的理念和侧重点都发生了许多改变:“从关注经济发展到关注人类基本需求;从以双边援助方式为主到以多边援助、双边援助共同推进;从项目援助到部门援助和计划援助;从支持硬件设备建设到支持软件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拉开了国际发展援助的序幕,国际教育援助也随之展开。此时国际教育援助的宗旨是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援助侧重于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初等教育领域投入几乎为零;援助方式主要以技术援助为主,如派遣教师、顾问及设置高额奖学金等,少量的援助用于修建教舍、购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物资。
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和美国联合主导实施的科伦坡计划,核心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其中涉及教育领域的援助,如提供技术培训、专业化教育、学术交流计划、留学教育计划。据统计,截止1970年12月,科伦坡计划共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培训了72544名技术人员,并向该地区派遣了14102名专家,捐赠了高达4.795亿美元的教学设备。
20世纪70、80年代,国际教育援助获得广泛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入国际教育援助的行列中来,并且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理念下,国际教育援助开始向初等教育倾斜,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援助日益重视农村教育、非正规教育、女性教育等初等教育领域的援助。1990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篇有关基础教育的报告,强调:“初等教育的投资回报远远大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要求援助国继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教育质量差及群体低收入的国家,需要将其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国际教育援助不仅能够改善受援国的教育基础,提高它们的教育质量,也是援助国展现其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改善援助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其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是援助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开展国际教育援助,以促进人文交流,进行思想文化渗透,2011年,国际教育援助在全球达到110亿美元,约占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8%。
如日本就成功地利用教育援助的手段,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渗透,并在东南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改变了二战后侵略国家的形象。同样,日本通过加大对蒙古的教育援助,实施“草根计划”,成功地提升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蒙古国内超7成的蒙古人认同日本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将日本视为世界上最友好的国家之一,表示要向日本学习,并在日本的入常问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就已经开展了对外教育援助。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日益成为国际援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新兴援助国,国际教育援助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援助方式。
成立伊始,新中国就展开了对外教育援助,如无偿捐赠教学物资及资金、派遣专家对受援国进行培训,此时来华留学生较少且以双边援助为主。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主要有派遣教师、接收来华留学生、受援国国家教育代表团来访、技术培训等,仍然以双边援助为主。随着入常,中国开始积极参与联合国多边教育援助活动,注重与国际机构合作,援助的规模呈井喷发展之势,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援非的教师只有3名,到70年代,教师已经多达115名;同时非洲来华的留学生规模也激增,20世纪50年代,来华留学的非洲国家只有埃及、肯尼亚、乌干达等少数几个国家,总人数为24人。到了70年代,人数达到648人,学生遍布于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国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迅速。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规模日益扩大,援助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多元化:设立政府奖学金项目,资助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捐赠教学物资;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成为重点的援助领域,发展了官员培训班、技术培训班、短期人员交流项目、援外志愿者项目等多种形式,涉及农林牧等几十个专业。此外,加强了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联合国发展机构共同培训的各类技术人员累计达到1500多人。
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外教育援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援助的规模和力度迅速增加。2006年,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我国提出在3年内为非洲培养1.5万名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
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框架内,我国领导人多次承诺加强对外教育援助。2013年,中国向东盟国家承诺在未来的3-5年内,将向其免费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014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承诺,将为其免费培训20万名技术人才,免费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向拉美国家承诺在未来5年内,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并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2015年,中国向亚非国家承诺在未来的5年内,将向其免费提供10万名培训名额。2017年,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诺,将每年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总书记特意强调了“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指出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民心相通被提上了战略的高度,而对外教育援助则是打通心与心的隔阂,消弭人与人的距离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国际影响力、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中国的援助历史较短,援助经验欠缺,制约了我国对外教育援助发展,本文抛砖引玉,提出了几个提升对外教育援助效应的建议。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对外援助法,或者是针对某一特殊事件而制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援助政策。我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可借鉴其成熟、合理的内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教育援助法律。
一、制定对外教育援助法律。从法律层面规定教育援助的宗旨、对象、目的、批准程序、援助规模、援助方式、年度教育援助占对外援助的比例以及监督机制等,增强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透明度。
二、设立独立的教育援助机构。设立专门负责教育领域援助的机构,全权负责对外教育援助,使教育援助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援助的效果。独立的对外教育援助机构既可以提高对外援助的决策和管理效率,也有助于避免各部门之间相互掣肘以及重复援助,可以使援助资金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援助评估机制。建立项目评估与项目总结报告制度、全面统计制度以及年度报告制度,规范项目评估工作。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机制,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
2016年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人,其中许多是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如此庞大规模的留学生,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我们必须深度挖掘留学生这一潜在资源,让其为中国代言,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实现奖学金来源多样化,将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地方政府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中央角度来说,应增加奖学金名额,均衡获得奖学金学生的地域分布,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说,应提供种类丰富、适应地方特色的奖学金项目,此外还应鼓励企业、学校等社会组织以各项名义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增加奖学金供给渠道。
第二,构建和完善留学生服务体系,国家应该完善留学生社会化的支持体系,满足来华留学生的家庭婚姻、子女教育、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学校要及时为留学生解决在华的困难,让其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建立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留学生档案,档案可以完整地呈现来华留学生的背景和学习期间的各类信息,此举既可以使来华留学生感受到学校对其个人经历的尊重,还可以为国家外交和安全部门提供重要的讯息,更重要的是可以整理出校友信息,培养友华、爱华人士。
国际教育援助的发展离不开民间和社会力量。非政府组织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具有灵活性,能为政府官方援助组织做补充,共同为国家利益服务。政府组织的教育援助往往都是大型的活动,而且还是针对非常需要教育援助的地区进行的,这样会遗漏一些同样需要援助的地区,民间组织和力量可以参与其中,弥补政府组织的活动的不足。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民间教育组织,鼓励知名企业家、社会名流、慈善机构参与到对外教育援助项目中来,共同推进对外教育援助的发展。
目前我国是以双边援助为主,多边援助的规模和数量较少。在双边援助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利益倾向,这样就容易出现碰撞和摩擦,影响对外教育援助效果。多边援助则可避免或者缓解政治上的摩擦,并且多边援助组织一般都拥有独立完善的运行机构,专业性更强,通过多边援助机构不仅能提升教育援助的效果,还可以规避其他国家对我国援助目的的质疑。因此,我国在实施对外教育援助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多边援助,扩大多边援助的数量和规模,借助多边援助平台和机构提升教育援助的质量。
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教育援助国。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总书记总结到,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举办了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在对外教育援助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对外教育援助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改善国家形象,培养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促进民心相通,但是,我国的对外教育援助要想真正发挥这方面的成效,除了要有切实的法律、机制等方面的改进外,还需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坚持平等的援助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尊重受援国的选择和意愿,在教育援助过程中,去意识形态化,将我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基本原则坚定地落到实处;第二,强化受援国教育的能力建设,将受援国的教育能力建设作为对外教育援助的优先发展目标,在制定对外教育援助政策时,要考虑到受援国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可持续性,使受援国逐步摆脱对援助的依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