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孙丽梅,曲静艳,王 岩,李兴超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 熊岳115009)
辽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濒临黄海和渤海,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辖区内有14 个市、100 个县(区、市),地理环境条件各有不同,地区间的气候、地形和土壤的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果树的多样性。截至2018年,全省的苹果、梨、葡萄、桃、李、杏、大樱桃、山楂、草莓等的栽植面积达到52.73 万hm2,总产量707 万t,产值220 亿元。其中,苹果19.73 万hm2、279 万t;梨17.70 万hm2、159万t;葡萄46.67万hm2、90.9 万t。果树产业已成为全省360 万果农增产增效、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栽培果树的种类、品种繁多,抗冻性能各不相同,加上我省特有的气候条件,常常形成周期性(3年一小冻、5年一中冻、10年一大冻) 和地区性的果树冻害,不仅影响当年产质量,而且促使树势衰弱,造成或加大大小年的产量波动和腐烂病、轮纹病等病害的大发生;严重年份甚至造成果树的大量伤亡,毁园现象十分严重。损失是惨重的,教训是深刻的。然而,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受气候明显变暖的影响,再加上新时期果树产业提质增效及产业升级,人们似乎忽视了果业生产上还存在影响果树种类、品种分布的果树冻害,纷纷引进各类新品种进行大面积栽培。为使果树栽培者铭记果树冻害造成的危害与教训,笔者查阅了有关果树冻害的资料,对辽宁省果树冻害的发生时期、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等预以概要回顾,旨在为我省果树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高果品的产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对新形势下果业产业升级,减轻冻害危害提供参考。
苹果、梨、葡萄、桃、大樱桃是我省果树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树种,在我省不同产区常发生周期性和区域性冻害。据不完全统计[1~22],自20 世纪30年代以来,我省共发生33 次不同程度的果树冻害(含早春冻害或晚春冻害),其中≥2.5级冻害的13次。分别为1933/1934、1947/1948、1952/1953、1956/1957、1962/1963、1966/1967、1980/1981、1985/1986、1993、1998/1999、2000/2001、2009/2010年度。
在1951—1993年的43年中,从冻害发生频率和分布上看,初冬冻害3 次(1959、1984、1993年,包含与其他时期组合发生的冻害),发生频率为7.0 %,相当于14.3年一遇。其中只有1993年为纯初冬冻害,而1984和1959年,除初冬发生外,还有深冬和春季发生的。深冬冻害发生频率为46.5%(1951、1952、1956、1957、1959、1960、1962、1964、1966、1967、1968、1969、1971、1976、1978、1980、1984、1985、1986、1989年),相当于二三年一遇。其中有5 个冬季冻害(1952、1962、1976、1980、1985年)≥2.5 级;其余15 个冬季一般为2.0 级左右。
在发生深冬冻害的20年中,只有9年为纯深冬冻害,频率为20.9%(频率最大),历史上危害较重的大冻害都在其中;其余11年都是与其他时期冻害组合发生的,与早春冻害组合发生的4 次(1951、1965、1969、1975年),发生频率为9.3%;与晚春冻害组合发生的3 次(1964、1971、1986年),发生频率为7.0%;与早春、晚春冻害组合发生的2 次 (1956、1957年),发生频率为4.7%;与初冬及早春、晚春冻害组合发生的只有一年,发生频率为2.3%。
未发生任何冻害有16年,约占总年数的37.2%。即我省有37.2%的年份不受冻害威胁[22]。
鉴于资料问题,现仅对20 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较严重且有代表性的果树冻害作一概要介绍。
1980/1981年度是历年来较重的一次深冬冻害[4]。这次冻害主要发生在长大铁路沿线以东,复县、新金、庄河以北的千山余脉南段的低山丘陵区,即辽阳、本溪、丹东3 市,以及营口、鞍山、铁岭3 市的东部山区,其中宽甸、凤城、本溪、海城4 县最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果树受冻株数约419 万株以上 (约占果树总株数的3.6%),其中,丹东市110 万株、鞍山134 万株、本溪市12 万株、营口54.6 万株、辽阳65 万株、铁岭(西丰县)3.5 万株。受冻的树种包括苹果、梨、山楂、桃、李、杏、葡萄、枣等。全省苹果树冻死83.8 万株,占受冻果树总株数的26.3%,为全省苹果总株数5253 万株的1.6%,约减产4 562 万kg(占全省苹果总产量70 万t 的6.5%)。辽西地区因果树进入休眠较早,低温来得较迟,秋冬降水量少,故冻害相对较轻;而辽南的盖州与之相反,冻害较重。辽东、辽北地区由于冬季低温在大苹果抗寒临界温度(-25~-30 ℃)以下,最低温达-34.0~-39.2 ℃,加上冬季降水量大,冻害严重,常造成整株果树被冻死。
1998/1999年度冻害是深冬冻害,且重于历年[12]。冻害部位多发生在主干、中心干和主枝的迎风面(主要是主干、中心干的西北侧和主枝背下)。冻害较重的树,有的能开花结果;有的萌芽晚、叶小、果小,但到调查时已枯萎、落叶、落果。在调查区域内,苹果2 级以上冻害1 470.9 万株,占苹果总株数的24.9%;冻死575 万株,占总数的11.5%,占2.0 级以上受冻株数的39%。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苹果因冻害减产20 万~25 万t,但不同地区冻害程度不同。大石桥、海城、大洼、凌海、义县、朝阳、凌源、南票等县(市、区)的果树冻害最重,苹果、桃、李、杏等多为主干冻害,主干的干周冻害率为20%~100%,冻害级别为2~4 级,冻害指数为60%以上。-10 ℃线的东西两端,即东端的东港市、岫岩南部、庄河市,西端的建昌县大部,冻害较轻,多是顶芽冻害和新梢抽条,顶芽冻害率为34.4%~62.8%,新梢抽条率为6.5%~22.5%;盖州市东部和建昌县北部冻害较重。-10 ℃线以南地区,如普兰店和瓦房店两市的北部,葫芦岛市连山区的大部,冻害均较轻;个别园因砧木和管理问题冻害严重,如连山区高桥镇甜水河果园‘北海道9号’有大量的苹果砧,冻害达2~4 级,冻害指数达72.9%。
2001年果树冻害也是深冬冻害,发生程度重于历次[14]。冻害部位多发生在树干基部15cm 以上,阴面重于阳面。从枝干剖面看,受冻的皮层、形成层、木质部、髓部,轻者为浅黄褐色,重者多为深褐色或黑色。尽管有的树能开花、结果,但大多数为萌芽晚、叶小、果小,调查时有的已枯萎、落叶、落果,以至死亡。受冻的树种有苹果、梨、桃、葡萄、李、杏、枣、山楂。据对我省14 个市不完全统计[14~18],全省栽植的果树冻死株数达1 408万株,占调查株数的23.47%。其中桃、梨死亡率最高,桃树冻死456.25 万株,占调查总株数(865.63 万株)的52.71%;梨树冻死359.36 万株,占调查总株数(750.50万株)的47.88%。全省梨、桃、李、杏、苹果苗木冻死近5 000 万株。
1.3.1 天气骤变,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
1993年的冻害为初冬冻害,到目前为止是我省最严重的一次冻害[9]。据锦州市气象局资料,1993年11月1—15日的气温均在0 ℃以上,15日平均气温为5.64 ℃(13日日均气温最高,为9.4 ℃),16日全市普降大雪,雪后气温急剧下降至零度以下,16—22日日均气温为-6.88 ℃,21—25日日均气温为-8.86 ℃;16—27日出现持续降温降雪天气,22日最低温为-17.8 ℃;23日日均气温最低,为-11.1 ℃。从以上天气变化看出,11月中旬前后两个时段的日均温温差为12.52 ℃,最低温温差(13日与23日)为20.5 ℃。温差幅度之大,持续低温时间之长,在气象史上是少见的。
1976/1977年度为冬季冻害[3]。据凌源气象站观测结果,10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1 ℃,较常年(1958—1975年)低8.8 ℃。此时果树都没落叶,大量的苹果和树叶冻在树上,营养尚未回流;12、1、2月-20 ℃以下气温的天数分别为6.0、22.0、8.0 d,比历年(1958—1975年)少2.3、14.4、3.5 d;3月气温回升很快,到22日回升到8 ℃以上,23日气温突降至-4.4 ℃以下。由此造成苹果树小枝、花芽、叶芽大量冻死或枯死,大枝、树干冻害较轻,很少有死树现象。锦州、朝阳两地苹果减产42.9~95.0%。
1998/1999年度,在11月中下旬或12月上中旬出现强降温大风雨雪天气。如大石桥、海城1998年11月15日晚突然降温,先雨后雪,树上结冰;大洼县11月16日突然由前几天的15.3 ℃降至-11 ℃,直至11月24日;凌海市12月20日突然由零上10几度降至零下;朝阳县11月20日下雨后转北风雪,下雪前温度3~4 ℃,雪后突降至-17 ℃,最低达-20~-21 ℃,持续5 d;凌源市11月7日出现雨雪天气,11月8日降温。在突降雨雪和降温的时候,树体还未完全进入休眠期,有的树叶还没落,因主干进入休眠最晚,所以受冻最重。因多为北风或西北风,所以树干、中心干下部和主枝的迎风面均表现冻害。且整个冬季突冷突热,温度变化幅度大,果树很难安全越冬[12]。
1.3.2 违背果树区划与适地适栽原则,盲目发展
由于近些年冬季气候变暖,一些领导干部和果农对辽宁省气候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忽视了果树发展的合理区划与适地适栽原则,盲目引进一些不适于本地栽培的品种,造成还未获得经济效益就遭致全园毁灭的后果。如大石桥、海城、台安、义县、朝阳、建昌等县(市)栽植的‘富士’‘短枝国光’‘爱宕梨’‘新高梨’‘金花梨’‘丰白桃’‘中华寿桃’等品种几乎全部冻死[14]。由此可见,适地适栽是发展果树的前提条件,应认真总结盲目发展的教训。
在严寒的冬季根系也会遭受冻害。据辽宁省北部地区果树冻害调查组调查,欧亚种葡萄,如‘玫瑰香’‘葡萄园皇后’等的根系在-4 ℃时即受冻,欧美杂交种‘康拜尔’‘玫瑰露’ 等在-6~-8 ℃即受冻,而美洲种的‘贝达’到-13 ℃时根系才受冻[2]。吴庭升等[6]报道,受害组织变成褐色以至腐烂,根系受到局部或轻微的冻害,通常对地上部生长无明显反应;但根系冻害过重则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延缓和树势衰弱,产量降低。关于根系冻害的研究在我国还较少。根系的抗冻力是随着树种、砧木品种、根分布深度及树体营养状况、土壤、积雪厚度、农业技术水平而不同,进一步研究我国寒冷地区栽培的主要树种、砧木品种的根系在不同土壤、地势和耕作条件下的冻害表现,将有助于正确选择砧木及采取相应的根系防冻措施[23]。
冻害部位多发生在主干基部15 cm 以上,阴面重于阳面。从树干剖面看,受冻的皮层、形成层、木质部、髓部,轻者为浅黄褐色,重者多为深褐色或黑色。苗木主干日灼、抽条严重。苹果一年生枝的深冬冻害表现在秋梢表皮皱缩,木质部和髓部呈淡黄至褐色病变。梨的木质部受冻后呈深褐色,而杏呈红色,甜樱桃和李子则呈橙色[4,9,12,19]。
不同年度果树发生冻害后,花芽分化不完全,花芽畸形,受冻后局部变褐,严重的整个顶花芽死亡。叶芽受冻后,生长点先变褐,后叶原始体逐渐变褐,严重的整个叶芽死亡。早春,芽的生长点萌动较早,容易受倒春寒危害。开花期早的果树遇到晚霜,常使花器受害,受冻后花瓣变小,重者花瓣变为褐色,提前调萎;柱头受冻后直接影响受精;果实受冻,果皮皱缩,果肉细胞脱水,但发生较少[20,21]。
查阅不同时期的果树冻害资料发现,苹果属中最抗寒的是山定子,其次是海棠、苹果。苹果早、中熟品种受冻较轻或不受冻,如‘翠秋’‘伏锦’‘祝光’‘甜黄魁’‘辽伏’‘黄魁’‘锦红’‘津轻’等较抗寒。晚熟品种‘寒富’‘鸡冠’‘东光’‘赤阳’‘秦冠’ 等抗寒,其次是元帅系、‘金冠’‘乔纳金’‘国光’,冻害最重的是‘富士’‘王林’‘红玉’等。梨属中的秋子梨系统最抗冻,其次是白梨、砂梨系统。梨品种中受冻从重到轻的排序为‘金花4号’‘爱宕’‘水晶梨’‘雪花梨’‘白梨’‘鸭梨’‘锦丰’‘五九香’‘早酥’‘苹果梨’‘大南果’、94-01、‘红南果’‘大慈梨’‘苹博香’‘尖把’‘尖把王’。葡萄属中,山葡萄抗冻性最强,其次为美洲葡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欧洲葡萄抗冻性较差。葡萄品种中‘贝达’最抗寒,其次为‘红香水’‘牛心’‘白香蕉’等,最不抗寒的为‘玫瑰香’‘无核白鸡心’‘龙眼’等[1~7,9~20]。
冻害与地形、地势关系密切。在我省的冻害调查中发现,冻害总体趋势,北部比南部重,西部比东部重,低洼地比山地重;黏土地比沙壤土地重;瘠薄地比肥沃地重。在海拔50 m以下的平原和沿海地区冻害最轻,海拔400 m以上的山地较轻,而在海拔100~200 m 的丘陵和岗地冻害较重,尤以丘陵区的河流两岸、谷地、洼地冻害最重。此外,从局部看,在同一果园的同一坡向,不同坡位的果树冻害亦有差异,普遍表现于坡地下位重,中位次之,上位和顶部最轻或基本无冻害。从不同坡向来看,位于阳坡的果树冻害重于阴坡的[4,14]。
栽培管理技术水平高的园块,树势健壮,树体营养积累多,冻害轻;否则,冻害就重,如贪青徒长的旺树比中庸树重。稳产树冻害轻,而产量不稳的大年树冻害重、小年树冻害轻[3]。
培育抗冻而又具备其他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以适应当地的不良外界条件是解决果树冻害的一项根本措施。对果树抗冻问题的研究,不仅为了防止现有栽培果树的冻害以减少损失,而且还在于打破某些树种、品种栽培界限的局限性,积极扩大栽培地域,以不断满足生产、市场对果品的需要。为此,自20 世纪50年代初,辽东省熊岳农业试验场(辽宁果树科学研究所前身)、沈阳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前身)、丹东市农科所、中国农科院果树所等单位相继进行果树杂交育种、芽变选种及国外引种工作,品种的抗寒性是其目标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相继选育出了 ‘迎秋’‘锦红’‘辽伏’‘甜黄魁’‘宁丰’‘宁酥’‘寒富’‘丹光’‘岳冠’ 等苹果品种,‘早酥’‘锦丰’‘大南果’‘尖把王’‘南红梨’等苹果和梨的新品种。其中‘早酥’梨在我省分布区域广、栽培面积大;特别是‘寒富’苹果的育出,使我省大苹果栽培区域向北推移200 余km,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栽植面积8.7 万hm2,已成为辽宁省苹果第一主栽品种[24]。这些品种的选出与推广,不仅丰富了苹果、梨品种构成,而且减少了因冻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实践证明,改变繁育技术,能提高树种、品种的抗冻力。山定子、海棠、山梨、‘贝达’等均具有较强的抗冻能力,在其上分别嫁接苹果、梨、葡萄新品种繁育出的苗木栽植后能提高其抗冻性。如‘贝达’嫁接苗比自根苗的冬季埋土厚度可以减少一半以上,节约大量防寒的人力和费用,并且植株表现早期丰产;再如盖县、大石桥、海城等地,在‘国光’等苹果幼树、结果树上高接‘红富士’,冻害较轻,并能正常结果。因此,利用抗冻性强的砧木、树种或品种的树进行高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某些优良品种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在某些范圃内是扩大栽培地域的措施之一。
经过历次果树冻害考验后,人们逐步认识到合理区划、适地适栽的重要性。侯宝贵等通过6年对果树资源全省性普查,基本摸清了我省果树资源现状,获得6.3 万多个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省气候特点,采用“农业气候鉴定”和“生产鉴定”的方法将我省果树分布划为两个果树带,7 个果树区,提出我省11 个树种的栽培范围与宜栽树种、品种,为我省果树生产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25]。自20 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省各地区始终依据区划选择树种、品种。大连市是以晚熟苹果为主的苹果、桃、大樱桃产区,苹果为‘红富士’‘斗南’‘王林’‘红嘎拉’‘珊夏等’。营口市是以中晚熟苹果和葡萄为主的苹果、葡萄、李子产区。苹果以‘红王将’‘岳帅’‘岳冠’等为主(北部地区大石桥发展‘寒富’,东部地区发展‘寒富’‘国光’),葡萄仍以‘巨峰’‘无核白鸡心’等为主,李子为‘盖县大李’‘黑宝石(福莱)’‘安哥诺’等。锦州市是以梨和葡萄为主的梨、葡萄、苹果、杏产区,梨主要发展‘锦丰’‘苹果梨’‘花盖’‘早金酥’等,葡萄主要发展‘巨峰’‘晚红’‘奥山红宝石’‘无核白鸡心’‘玫瑰香’‘香悦’等。朝阳市是以‘金冠’苹果、枣、仁用杏为主的枣、苹果、杏、梨产区。鞍山市和辽阳市是以‘南果梨’为主的梨和葡萄产区。阜新市以杏和梨为主,杏为山杏与扁杏并重,梨以 ‘苹果梨’‘南果梨’为主。沈阳市以苹果、梨、葡萄为主,苹果为‘寒富’,梨为‘尖把梨’‘南果梨’‘苹果梨’等[26]。
对果树实行科学管理是丰产、稳产、提高质量与抗逆性的重要保证,果树生产者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4.3.1 正确选择园址
选择园址应考虑地形、地势、坡向、地下水位、风向,以及尽可能利用河岸等区域的有利小气候条件,以减轻霜冻和温度剧烈变化。建园时要依据品种和砧木的低温适应性,选择抗寒力强的树种、品种,避免在建园时留下果树冻害的隐患。有条件的果园建防护林,对改善果园小气候条件有重要作用。
4.3.2 平衡施肥
要根据不同树种、品种的营养特点和需肥规律进行平衡施肥。应多施有机肥,适当搭配氮、磷、钾化肥。在有机肥用量不足的果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生草培肥土壤,为果树生长提供尽可能好的立地条件。
4.3.3 严格树上管理
合理的整形修剪能有效地控制树势,达到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寿命长的目的。然而传统的修剪方法已难以适应现时果树栽培的需要,广大果农要扭转重冬剪轻夏剪的倾向,要以夏剪为主,冬剪夏剪相结合,通过建立通风透光良好的树形提高产量和品质。一些严重削弱树势的技术,如环剥、生长抑制剂等应慎重应用,最好不用。
要及时疏花疏果,严格控制花量和结果量,做到合理负载,保证树体正常发育。
在加强病虫害全面防治的基础上,要特别强调对苹果粗皮病和轮纹病的防治,以增强树势,提高抗性。实践证明,粗皮病和轮纹病的防治,重点在防,即改善管理,提高树体的营养水平。
我省基本上存在着 “5年一小冻,10年一大冻”的周期性,不要因为近些年冬季气候变暖就放松了果树越冬的防寒保护。如培土埂,树干涂白、绑草把,喷防冻剂等措施。在冻害严重的地区可在距树干50 cm 的西北侧培一高50 cm 左右的月牙形土埂,于土地封冻前即夜冻昼化期灌1 次封冻水。树体涂白应延伸到中部骨干枝分枝的枝桠处,以反射阳光缓和树皮温度的剧变,减轻树体冻害,有条件的可应用。
国内外在果树保护涂膜方面的研究己取得一定进展,主要应用于果树防冻、防抽条、防日灼、防治病虫害、伤口的保护等。如在落叶后、萌芽前对苹果幼树涂保水防冻剂原液、5 倍液,能降低东海指数与抽条指数;春季用原液涂抹苹果、梨等果树的高接枝,可提高其成活率[27]。其中使用的材料有些较为原始,包括动物油、矿物油、石蜡等天然大分子物质,还有使用塑料薄膜等物质。
在现代农业果树保护措施中,已越来越多采用高分子乳液作为保护剂。果树涂膜通常是指采用丙烯酸酯类,乙烯基类单体作为主要原料,配合其他单体,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高分子乳液材料[28]。利用高分子乳液易成膜,有弹性,具有透气、保水、耐久性好等特点,将其喷涂于树木被保护处,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也称为“树衣”)。试验证明,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合成高分子乳液,配合适当添加剂,喷涂于树体,能对果树起到防止冻害的保护作用,具有优良的综合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29]。
辽宁省果树产业历经33 次的冻害考验,作为果业人在不同果树冻害时期过后,都汲取与积累了不同的教训与经验,并认识到抗寒育种和选种的重要。在1978—2018年的40年间,广大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芽变选种等途径选育出苹果25 个、梨228 个、葡萄325 个、桃566 个、杏91 个、大樱桃20 余个[30,31]。这些树种、品种的选出,无疑丰富了我国果树品种的构成,对果树产业贡献是巨大的。但各地在利益趋动下,不管在本地区是否适栽,还是冒险引进,大面积栽培。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作为品种选育单位与个人,应立足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与探索。(1)探明品种(砧木)根系在不同土壤条件(平地、坡地、山地)下的分布与抗寒性;(2)明确品种的适宜砧木与宜栽区;(3)提出品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平地、坡地、山地)的栽培模式与技术规范;(4)提出预防或减轻冻害、旱灾等相应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优势,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实现“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