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方优质绿色水稻栽培关键技术

时间:2024-05-24

刘 丹

(开原市一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铁岭 112300)

水稻是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粮食之一,水稻栽培技术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其产量和品质[1]。根据其生物学特征,水稻整个生育期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营养条件。北方水稻均为一年一熟,栽培土质较好,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水稻光合产物的积累,特别在灌浆期,北方地区22 ℃平均气温非常适宜水稻灌浆,易达到籽粒饱满、产量高、质量优的效果。尽管北方水稻栽培有很多优势,但由于土壤天气等限制也有很多不利因素[2]。例如,北方寒地稻作区水稻有效分蘖不足、低位分蘖少、水分管理不合理等,致使水稻产量受到严重影响[3]。因此,有必要结合水稻生产实际,探讨北方优质水稻栽培关键技术,为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指导。

1 播前准备

1.1 苗地选择

优质绿色水稻生产须遵照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严格限制化学生产资料的使用。选择苗地时,一方面需要远离工矿区、医院、铁路及公路沿线,防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另一方面应选择生态条件良好,土壤、水和大气质量达到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地势相对平坦、排灌方便、不易受水旱灾害、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

1.2 扣棚做床

大棚育苗是适宜北方地区的水稻育苗措施,可确保插秧最佳期,提前播种期,且不易发生冻害,保证稻谷安全成熟。育苗大棚一般采用可拆解的钢骨架结构,结实耐用,长度和宽度可根据地块情况因地制宜,一般长度为80 m,宽度不小于6.5 m,以便小型农用机械进出作业,利于提高劳动效率。这样规格的每栋育苗大棚,有效育苗面积在500 m2左右,可插本田5.3~6.7 hm2,利于推动水稻育苗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降低育苗成本。

辽宁扣棚时间通常在每年3 月中下旬进行。当土壤化冻深度达到70 cm 左右时,要尽早扣棚,促进解冻,提高地温,进而实现培育壮苗的目的。早扣棚也是北方地区水稻旱育壮苗的重要技术措施。

扣完棚后,4月上旬开始做床。深翻前施入腐熟农家肥1 000 kg/667 m2左右,配合施入适量高效复合肥、碳铵和富硒肥。剔除其中的杂物和根茬,确保床土精细、无坷垃。床面宽2.8~3.0 m,棚边留15 cm左右空地,中间留不少于30 cm的过道。

1.3 清除积雪

北方冬季常有不同程度的降雪,因此,扣棚前须及时清除积雪。因为雪在融化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热能,从而降低地温,影响土壤化冻。将积雪清出拉走,切勿堆积在大棚周边,以免积雪融化后流回棚里,进而增加苗床湿度,导致水稻烂籽、烂根,诱发立枯病和青枯病。

1.4 选种与处理

根据北方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应选择适宜当地条件的抗病、抗倒伏且耐盐碱的优质水稻品种。由于采用大棚育苗,苗期温、光、水、气等条件均有所改善,故生育期160 d以下的品种均可安全成熟。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建议两年更新品种1 次。购买种子时,一要选择国家审定或省级审定品种,杜绝越区种植和满贯种植。二要先做发芽率测试,要求发芽率达到90%,含水量不高于14%,防止买到时间过长的种子。播种前应选择晴好天气,晒种2~3 d,翻动3~5次。晒好的种子用盐水或黄泥水选种,并剔除秕谷和杂质。再用清水冲洗2~3 遍后浸种。浸种与消毒可同步进行。用施宝克、扑生畏、新型901 等杀菌消毒剂在15 ℃水温中浸种7 d,捞出阴干备用。选择优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用以防治地下害虫,提高水稻恶苗病和立枯病抗性。

1.5 催芽处理

当种子吸水量达到种子重量的25%时,将种子捞出,置于30~32 ℃环境中催芽。注意种堆内的温度不能超过40 ℃。当80%以上的种子破胸时,将温度降至20~25 ℃。期间要经常翻动,确保出芽整齐均匀。

2 培育壮秧

推行水稻优质绿色高效生产,培育壮秧是关键。若秧苗不够健壮,成为“三类苗”,则会影响插后管理。待长成壮苗后,才能施肥打药,否则易引起药害。这一阶段极易引发秧苗病虫害,造成水稻减产甚至整株死亡

2.1 配置床土

选择pH值4.5~5.5且通透性好、无草籽、无农药残留的优质园土,按照6∶4 的比例拌入腐熟农家肥,过筛备用。苗盘育苗时按每盘2 kg营养土配用,旱地育苗时按3 kg/m2准备床土。

2.2 适时播种

辽宁地区水稻播种时间在4 月上中旬。气温稳定在5 ℃以上时,应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播后及时浇水,以浇足浇透、不存明水为原则。采用机播或人工播种,通常散播两遍。严控播种量,确保种子均匀分布在每个育苗格内。播后轻轻镇压,喷施敌克松1 000 倍液后盖土0.5~1.0 cm。最后,苗床覆盖纸膜或无纺布,以增强水稻抗旱性、提高水分利用率,进而实现早出苗、快出苗。

3 秧田管理

3.1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间,棚内温度宜控制在28~30 ℃。切记不要超过32 ℃,以防小苗徒长或烧苗。小苗立针时,应及时撤掉纸膜或无纺布。一叶一心时,白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 ℃左右。通风练苗时,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9∶00—10∶00 进行。通风时间根据棚内温度而定,温度低时减少通风时间和风量。两叶一心时,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0 ℃左右。当夜间温度达10 ℃以上时,可昼夜通风练苗,利于培育壮秧。

3.2 水分管理

见青头后,如苗床缺水,应灌青头水1 次。通风练苗过程中要注意补水,防止大水漫灌。移栽前5 d注意控水,以促进根系生长。

3.3 养分管理

在施足底肥和壮秧剂的情况下,苗期可不用追肥。秧苗长至3.5片叶时,若出现脱肥现象,可追施硫酸铵。追肥后,务必集中灌水1 次。

3.4 防治病虫害

秧苗两片叶时,喷施敌克松1 000 倍液可预防立枯病;用适当浓度40%的富士1 号能预防稻瘟病;移栽前5 d打1 次杀虫剂有助于预防稻水象甲等害虫。

4 本田管理

4.1 适时移栽

苗龄一般为28~35 d。当秧苗长至5.5~6.5 片叶时,可进行移栽。此时,幼苗叶子直立,富有弹性,茎扁平分生,根多为白色,植株抗寒性、抗旱性相对较强。种植密度对水稻品质特别是淀粉含量影响明显,可采用等距移植方式,早期株行距15 cm×20 cm,后期20 cm×20 cm。

4.2 水分管理

运用现代节水模式,在整个生育期内坚持浅、湿、干交替灌溉。控水灌溉,每次灌水深度在2 cm左右,并增加稻田露田时间。当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70%~90%时进行晒田,晒至田边龟裂、田中不陷脚时灌薄水。灌浆期如遇不利天气应深水调温,灌水深度在10 cm以上,此法尤其适用于早稻遇高温和晚稻遇低温的情况,切忌断水过早。

4.3 配方施肥

肥料应符合NY/T 394相关标准。优先施用腐熟农家肥或绿色食品专用肥,禁用硝态氮肥。整个水稻生育期内,在保证施足基肥的条件下,应注意关键追肥期。一是分蘖肥。插秧15 d左右施用分蘖肥,肥料种类和施用量参照基肥。二是穗肥。移栽40~50 d后施肥,以复合肥为主,施用量在10~15 kg/667 m2。三是粒肥。水稻抽穗期追施少量尿素,切记不可多施,以免贪青晚熟。施肥过程中应坚持少量多次原则,生育前期以底肥为主,生长后期少量追肥,以增加穗数、提高产量。

4.4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利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控技术。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增强生物多样性,促进病虫天敌繁衍,维持稻田生态平衡,进而减少病虫害发生率。用熟石灰进行稻田消毒,清除病虫,增加生物多样性,创造适宜天敌生长的环境条件。安装诱杀灯,张贴黄色粘虫板,可诱杀螟虫、卷叶虫、叶婵等害虫。

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25 g/667 m2或40%富士一号乳油50~100 mL/667 m2,兑水50~60 kg进行药剂喷雾,可防治稻瘟病。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100 g/667 m2兑水50~60 kg进行叶面喷雾,可防治水稻纹枯病。用10%多来宝悬浮剂65~130 mL/667 m2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4 g/667 m2兑水50~60 kg进行药剂喷雾,可防治稻水象甲。用40.7%乐斯本乳油80~120 mL/667 m2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50~200 g/667 m2兑水50~60 kg喷雾,可防治稻飞虱。

5 结语

稻米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日常主食,粳稻生产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东北是我国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水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粳稻已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商品率高达85%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消费者对稻米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绿色水稻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从技术层面结合当地水稻生产实际,把握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各环节各阶段技术要点,提高水稻产品品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稻米消费需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