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服务农业产业链路径研究——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时间:2024-05-24

黄永洁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沈阳 110122)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以科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推进和支撑作用,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新业态,增强我国农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侧,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中承担重要责任,但在教学实践中也面临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在一些领域存在农学结合不紧密、产教脱节、配套资源不完善等问题。产业学院是新时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新形式,是一种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政行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农业产业链建设、助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载体[1]。

1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服务农业产业链的背景分析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服务农业产业链的重要形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明确提出了产业学院的概念。农业产业链是多环节链接系统,包括上游农业投入品生产、中游种植养殖与产品加工、下游农产品流通等环节,是从全局角度布局农业发展、优化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创新和发展空间[2]。在国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发展呈现新业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链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越来越高,对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及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已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导致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要与农业精准对接、融合发展,服务农业产业链,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建设。

2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服务农业产业链的作用分析

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产业学院应强化农业产业链服务功能,高效实现学校、企业、村镇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农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教育链人才链的提质增效助推农业产业链创新链的升级,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2.1 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服务农业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

首先,产业学院搭建了与农业生产实际相对接的平台,相对于其他产教融合模式,产业学院与生产实际对接更全面更密切,能按照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激发职业院校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农业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职业教育服务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提高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效率。在产业学院框架下,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服务资源更易积聚。其次,产业学院是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村镇等多方共建的集合体,这种多元办学模式可以集中各方力量,结合各方需求,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形成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合力,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激发现代农业发展动能。

2.2 产业学院是提升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农业产业学院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满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新模式,可有效提升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业学院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教学实践可以更好地对接农业实际,通过问题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农学结合,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外,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可以加强校企双元教学团队建设,吸纳优质师资力量和先进技术走进课堂,同时,学校教师可以更便利地接触实践、深入实践,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成效。

3 高职院校农业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是学校、村镇、企业多元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新形式,在建设过程中应积极贯彻国家产教融合和乡村振兴要求,服务农业发展大局,立足区域经济特点和自身优势,积极发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等核心职能,推动产业学院向高质量高水平迈进。

3.1 推动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可以通过与企业、乡镇的有机融合,加强各方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产学研创水平,推动农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企业、村镇的共赢。高职农业产业学院应成为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训基地、区域农业产学研的发展平台及高职师生的创新创业基地。在产业学院内部实现高职院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涉农企业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可为产业学院发展提供资源共享、人才培养、问题攻坚、农业创新发展等四大驱动力[3]。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应以破解农业发展问题为出发点,依托校企产业资源,提供专业建设科学性和灵活性。围绕农业产业链,优化产业学院专业设置,按照产业发展需求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新机遇。校企携手,围绕行业产业企业发展要求,共享共建在线精品课程,开展校内教学、社会培训等,提高农业技术员能力水平。

3.2 满足区域农业发展需求

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农学结合,使高职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对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多元共赢[4]。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应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属性。例如,沈阳地区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可以依托沈阳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建设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沈阳双汇产业学院,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链条开展校企深入合作,推动产教融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服务和交流,形成多方良性互动局面。另外,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模式,突出自身特色。为了更好地与农业产业链建设相融合,高职院校建设应优化专业设置,建设特色专业群,推动产业学院持续发展[5]。

3.3 实现学校、学科与农业融合发展

产业学院是新的产教融合方式,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改变不合时宜的传统教育组织结构,打造实干型、创新型教学与服务团队。凝聚优质教学和服务资源,加强农业精品课程开发,开发模块化、信息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做好农民培训、员工进修等工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作用。

3.4 促进组织模式与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在农业产业学院视域下,人才培养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职业院校可根据农业产业链建设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校、村镇、企业等各方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使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教学水平动态提升。职业院校应因地制宜,科学统筹资源,走精品化特色化教育路线,聚焦关键问题,集中校企各方优质资源,打造精品在线教学模块和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过程、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让更多学生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3.5 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

深化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身核心市场竞争力,在对接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同时,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开展多层次供给侧改革,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将学校发展与本地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探索多元、开放、融合办学新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育科技助农“带头人”“领头雁”,要不断激发职业教育发展内生动力,适应现代产业学院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应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突出产业学院办学特色,引进高水平人才,强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更多地融入教学及产业发展实践中,推动职业教育由对接产业发展向助推产业升级转变。

3.6 打造产学研创平台

在国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呈现融合发展态势,这就为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的互促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高职院校应把握机遇,依托农业产业学院平台,以农业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优化配置各生产要素和教学资源,融合校、村、企各方力量,聚焦农业发展核心需求,共建产学研创平台,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多方实时互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缩短供给侧与需求侧距离,构建高效服务与人才培养平台,助力农业产业链建设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4 结语

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在产教融合基础上,高职院校应以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为本,加强产业学院建设,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拓宽发展路径,优化服务策略,构建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核心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