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24

赵坤 郭宇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类特定人才。阐述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与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农业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出建议,以使农业职业院校更好地承担其农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院校;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725;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4-0080-02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应运而生。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此,农业职业院校应积极承担责任,充分发挥作用。

1 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与培养的必要性

1.1 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行业特征、专业特性、技术要求和时代特点的农民类别概念。它强调农民的行业属性,即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突出农民的职业要求,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劳动者,而是文化水平、技能素质、经营能力相对较高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由上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表述中,可分析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为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土地等为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第三,有别于传统的靠经验摸索进行生产劳作的农民,而是具备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经营能力,有着一定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

1.2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必要性

1.2.1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因此新时代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农业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世界竞争力刻不容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已成为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迫切要求。

1.2.2 农村劳动力的需要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1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 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 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1.3%。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许多地方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农村人口数量下降的趋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在减少,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方面的结构性不足,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培养植根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从事生产的劳动力的素质,使生产效率提高。

1.2.3 农民群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据中央农广校对全国农民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示,目前务农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 a,其中初中学历以下占82.1%、高中学历占16.8%、大专学历以上占1.1%,而城镇人口受教育程度平均在11.0 a,可见农村基础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因此,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途径,对于带动农村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4 农业职业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化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潜在新型职业农民4类,这种职业的专业分工涵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包括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他们占有一定的资源、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这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发展。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包括农工工人和农业雇员,他们解决了从事农业生产的高素质劳动者短缺的问题。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包括农村的信息员、农产品推销员、农机操作手、动植物防疫员等从事社会化服务的人员,他们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继承者,他们主要为青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后备军。

2 农业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职业院校数量减少

近年来,学习农业类专业的生源不足,导致农业职业院校减少。据教育部等五部委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共有各类农业中等职业学校530余所,而目前农业职业院校和涉农的职业院校仅剩237所,10余 a间锐减近300所。

2.2 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减少

在农业类职业院校中,一些非农专业也因生源问题而逐渐减少。《2013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年度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农业职业院校近年来招生数量呈逐年减少态势,且生源多以农村为主,涉农类专业的招生尤为困难。而在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内部,涉农专业数量逐年减少,涉农专业数不足10个的农业高职院校有55所,甚至有个别院校涉农专业开设职数仅为1个。这导致对原有的农业类专业的师资培训、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的投入不足,使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下降。

2.3 农业职业院校的科研业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与农业一线相脱离

由于缺少相关的投入和关注度,导致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开展的科研活动与农业一线实际相脱离。特别是青年教师,缺少农业一线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实践性和操作性特别强的农业专业的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理论多、实践少,毕业生就业后会增加企业二次培训的成本,使其就业竞争力下降。同时,农业职业院校对农民的社会服务也明显不足,由于缺少有经验、懂操作的“农业大师”,承担的农业培训仍停留在理论层面。

3 对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现阶段,农业职业院校分为两个层次,即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和农业类中等职业院校,可对两个层次院校的培养侧重点加以明确。因为高等职业院校有着较好的农业经营类及管理类学科的优势和研究基础,所以高等职业类应着重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和潜在新型职业农民,特别要从入学起就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理念。在学习期间要着重对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理念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未来职业农民才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才能使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曾一春.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4(11):22-24.

[2] 刘晓红.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实证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27-30.

[3] 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6-9.

[4] 梁国胜.新型职业农民 谁来培养[J].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14(6):16-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