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记》 中的德育思想探析

时间:2024-05-24

秦慕兰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学记》 是 《礼记》 中的一篇文章,虽只有1 219 个字,但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更是教育史上的名篇。它通篇论述了教育问题,含有宝贵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作为古代教育专著,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教育问题的论述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并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1 德育寓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学记》 一开篇便肯定了教育对于国家统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结尾处更是把教育作为国家事务的根本,不难看出,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贯穿了 《学记》 通篇。“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统治者要建立国家,治理社会和民众,需要大力兴办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因为“人不学,不知道”,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地“动众”“化民”,从而改良社会。学校与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来传授知识,教化民众,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规范,遵守社会伦常秩序,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维持社会稳定。这其中虽有封建阶级的局限性,但也能明显看到古代教育十分重视教化民众,“化民成俗”,是希望改变旧的社会风气,通过人的转变和素质提升,来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德育工作,也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从中可以感受到先人对于德育教化的认识和智慧。

2 德育寓于教育内容

《学记》 第四段中阐述了教育进程和学习年限,规定了在不同阶段学生需要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考核与评价方式中也彰显了德育色彩浓厚的古代教育内容,注重学生德智全面发展。第一年“离经辨志”注重考查学生读经断句、记忆背诵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第三年“敬业乐群”主要考查学生是否重视学习,是否与同学友好相处,融进集体;第五年“博习亲师”考查学生是否已经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是否尊敬老师;第七年“论学取友”是考查学生在论证学问、学术和选择朋友方面的能力;入学九年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有智慧的见解和觉悟、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时并不违反老师教授的道理和社会准则。从 《学记》 描述的不同年限的教育内容中可以明显看到,从入学伊始,学校便十分重视学生品行、道德的培养,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应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学生九年学业全部完成之后就可以“化民易俗”,所以学校德育教育最终又要落实到社会德育中,感化民众,使人信服、归附,使民众形成文明的思想观念和遵守礼仪的社会风尚。同时, 《学记》 明确了不同学段的考查要求和标准,表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应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德育应把握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等,分阶段、分层次设置不同德育目标,开展德育工作。

3 德育寓于教育原则

3.1 启发诱导。 《学记》 中十分提倡启发诱导的教育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认为教育教学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应该要引导、开导学生,从而启发他们学习探索的自觉性,开启心智,使他们善于动脑,思考和钻研问题、通晓道理,学生在一个容易接受的环境中学习,会不断取得信心和进步,这对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很大帮助。

启发诱导的原则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思想,实际上也是德育的重要原则,教育应以人为本,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道德的培养,单纯灌输和强加给学生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要允许他们有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只有引导受教育者,重视其主体地位,启发其自觉,疏通其思想,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以增强他们对德育内容在心理上的认同以及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上的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促进成长成才。

3.2 长善救失。 《学记》 介绍了学生容易犯的四种错误,并认为作为教师要了解这些错误,并熟知学生犯错误时的心理特点,更重要的是“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就表明了教育过程中要实施长善救失原则,要注重培养和发扬学生长处,纠正学生错误,克服不足,全面发展。

长善救失原则的德育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它认识到学生各有长处和短处,只有用全面的观点了解学生,才能把握好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正是帮助个人发挥长处,并通过学习弥补不足,也就是常说的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要及时强化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中的积极因素,消除原有的不良习惯,从而提升思想水平和行为素质。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它关注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和德育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多与心理活动有关,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波动,才能真正地挽救过失,触及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3.3 善歌继志。 《学记》 中将唱歌的人与教学的人联系到一起,会唱歌的人可以带动别人和他一起唱,会教学的老师则可以培养学生高远的志向,并实现教师本人的寄托和抱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把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掌握教学原则等,还需要教师简洁明达的教学语言,含蓄美妙的语言引人入胜。

一方面,善歌继志的德育观表现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志向,向学生传达教师对生活、国家与社会的美好向往,理想抱负是求学的动力与方向,教师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情怀,从而引导学生用功读书;另一方面,善歌继志的德育观十分强调语言的重要作用。语言是进行教学和德育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来源,德育离不开宣讲道理,利用简洁明达的语言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与学生的日常交流,都会让人感觉到温暖和力量,就像优美的歌声充满了艺术感。

4 德育寓于教育方法

4.1 情景感受。 《学记》 曾论述了大学开学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对不听教的学生要进行一定惩罚,学生要将学习融入休息和游乐中,老师和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内容。这些论断既是教学方法和教育要求,也创设了一种积极的教育情境,体现出浓厚的德育思想。通过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活动,比如穿礼服、祭祀先圣、击鼓等,庄重严肃的仪式可以在学生心里埋下勤奋读书的种子,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自身学业,并摆设教鞭形成震慑效果,形成严肃的校风学风氛围。此外, 《学记》中也论述了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引导学生在演奏乐曲、作诗、礼仪、技艺中掌握各种技能和学习规律,并告诫学生永远心怀学习的志向,在休息时、娱乐中都不能忘记,在艺术中既学习技能又陶冶情操,在休息游玩的情境中熏陶性情,所谓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亲近师友,取得进步。

4.2 实际练习。 《学记》 在阐述学生学习态度和方式之后,引用了《兑命》 中的语句——“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敏”一字正是表达了学过的道理要立即去实行,最终落实到实践行动中,这体现出 《学记》 已意识到实践的重要地位。教师传授很多内容,阐释各种道理、学习方法等,可如果学生只是在听取阶段停滞不前,没有付诸行动,便不会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加深对学习和道德的认识,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学记》 的后半部分也再次描述了实践练习的教育方式,铁匠炼铁、弓匠炼弓,驾马车,都要从最基本的练习技术开始做起,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是如此,从小事起步,耳濡目染,学生在基础的实践锻炼中体会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道理,才能真正明白教师的教诲以及学习和做事应循序渐进的道理。

5 德育寓于教师观

《学记》 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国家发展的源头,“建国君民”,都要深深地依靠教育,这就赋予了教师极高的社会地位。 《学记》 中记载,国君在老师面前要把自己称为臣,教师在向君子讲课时,不用面朝北,以显示出对教师的格外尊敬。从这些阐述中可以看出在学校教育中,首先要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老师有威严、被尊敬,他的道术、学术才会被尊敬,学生在学习时才会有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是从师学习的必要原则。其次,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与使命,在古代,也就是培养能治理社会的官吏或者统治者,所以从师学习也关系到国家与个人的命运,选择老师就不得不慎重。

《学记》 中大量篇幅都说明了成为一个好老师应具备的能力与条件,涉及到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技巧、教育规律等多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素质、道德教育上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这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尊敬师道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6 小结

关于 《学记》 中的德育观远远不止文中所谈论的内容,毕竟中国古代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伦理道德为主的人文性教育, 《学记》 作为古代教育的名篇,也时刻闪耀着德育思想的光辉,其中许多教育教学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智慧性和启发性。时代发展变化,德育教育永远必不可少,我们要继承和发展 《学记》 的德育思想,使它为新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应有的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