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

时间:2024-05-24

李 薇 孙金旭 郑根峰 冯 晶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发展之路上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016年12月7~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主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处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转型期,如何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创新工作方式、理念、机制,成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1.1 教育效率显著提高。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四有”新人。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充分向社会展示了他们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充分证明在培育“四有”新人方面初见成效。但是,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仍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例如政治理论学习相对缺乏,有一定的政治追求,但政治敏感度不高等。他们追求行为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但是往往在心理上又极不成熟,行为缺乏约束,在现实中容易迷失自我。他们崇尚以自我为中心,协作意识、沟通能力以及自我牺牲的精神欠缺。在之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老师与学生缺乏及时的沟通,对学生存在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容易缺乏针对性。“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和平台,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效率显著提高。

1.2 开拓了大学生学习、社交新模式。当前我国拥有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这个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而大学生群体更是年轻人中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互联网+”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目前大部分学生会以互联网为工具进行学习。此外,在他们的社交活动中,互联网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当今的移动互联时代,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学生之间的社交活动,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互联网络,依托互联网络大学生开拓了学习、社交的新模式。

1.3 多种新媒体综合起效。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其衍生出的多种网络载体和移动终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校园网、院系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网络载体和移动终端,实现与大学生的及时交流和广泛互动,且收效良好。

师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广泛互动交流,对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与学生的互动反馈中欣喜发现,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广泛依托新媒体载体,学生乐于接受,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教育深度不够。尽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已广泛利用微信群、QQ群、校园官方微博、院系网站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开展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但是在工作实践中,老师往往是一人面对多人,无法满足所有大学生的诸多诉求。很多时候,师生间只能是简单的问候和简短的交流,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和同学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接受的事物等诸多方面存在一致性,共同话题更多,亲密程度也更高。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和载体上有很大创新,但仍面临教育深度不够的困境。

2.2 学生自主意识发挥不够。从横向或是纵向两个维度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不难发现,教师仍然是教育中的唯一主体,学生依然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在当前我国的众多高校中,普遍存在这种师生间“主客体”角色固化的模式,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的基本教育理念未曾得到根本的改变,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实行教育信息的单向“灌输”,缺乏将主客体角色转变的意识。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禁锢下,大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其创新意识,创造精神、自主意识等都无法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展现。

2.3 网络文明教育工作开展不够。“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网络全面覆盖、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均可融入其中,网络信息开放的程度较以往大幅度提高,在包容并蓄的大量信息中难免鱼龙混杂,大学生恰恰缺乏对网络负面信息的甄别和掌控能力,从而极易被这些不良信息所误导和引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受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把网络当作个人情绪宣泄的场所,直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身心健康。那么,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往往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教育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忽视了对大学生网络文明习惯的培养。

3 “互联网+”背景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3.1 全面改革教育观念。“互联网+”时代,人与网络共生,世间万物共联。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施教者和受教者角色的重新定位,从而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变,以期达到对传统教育观念全面、彻底的变革。鉴于此,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教育教学技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迅速掌握“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的语言模式,通过个人自媒体效应,带头弘扬和传播正能量。

3.2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依托网络终端平台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首先,高校可以从制度层面保证本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水平。其次,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将分散的教育教学力量进行整合、集约,由教育部门组织搭建一定范围甚至全国高校范围内的专门的、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移动终端。再次,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的高校牵头,定期对专门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可以在终端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等工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问题的解答。

3.3 开展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其对各种低俗、负面的信息进行坚决抵制的能力,以及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腐蚀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能力,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和遇事深入研判的良好习惯。同时,大学生还要有他律意识,从思想和行动上养成对规范和制度的敬畏,确保自己坚决不能触犯法律底线。国家、社会、学校三方可借助技术手段,实行对移动终端的有效监管,从源头上铲除不良信息滋生的土壤,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较高的网络文明素养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上一项必备的素质要求。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利用开展选修课、学术报告、知识讲座、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素养的培养,从而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它的产生和运用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全新的内涵。在“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鉴于现有高校教育体制及互联网固有的属性等特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教育深度不够、学生自主意识发挥不够、网络文明教育工作开展不够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全面改革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开展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从而真正实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与长足进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