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崔淑军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 河北 围场 068450)
2013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8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被授予“国家级湿地公园”。是全国唯一的以细鳞鲑和河柳林为重点保护物种的坝上沼泽湿地类型,公园集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休闲观光于一体。现将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效益浅析如下:
1.1 生物多样性提高。经过近5年的保护与恢复,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生物种类不断增加,物种丰富。植物种类由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前的66种增加到390种。并且在2016~2017年植物调查时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兰科植物绶草、手参及角盘兰有零星分布;在2018年植物调查时发现,这3种兰科植物分布明显增多。河北省重点保护植物有金莲花,由申报前的几乎灭绝到现在的随处可见。野生脊椎动物由之前的88种增加到现在的152种,区域内有国家Ⅰ级野生动物黑鹳、大鸨,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鸳鸯、大天鹅、白枕鹤、隼等在此栖息。小滦河流域是北方地区唯一拥有野生细鳞鲑的河流。
1.2 蓄水能力增强。经封滩禁牧、退耕还湿、疏通水系、围堰蓄水等工程措施,公园内湿地面积不断增加,公园湿地率由原来的73.87%增加到现在的90%以上,使得公园内蓄水能力增强,逐渐修复“华北水塔”、保护京津冀水源地、防止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维护坝上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1.3 局部气候改善。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公园周边建设防护林带10 hm2、退耕还湿30.2 hm2、草本恢复29.3 hm2,经保护与恢复草本盖度达到95%以上。公园南北狭长6.4 km,有效阻止了东西向风的风沙侵袭;加之公园内土壤常期过湿,局部风沙扬尘难以起浮,缓解了当地干热和风沙现象,局部气候明显改善。
1.4 土壤肥力恢复。公园建设以来,不断采取湿地草场流转、封滩禁牧、定期打草、退耕还湿、退耕还林,引导社区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特别是放禁现象明显减少,地上植被及腐殖质逐年增加,土壤沙化现象得到遏制,肥力逐步恢复。
2.1 直接经济效益
2.1.1 草场补偿。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护湿地,政府将农户承包的草场以租赁的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由公园管理处统一经营管理。共流转草场200 hm2,投资3 586万元,涉及社区农户105户,每户平均直接补偿资金34.15万元。
2.1.2 退耕还湿补偿。为了有效增加湿地面积,净化水质,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将公园内及周边耕地退耕还湿,自然恢复。共退耕还湿面积39.87 hm2,退耕还湿补助资金379万元,涉及农户58户,每户补助6.53万元。
2.2 间接经济效益
2.2.1 旅游商品。以社区共建的方式在公园停车场及主入口广场处安放售卖亭30个,在公园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提供给社区群众60户进行旅游商品售卖。据统计每个售卖亭每天平均可收入1 500元,按旅游季节5个月计算,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7.5万元。
2.2.2 餐饮住宿。公园周边社区有农家游42户,中高档餐饮店42家,宾馆17处,其中星级别墅会所1处。可同时容纳2 000人以上用餐和住宿,年接待能力达55 000人次,年旅游收入可达3 800万元以上。
3.1 湿地保护意识与游憩价值增加。通过项目的实施,使人们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爱护环境、保护湿地的意识。同时,项目区优美的资源环境,向社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旅游场所,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
3.2 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社区群众可以直接参与公园建设,据统计社区群众参与建设人数达100人,人们通过本项目中恢复保护以及科普宣教等各项工程的建设,能带动项目区周边经济发展,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3.3 提供科普宣教与科研监测基地。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系统及其多样的动植物群落,在生态科研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随着基础建设的逐渐完备,小滦河湿地公园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场所,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天然实验室,为青少年的湿地科普教育提供一个理想课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