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柿刺粉蚧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4-05-24

刘志刚

(淅川县林业局林权中心 河南 淅川 474450)

柿刺粉蚧属半翅目刺粉蚧科林业害虫,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均有分布,可危害柿树、梧桐、枣树等多种林木。该虫主要以若虫和雌成虫吸食叶片、枝干及果实汁液,使树木发芽推迟,消弱树势,影响树木正常发育。叶片受到危害时,叶表会出现多角形黑斑,叶柄会变黑进而畸形生长,遇风极易脱落;枝干受到危害时会出现黑斑,轻者生长细弱,重者干枯死亡,果实受到危害时,在果实与果蒂连接处会出现凹陷,凹陷处会由绿变黄,直至变黑,严重时会造成大量落果。

1 形态特征

卵圆形,约0.4mm左右,紫红色,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及蜡丝,藏于卵囊中。若虫卵圆形或椭圆形,初孵时血红色,经过1次蜕皮后变为鲜红色,而后转为紫红色。雌成虫椭圆形,体长约1.5mm左右,宽约1mm左右,暗紫色。体节明显,体背面有刺。触角短粗,共3节。雌介壳由白色绵状物构成,表面有稀疏的蜡毛,长约3mm左右,宽约2mm左右,正面隆起,前端椭圆形,雄成虫体细长,体长约1.2mm左右,紫红色,有翅一对,白色,触虫9节,腹末有一对与体等长的白色蜡丝。雄介壳也是白色绵状物构成,由长椭圆形,长约1mm左右,宽约0.5mm左右。

2 生态习性

该虫在河南等地1年发生4代,以初龄若虫在枝干、树皮裂缝、芽鳞、果蒂等上越冬。越冬若虫在4月中下旬出蛰,爬至嫩枝、嫩叶上危害;5月中下旬出现成虫并开始羽化交配,并开始将卵产在其内,虫体缩向前方。各代卵孵化盛期分别为6月上中旬(第1代)、7月中旬(第2代)、8月中旬(第3代)、第9月中下旬(第4代)。前期主要危害枝、叶,后期主要危害果实。以第3代危害最重,被害枝呈现黑斑直至枯死,叶畸形早落,果实出现黄绿小点,严重时凹陷变黑或木栓化,幼果极易脱落。10月中旬第4代若虫爬到枝皮裂缝、枝、果蒂等隐蔽处越冬。

若虫蛰后,部分离树木新叶近的个体迁到叶上危害,多寄生于主脉、侧脉和叶缘上。第1代若虫由叶面及近果的枝条爬到果实上固定,多寄生在果的顶端,仅少数仍寄生于叶上,以后各代均寄生于果上,很少寄生在叶上,从而引起不断的落果。由于叶片、果实脱落及采收鲜果,这部分柿刺粉蚧不会成为翌年的虫源。另外一部分离叶、果较远的个体,则在主干及枝条上繁殖。1、2年生枝丫皮下和主干、枝条上萌芽处的越冬若虫是翌年危害的叶片、果实的主要虫源。柿刺粉蚧繁殖力的大小因发生时期和寄生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于发生时期来说,越冬代产卵较少,第2代比第1代产卵多;对于寄生部位来说,寄生在果上的产卵多,叶上的次之,枝干上的最少。同时,柿刺粉蚧的发生与柿树品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枝繁、叶茂、果大、汁多、皮薄的柿树品种发生较多;同一株树木上,中层寄生的较多,上层和下层寄生的较少。

3 防治方法

3.1加强检疫。调运苗木时,要严格进行检查,防止带病苗木外运或进入,造成该虫的扩散及蔓延。

3.2营林措施。认真清除病枝、落叶;秋冬季节结合冬灌,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剪除虫枝,集中烧毁,对树体进行涂白,做好预防工作;及时做好修枝、间伐,增加林地通风透光条件,积极创造不利于该虫出现大面积危害的环境条件;选择栽植品质优良、抗病虫害的树种。

3.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红唇瓢虫、草蛉等,以减轻该虫危害;同时,避开坐果盛期和天敌发生盛期喷药,若确实需要喷药时,要选择低毒的农药。

3.4化学防治。初冬或早春,喷洒4~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柴油乳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30倍液,或煤油和洗衣粉的混合液,主干及枝条要全面、均匀喷洒,消灭越冬若虫。在各代虫卵孵化期,可喷施50%杀螟硫磷乳油800~12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等,防治效果良好。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张敬东.柿刺粉蚧的发生及防治 [J].安徽林业,2000.04(18).

[3]翟田俊.柿刺粉蚧的发生及防治 [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P:).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