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张 良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也渴望有一个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1]。乡村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群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2]。2014年衡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新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乡村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设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1 对乡村绿化认识不到位。广大村民对乡村绿化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他们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没有他们的参与,乡村绿化建设和维护都很难进行。决策者对乡村绿化的认识有偏差,一些地方乡村绿化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村庄建成区内的街道和公共空间,而乡村街道比较局促,主街道多为4~6 m,次要街巷3 m左右,甚至住户的私家车开不到家中去,可以绿化的空间不足,加之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绿化效果不佳;对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的广大地区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其重要的生态、景观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2.2 乡村绿化缺乏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由于历史原因,多数乡村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大多数村落的格局是长期自然形成,住宅多为单层的院落布局,弯弯曲曲街巷依据地势自然而长,村口或村中戏台往往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这些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是合理的,但在如今的工业社会,就不太适用了。于是道路狭窄、汽车难以通行、公共活动空间局促、公共绿地不足等问题一一出现。然而,针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套用城市的建设模式,不仅破坏了乡村原有格局,而且绿化模式缺乏针对性。如把街巷一律设计种植行道树,结果会使道路更加狭窄或者根本无法种植;若树种采用景观树种,则成本高,不符合乡村具体情况。有些乡村建设只偏重公共场所的建设、乡村道路的硬化、街道墙面的粉刷,忽视村庄的绿化体系建设。
2.3 乡村绿化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绿化的形式照搬城市绿化的形式,笔直的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追求林荫大道的效果,再加上路两侧灰瓦白墙,确实整洁美观,但是,到处都是这个样子,也会令人乏味;有的村村中公共活动空间片面模仿城市园林的水池、亭台等各种景观元素,风格有中式的、欧式的、古典的、现代的,就是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深度,没有吸引力。行道树以悬铃木、国槐、白蜡居多,花、灌木以城市园林常用的品种居多,如月季、紫薇、金叶女贞、黄杨等,这些在城市中已经司空见惯,乡村中还是这些,让人感觉乏味。
2.4 乡村绿化管护措施不到位。与城市绿化相比,乡村绿化处于开始阶段,各项制度都不健全,乡村绿化由谁管理,相关的费用如何保障,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专职的绿化管理机构和专业的养护队伍。乡村绿化的后期管理粗放或根本无人管护,导致绿化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绿化景观效果较差。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知识的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乡村绿化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关系到集体利益,也切实影响到每一个村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对乡村绿化的决策者和建设者的专业培训,让他们认识到乡村绿化是一个涵盖区域、村域、村庄的系统工程,要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逐步推进;决策者和建设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是有利的,可以有效避免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损失。
3.2 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乡村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绿化的规划也是美丽乡村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乡村绿化的规划要与美丽乡村的整体规划协调统一。乡村绿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开展并不断深化,这就需要首先制定一个既科学、合理,又利于实际操作的乡村绿化整体规划,对村庄坡坎、农田林网、道路、沟渠、村庄外缘、农户庭院、公共场所、移民搬迁点等区域分类规划、区别对待,既形成各自特色,又能够有机结合,整齐划一[3]。乡村绿化的规划要尊重场地,保留当地的历史文脉,突出特色。尊重场地就是因地制宜,依据乡村绿化基础和地理特色,扬长避短,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历史文脉长期形成了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例如,村庄的格局、古树名木、古建筑、文化习俗等,这些都是最值得保留,也是最好的特色[4]。乡村绿化的规划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利益,要让农民群众得实惠,给农民造福,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至始至终都离不开农民的参与,没有了农民这个主体,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乡村绿化的规划应该引入生态理念,以道路交叉口、古迹点、水源地作为景观节点,以道路、河流作为景观廊道,以林地、农田、生态园作为景观基质面,形成“斑块、廊道和基质”模式的“点、线和面”整体绿化网络[5]。衡水地区农业文明发达,可以建立传统田园式的区域景观。
3.3 制定政策,加强管理。乡村建设中遇到很多问题,看似复杂,其核心问题是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目标不明确,责权不清楚。制定政策,保护农民的合理合法权益,发挥其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乡村绿化涉及到所植树木的归属和利用问题,在实际中要坚持“谁的地盘谁绿化”和“谁造谁有”原则[6],鼓励农户在统一规划下以公民义务植树的形式投劳投资,进行栽植和管护[7]。对于村庄公共区域绿化的管理和养护,根据村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经济条件好的村庄,可以成立“绿化队”,统一管理养护公共区域的绿化;经济条件差的村庄,可以把公共区域的绿化管理养护承包给农户,这些农户在村集体享有更多的权利。
根据全市不同区域乡村的地理位置、土地资源、绿化现状、文化底蕴、产业特色以及经济状况等特点,总结了各地乡村绿化成功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种模式:
4.1 园林型。园林型以城乡结合部、小城镇、中心镇和经济实力强、村民生态意识高的村庄为主,这些村庄具备小城镇的雏形,这类村庄绿化可以借鉴城市绿化形式,节点绿化、道路景观和公园绿化相结合,以栽植各种景观树为主,种植高大乔木,配植灌木花卉,并布置凳椅亭台,营造环境整洁、景色优美的园林景观。这种绿化模式投入较多,管理水平较高,适合于城中村、城周村和村财实力雄厚的村庄。
4.2 农田生态型。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农业发达,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根据区域特点,可以开发各类观光农业项目,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经济果木、花卉苗木、高科技农业等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农俗园、果蔬品尝中心等。这种绿化模式投入适中,造改结合,绿量较大,适合于衡水市大多数村庄。
4.3 乡村旅游型。乡村旅游型以挖掘乡村生态文化,保护名人古迹、古树名木、文化习俗、古民居等人文自然景观为主,把村庄绿化与乡村旅游观光有机结合,以绿化促保护、以开发促发展,通过建设古树公园、民俗展览园、特色民宿和生态休闲游,弘扬地域文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如景县的董子文化,武强的年画、景州塔、宝云寺等,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宝贵文化遗产。这种绿化模式以旅游产业为导向,以乡土文化为特色,适合于具有优势旅游资源的村庄。
目前,衡水市正在进行乡村绿化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借鉴其它地区乡村绿化的经验,结合衡水实际情况,有以下一些启示: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是基础,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关键,村民的积极参与是保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