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4
蒋俊芳梁彦彦
(1长葛市林业高效科技示范园管理处河南长葛461500;2伊川县白元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伊川471323)
枣锈病和枣煤污病的发生与防治
蒋俊芳1梁彦彦2
(1长葛市林业高效科技示范园管理处河南长葛461500;2伊川县白元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伊川471323)
枣锈病和枣煤污病是枣树常见的两种病害。其分布范围广、危害重。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病害症状及发生特点的介绍,总结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枣锈病;枣煤污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枣锈病危害枣树叶片,染病叶片变为灰黄色,失去光泽,干枯脱落,树冠下部先落叶,逐渐向树冠上部发展,严重时导致枣树死亡。枣煤污病危害枣树叶片、果实和枝条,严重时叶片、枝条、果实均为黑色霉菌所覆盖,造成花小、花期短、坐果少、落果多、果实小,严重影响枣树的产量和质量。
1.1 症状。枣锈病危害枣树叶片。发病初期,枣树叶背生有淡绿色小点,后渐凸起,经灰褐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多发生在叶脉的两侧,叶片的端部或基部,形状不规则,直径约0.5mm。夏孢子堆初埋于表皮下,以后表皮破裂,散发出黄色粉状物,即夏孢子。以后,在叶片的正面与夏孢子堆相应的地方,有深绿色的斑点,边缘不规则,使叶面呈现花叶状,并逐渐去光泽,最后导致叶片干枯脱落。冬孢子堆一般在落叶脱落后发生,黑褐色,比夏孢子堆小,直径0.2~0.5mm,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
1.2 病原。病原为枣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据相关研究记载,只发现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两个阶段。其中:夏孢子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至黄褐色,单胞,表面密生短刺,大小14~26μm×12~20μm。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平滑,顶端壁厚,上部栗褐色,基部淡色,大小8~20μm ×6~20μm。
1.3 发病规律。枣芽中多年生菌丝是此病病菌越冬源之一。每年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9月,空中夏孢子的数量一直很大,再次侵染不断进行,始发病达到高峰,并开始落叶。若7月~8月多雨、高温时,有利于此病发生。干旱年份发病较轻。地势低洼,枣树栽植密集,树冠郁闭,或间种有高秆作物的枣林发病较重;地势高、通风好的枣林发病较轻。
1.4 防治措施。发病枣园冬季要清除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栽植过密的枣树要适当伐除或修剪过密的枝条,以利通风透光,增强树势;雨季要及时排除枣园积水,防止枣园湿度过大,引发病害。加强栽培管理,行间不种高秆作物和西瓜、蔬菜等经常灌水的作物。根据当年降雨量的多少,于7月~9月,每隔10~15d喷1次1∶2∶200倍式波尔多液,连续喷2~3次。遇到干旱年份,在6月上中旬喷1次1∶2∶200倍式波尔多液即可。此外,用代森铵10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三唑酮等防治效果也较好。
2.1 症状。枣树被害后,叶片、枝条、果上为黑色霉菌所覆盖,整个树冠全成黑色。枣蚧壳虫从卵中孵出,爬向叶片、集中在三主脉的两侧,虫多者则无规律的集向叶片、枣吊和幼果上,排泄物粘在叶、枝、果上,引起煤污菌的寄生,首先出现小而圆的黑色煤点,最后叶、枝、果皆成黑色。
2.2 病原。病原菌为煤灵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为表面附生菌,菌丝暗褐色,串珠状,匍匐于叶表面。分生孢子形态多样,单胞、双胞或砖格状,分生孢器直立,棍棒状,长208~445μm,宽42~50μm;也有近球形的,直径49~70μm。分生孢子椭圆形,淡褐色,单孢,长3~4μm,宽2~3μm。
2.3 发生规律。煤污病菌的菌丝、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都能越冬。当寄主叶、枝、果有汁液外渗时,或粘有蚧、蚜排泄物时,煤污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即以此作培养基,在上面发育。病菌靠风力、昆虫或雨、露水滴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枣煤污病菌在树枝上越冬,翌年7月蚧壳虫若虫孵化时,病害开始侵染新生枣叶,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盛期。蚧壳虫密度同病害成正相关。蚧壳虫孵化期间有小雨、大气相对湿度大时,往往导致病害的大流行。
2.4 防治措施。加强苗木管护,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秋季清扫落叶,减少病源。适时防治蚧壳虫、蚜虫,减少传染源,这是控制该病危害的关键。7月中旬以前适时喷药,如多菌灵800倍液,喷施2~3次,50%“利得”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1]陈贻金.枣树病虫及其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李艳萍.枣煤污病的发生与防治[J].落叶果树,2010(6):5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