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环境下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战略选择研究

时间:2024-05-25

◎丁 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千倍以上,农产品贸易额稳定增长。同时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增大,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单以大豆为例,进口依存度从2008年的69%上升到2018年的85%,消费量从1992年的1000万吨左右上升到近亿吨。总体来说,我国人口平稳增长,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粮食单产适度提升,口粮基本自给,饲料油料等粮食缺口巨大,食用油自给率不足50%,尽管单产量稳中有升,但是随着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谷物自给率降低。油料、食糖缺口明显,大豆、棉花、小麦等大宗商品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进口。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高品质、多元化的农产品需求增大,最近两年菜籽油、大豆、稻米、海产品、豆粕、豆油、肉类、棉花、糖、毛条、皮革、蔬菜水果进口量较高,谷物进口量明显少于大豆等原料作物,这是因为饮食多元化所致。而相比之下,国内农业生产率较低,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主要利用天然区域优势出口蔬菜、鱼和海鲜、水果,国内最好的海产品基本都出口国外,蔬菜出口全球第一,水果年出口800万吨,进口570万吨,但是总体上却是贸易逆差,因为出口便宜进口贵。目前21大类商品只有五类实现自给,如何在国际贸易中既要确保粮食安全,又要提高农民收入,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一、新环境下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一)农产品贸易逆差原因分析

中国是贸易大国和农业大国,也是贸易顺差大国,但是农产品贸易却是持续逆差,这是由两个原因所致:

第一,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多元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从过去简单的吃饱到现在的吃好,人们对主粮的消费需求逐年减少,对食用油、肉蛋奶及蔬菜水果的品质要求逐年增加。以油料为例,过去农村居民主要食用动物油,而现在豆油的用量已经高居全球第一,而且转基因豆油购买意愿较低。这固然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也和需求激增有关。1994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仅为20万吨,而在2017年高达9556万吨,消费量从2014年的8892万吨上升到2017年11196万吨。而与此同时,2015年和2016年大豆产量甚至大幅下降,大豆产量没有多大增长,进口对外依存度从 1994年的0.34%激增至 2016年的89%。美洲三大国家进口比例超过了95%,四大国际粮商占比超过90%。四大粮商还在粮商加工产业环节对我国有压倒性优势,这倒逼我国粮商提升竞争力。除了油料之外,国人对健康绿色食品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农副食品的进口。

第二,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较低。我国农业规模小,科技贡献低,人力资本不发达,农业人口文化低,以粗放型小农经济模式为主,农业保险、农业救济、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这就造成了农民收入低,为了提高单产,农民普遍以化肥农药的方式种植,这进一步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由于运输费用较高,市场、土地、知识、技术和产业化程度方面全面落后,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第一,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国内粮食种植品种单一,单产没有明显提高,粮食严重依赖进口。2017年大豆进口量超过9500万吨,全球第一,占全球进口量的64%以上,稻米进口量近400万吨,处于历史高位,小麦430万吨,玉米超过280万吨,大麦886万吨,世界第一,高粱506万吨,世界第二,油菜籽475万吨,世界第一。第二,我国农产品结构性失衡,稻米产量、库存量世界第一,进口也是第一,粮食市场出现高产量、高库存和高进口的局面,在2015年到2016年度,玉米、小麦和稻谷总库存约为2.3亿吨,世界第一,增产量为4.1%、3.2%和0.8%,但需求减少,而与此同时,大豆产不足需,饲料和工业用粮持续增加,造成玉米库存过剩、大豆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直到2015年,为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性失衡的现象,我国玉米收储价格首次降低。在政策信号引导下,农民习惯于种植受政策收益粮食品种,出现了产能过剩和粮食生产品种单一的现象,而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追求单产的背景下,粮食品质被忽略。

(三)新的国际贸易环境农产品竞争力分析

在新环境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削弱了全球贸易合作的优势,但是长期看来国际贸易合作的深化不是某些国家能够阻止的,全球农产品贸易额必然会继续加大。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农产品必须要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王文涛(2016)认为在国外低价农产品竞争下,要调减玉米、增加大豆产量,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相结合。[1]江维国认为(2016)我国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过剩,农产品收益低而成本高,必须要从生产要素、创新能力及制度层面着手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提质增效、可持续供给。[2]郑适(2016)分析了玉米“三量齐增”的原因,提出价补分离等措施,并且提出科技进步是根本。[3]孙学立,蒋天虹(2016)认为当前为实现“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政策目标,应该减少玉米种植,扶植大豆产业。[4]Liu Yao、Guan Dawei、Jiang Xin(2015)对日本大豆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世界大豆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国内大豆竞争力会被削弱,直到进口中国大豆之后竞争力才得以恢复。M.Ash和Dohlman(2007)认为美国大豆生产成本上没有优势,依靠运输和交易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众多研究都表明北美农业之所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的优势,而我国农业是粗放型小农经济,单产低而成本高。刘翔峰(2009)认为绿色和非转基因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打造中国绿色品牌,建立中国绿色市场。[5]要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要推动土地流转,为农民减负,给农业松绑,加大扶植力度,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参考荷兰的花卉王国产业、澳大利亚的羊产业、新加坡的都市农业等经验,发展特色产业。

二、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潜力和困境分析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分析

1.中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农产品贸易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国家,人口居于世界第一,经济增长速度雄冠全球,过去的20多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潜力持续上升,和东南亚和东欧地区经济贸易增长明显。西欧、北欧、北美、南北和澳洲等地区增长潜力巨大,在一带一路政策下,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成本正在逐渐下降,与贸易伙伴的贸易福利增长最高可达34%左右,真实GDP提高在13%左右。总体来说,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贸易增长潜力巨大,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和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对外贸易上具有天然优势,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必然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贸易国。其次,尽管短期内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壁垒繁杂,但是这倒逼我国农业改革,推动土地流转,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改变农产品贸易“易进难出”的局面,一旦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我国农产品将在国家市场上重获竞争优势。第三,中国地理条件丰富,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产业,这是农产品的天然优势,在全球市场对谷物、大豆和饲料需求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可以建立比较优势和区域禀赋优势。

(二)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困境分析

1.出口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低

首先我国传统农产品优势不再,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加,传统依托于价格优势对外出口逐步受到蚕食。这根本是因为我国农业竞争力低,产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差,科技含量不足,小农经济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品质较差。其次出口贸易对象过于集中,以日韩等周边国家为主,在欧美市场缺乏竞争力。这是因为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导致农副产品加工存在巨大浪费,品牌特色农产品建设不足,无法打开欧美市场销路。单就2015年来说就有15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亏损,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造成出口品种单一,比较优势下降。第三是贸易壁垒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和国际农产品相比,检测标准较低。这是由于我国农业面临严重的环境压力所导致的,我国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由于污水灌溉和大气污染等问题,污染物及农药、化肥残留,镉、铅、汞、铬、砷含量较高,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全球耕地面积的7%,化肥使用量却高达35%,但是农药利用率却很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省时省工,很多农民滥用除草剂。

2.依赖进口威胁粮食安全

首先,在粮食加工过程中损耗过大,超过20%的粮食在精加工过程中流失,营养流失严重,过度加工损失超过 150 亿斤。其次粮食结构性过剩严重,比如2013-2014年度玉米库存高达1.06亿吨,年末库存消费比将近60%。第三,大豆等作物严重依赖进口,大豆单产低,我国耕地面积少,如果要满足当前大豆需求,需要至少全国40%以上的耕地重新种植大豆,我国人多地少决定了必须要种植单产量高的水稻,而不是单产量低的大豆。最后,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我国大豆和稻米进口全球第一,2017年粮食进口量超过1.3亿吨,粮食进口量比2002年增加800%。

三、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战略选择

(一)推动粮食进口多元化

根据2017年《全球安全粮食指数报告》,中国排名45位,比42位有所下降,位于113个国家中的中上游,而严重依赖进口的新加坡、日本和韩国排在4、18和24位。由此可见,结构性失衡是才是威胁粮食安全的最大敌人,新加坡作为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依靠粮食贸易多元化位居全球第四位。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粮食安全之所以排在中国前面,是因为谷、肉、蛋、奶、糖、蔬菜水果消费均衡,农业科技发达,食物来源多元化,以新加坡为例,一个每平方千米承载五千人的国家,粮食自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立足于比较优势开展贸易,这决定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必须要保持供应弹性。具体来说,首先保证进口国的多元性,比如,在今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我国要多从南美国家进口大豆,减少对北美地区大豆的依赖性。多元化进口粮食,推动贸易结构的优化,改变过去单一依赖某一个国家的粮食进口的弊端,最关键的是当某一个供应国存在短缺或者是贸易壁垒时,可以由其他国家供应代替,确保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比如从东南亚国家进口鱼类,从澳洲和巴西进口牛肉,从马来西亚、丹麦、泰国进口鸡肉,从南亚国家进口大米,从沿海国家进口海产品。其次,提高居民购买能力,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之所以粮食安全指数较高,就是因为发挥了比较优势,粮食购买能力较强。在全球粮食供给充足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充分发展经济,推动贸易的积极化,努力将中国发展成国际贸易中心,第三要突破狭隘认识上的粮食安全,依靠更加富有组织和效率的贸易来改善居民生活,应对可能发生的粮食短缺,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体系,通过高效的资源管理来弥补粮食生产和储藏可能造成的损失。要确保粮食安全,关键要提高粮食价格承受能力,确保可供性,保障质量和安全。第四,要根据比较优势配置国内农产品,国内农产品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就是因为初级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所以要改变目前低端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多从国外进口初级农产品,比如大豆等原料,加大高科技农产品的开发,发展我国优势农业。最后,要根据国际贸易分工和波动,采用简易途径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农产品,比如当牛奶涨价而大豆降价的时候,可以以豆奶代替牛奶,减少食物依赖。在国际农产品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推动土地休耕,保护资源环境,这也可以保障未来的粮食生产,避免竭泽而渔。

(二)立足于比较优势发展国内农业

首先,要通过调查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禀赋,在政策上扶植优势产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根本,优化配置各个农业要素,根据本地区产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发挥其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其次,利用我国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国地区差异较大,东北地区适合大规模种植,新疆地区特色产品负有盛名,哈密瓜、大枣、甜菜、葡萄和小番茄等都是优势品种,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应该减少重复农业项目的建设,节约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劳动力,将劳动力转移到比较优势产业。第三,我国耕地少,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品牌农业,建立一村一品,推动农业旅游和绿色生产相结合。第四,应该适度发展都市农业,推动荒漠化地区土壤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粮食自给水平,因为毕竟我国和新加坡不同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最后要推动虚拟土地进口战略,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非洲和其他土壤优越,技术落后,土地成本较低的国家发展农业,利用政策、资金和技术优势发展规模化种植。

(三)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

首先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体系,严格检查标准,确保出口食物的高标准,严格控制生产、加工和运输各个流程,尤其是在执行层面加强监管,确保制度执行力。同时要全面普及营养科普工作,建立绿色和健康食品生产意识。其次要缓解农业环境压力,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大面积平整土地、严格农药化肥标准,引入滴灌技术等生产方式改变污染现状。

第三,要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减少低效生产和销售,确保农业供给和灵活性。第四要降低农业生产和加工中的成本,降低物流损耗和运输成本,减免税费,给予补贴。第五要保护作为幼稚产业的农业企业,支持农企利用外资“走出去”,推动产业成熟。

结论

为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农村就业,应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率,提升农业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进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业,推动农产品贸易多元化,增大粮食自给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