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乡村发展综合评价*

时间:2024-05-25

◎马廷玉 郑辽吉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新“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已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腿短板。“新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进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对于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通过乡村振兴五大目标的解析与评价,按照“由点到面”的层次,科学识别乡村发展的振兴极,提出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发展方略,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民教育科技文化进步[3],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

一、辽宁沿海乡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是自然景观差异较大,区域发展基础不平衡。从沿江平原沿海到沿海丘陵山地,各地的生态环境与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差异较大,沿海各地乡村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由于自然景观的空间差异,沿海经济带内呈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中,大连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

二是农业基础较好,建立了多功能农业发展体系。辽宁沿海经济带集中了占全省一半的农业人口,农业产值占全省的一半左右,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比重均在40%左右,水产品产量更是占到了全省的92%。建立了以“三水”(水产品、水稻、水果)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发展体系,丰富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体验场的空间类型,促进了乡村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形成。

三是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是其占总收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2001-2010年,在辽宁省农民的纯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比重从50%下降到32%。劳动报酬收入比重在35%左右。以大连为例,农民收入增长都高于辽宁省,主要得益于沿海经济带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贡献。

四是生态宜居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随着特色小镇建设工程的开展,促进了乡村生态宜居环境的改善。大连市瓦房店市谢屯镇、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盘锦市大洼区赵圈河镇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成为沿海经济带城乡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主要农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供需结构性矛盾主要集中在“三水”农产品体系方面:一是带内拥有海参、对虾等18 个海淡水优势特色品种。水产加工品多以原料和半成品等形式为主,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加工种类少,附加值低;沿海水稻单产水平突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3%,但优质水稻的供给仍然不足;现在辽宁市场销售的水果大多为南方外运水果,成本高,而市民消费档次的逐渐提高,水果价高并不会影响其销量。

二是产业融合度水平较低。辽宁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融合层次不宽泛,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互联网+”等新模式下的产业链条短,产业融合基本以订单式农业和流转承包农业为主,不具备开发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能力,信息产业融合水平较低。

三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沿海的城市和城镇工业、生活排污、农业面源污染等诸多污染,造成本区及近海海域的水体污染严重,个别海域的重金属、COD 超标,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渔业生产。淡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量开采,多处产生海水倒灌和海岸侵蚀等问题。人多土地少、耕地少、淡水少,农业面源污染居高不下,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乡村发展综合评价

(一)体系构建

1.体系构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评价体系”(图1),包括了相对应的20个指标。每个要素都具有目标与新型四化过程的交叉含义,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动引擎、是城镇化的标志和象征;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中的应用和实践,即产生了农业信息化。

图1 辽宁沿海经济带乡村振兴目标评价体系(郑辽吉,2018)

2.评价方法。(1)地点选择。依据《辽宁统计年鉴2017》(以下简称《统计年鉴》)中的2016年统计数据。采用相关指标作为具体评价宜居,建立了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6 个沿海城市的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评价体系。

(2)指标选择。本文从《统计年鉴》筛选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每个评价要素只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皆以2016年的数据为主)。如:特色产业依据“人均总值*第一产业的比重”来计算,即可视为第一产业的人均生产总值来表示当地的特色产业;产业集聚依据第三产业构成来表达;产业贡献采用第二产业增长指数来表达。生态园区由于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采用了人均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的指标来衡量,也表明了区域内对于环境净化能力;智慧田园也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采用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指标来衡量;综合效益也没有统计数据,采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农林水事务)来衡量;农业带动也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采用农林牧渔指数来衡量;其他要素采用相近或相关统计指标来替代。考虑到综合评价的简洁性,采用了单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也都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内相对的比较。

(3)评价方法。将每种统计指标划分为五个等级,去掉每个指标的单位量纲,按照每个维度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在具体运算过程中,考虑到五大发展目标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将其权重视为相同。

(二)评价过程

从区域发展水平来看:产业、生态、文明、治理及生活等维度存在不均衡状态(图2);从特色产业发展来看,盘锦的水平最高,其次是锦州、大连,再次是丹东,最后是营口与葫芦岛。

从产业维度来看,大连的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丹东,再次是锦州,最后是营口与盘锦(图3)。

图2 辽宁沿海经济带特色产业

图3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评价

从生态维度来看(图4),营口的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锦州,接着是盘锦,丹东、大连、葫芦岛平行排在最后。

图4 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评价

从文明维度来看(图5),大连的文明水平最高,其次是丹东,再次是锦州、盘锦,接下来是葫芦岛,最后是营口。

图5 辽宁沿海经济带文明评价

从治理维度来看(图6),大连的治理水平最高,其次是盘锦,再次是锦州,丹东、营口、葫芦岛并行排在最后。

图6 辽宁沿海经济带治理维度评价

从生活维度来看(图7),大连的生活维度评价最高,其次是丹东、营口、盘锦,再次是锦州,葫芦岛排在最后。

图7 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活评价

在综合发展水平中(图8),综合实力最强的是大连、其次是锦州和盘锦,再次是丹东,接着是营口,最后是葫芦岛。

图8 辽宁沿海经济带综合评价

三、结语

(一)选择融合创新的多功能农业发展政策。发展不平衡的本质是新型“四化”水平的不平衡。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体系、乡村治理现代化支撑技术平台,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形成以优质水稻、水产品、水果为主的现代农业区,打造全省优质米生产基地、精品蔬菜、特色水果基地,提升优质循环农业特色水平。

(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选择综合的发展政策。借鉴其他国家曾实行单一农业政策的经验教训,把农业生产、乡村环境、农民福利等问题一揽子解决,丰富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指标内涵,推动区域内乡村各种发展极的形成。采用优先发展策略补齐短板,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高效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三)推进“多规合一”的规划统筹工作。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破解同一块地在不同部门规划中用地功能相矛盾的问题,通过一张蓝图统筹城乡建设管理,降低行政协调成本。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升乡村休闲空间的建设水平,丰富乡村绿道体系,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四)土地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空间发展依托。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多元化健康有序流转。积极推动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推动闲置空间的有效转化与利用,提升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引导水平。

(五)农民致富始终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在推动农民致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过程时,要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维护者;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大连市乡村治理水平,补齐营口市、葫芦岛市在乡村治理方面的短板。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