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陈昕昕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挥农村地区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要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从农村地区自身发展入手,协调农村地区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惟其如此,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际上,“三农”问题就是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主体老弱化严重,农村空心化问题不断加剧,农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非常不利。因此,我们应该以城乡融合为背景,通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深入挖掘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三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好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尽快补齐“三农”问题这块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1]。当前农村地区内生动力挖掘和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城乡之间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业基础不牢,发展压力过大。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挖掘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融合战略的实现。
受到二元结构体制影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发展就呈现不平衡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增大。长期以来,重视城市发展、轻视乡村发展的思想一直存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经济建设上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支持国家工业建设,造成了农村地区长期经济发展落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才得到释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才提高了自身的生产积极性并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我们仍然要清楚的认识到,城乡差距依然巨大,特别是在居住环境、教育、卫生、文化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上面,差距更为明显。近年来,国家通过精准扶贫战略和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由于欠账太多,从整体上看,这种改善只解决了部分贫困地区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4 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大多数,中国要想步入发展快车道,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从发展角度看,农业发展是保证8 亿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的基本保障,农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产业化、体系化建设还相对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机械装备水平较为落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优质耕地正在逐渐减少,侵害农业用地事件不断出现,农业用水更加困难[2]。此外,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生产方式一直是小农经营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进一步限制了农村抗灾减灾能力的提升,一旦出现气候灾害,农业生产不稳定问题更加凸显。同时,当前我国农业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重视,这对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挖掘和城乡融合的实现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长期以来,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地区社会发展出现了诸多深层次问题。首先,土地和人口等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当前在城乡融合战略背景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城市近郊地区农民失地问题严重,由于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占用农民耕地,造成了超过一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有接近3 亿农民成为农民工,这些农民背井离乡在城市之中也很难获得稳定生活和收入。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多数农民在城市难以安居乐业。其次,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由于超过3 亿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而且这些人基本以青壮年为主,导致农村地区留守的基本都是老龄化群体和儿童,当前农村60 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到农村总人口比例的18.5%,部分乡村出现了人气不旺,人力不足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挖掘。再次,当前村庄用地严重空废化,特别是空心村问题愈演愈烈,由于过多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农村宅基地空置率已经接近1/3,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导致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最后,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提升,大量重工业和工厂向农村地区转移,工业污染对农田、河流和湖泊产生了非常严重影响,特别是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此外,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大部分贫困人口已经实现了脱贫,3046 万人是2017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但这部分的贫困人口都属于深度贫困,这些贫困人口才是精准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解决这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成为当前城乡融合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城乡融合战略,着力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着力解决农村地区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来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短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地区发展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以不断挖掘农村地区内生动力为手段,践行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牺牲农村来支持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农业生产就成了农村老年人和妇女的责任。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农村土地耕种问题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3]。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挖掘必然要以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必须要重新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因此,应该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民,优化从业者结构,防止出现农村土地荒废问题。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各类人才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之中,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要大力支持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建设,随着我国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已经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未来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趋势将更加稳固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这一类新型经营主体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再次,积极支持和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最大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联系农民,另一方面还能照顾市场,通过农业新型技术的运用和市场信息的把控,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并为其提供便利化的服务,弥补了小农经济和分散农户的经营层面上的不足。最后要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管理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作为农业产业链的主体,应该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还要加大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农业社会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只有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才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绿色化发展。
进一步创新支农投入机制,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有效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职能作用,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要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互动,详细划分资金使用计划和各职能部门的承担责任。要进一步统筹各部门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改革工作。通过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作用发挥,为激发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对农业农村领域进行投入。当前,我国已经进行了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各省市也按照国家要求成立了相应的信贷担保机构,特别是市县两级已经开始建立机构并尝试探索性运行。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用,能够有效吸引金融领域和社会领域更多资金投入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国家应该支持和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要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减少社会资本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资金的引导效用,各级地方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依照相关政策,对市场化融资方式进行有效探索,允许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和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到部分农业项目建设之中。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地区的金融领域,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盘活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作出应有贡献。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规模就相对较少,金融结构不够合理,大量金融资源向城市和企业流动。虽然,近几年,农村地区出现了众多中小微金融企业,但这些企业金融规模较小,很难满足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和金融需求[4]。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比例和规模。通过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融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之中。特别是对于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主体,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其在农村地区开枝散叶。同时要对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信贷机构,加大考核力度和激励措施,在严格监管基础上,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的业务审理权限,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涉农业务规模,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农村金融的服务主动性。特别是要开展相关农业生产设备的抵押贷款试点业务,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出发,不断为农户生产和消费,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金融服务,让农民有更多的资金选择自由,有效推动农村农业生产活动,从而有效激活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一直以来,广大农民并没有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保障。特别是在财产权利方面,并没有在法律上予以确权,导致我国农村地区部分生产要素得不到科学使用和合理配置。因此,国家应该从顶层设计和法律制度上赋予农民更加扎实和充分的财产权,让农民能够对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在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内进行合理流转,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激活生产要素,从而激发农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一方面,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承包权和宅基地的使用权更为明确的规定。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使用权可以根据农民的意愿实现有权有偿流转。这样从土地上解放了一部分农民,让这部分农民能够投入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之中,不仅合理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也能够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同时由于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能够成就更多种植大户和种植业合作组织,让他们能够进行连片耕种扩大耕地范围和规模,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佳配置和合理使用。此外,要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确权登记认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农民依法取得了农村宅基地所有权的使用权,才能够更好的激活现有资源合理流转实现最佳配置。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制定和细化农民进城落户,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补偿办法。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经过多年打拼,已经具备了在城市落户和生活的条件。而对于农村而言,这些人在农村仍然具有土地和宅基地,由于两者不能兼顾很多时候造成了大量的闲置和浪费。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应该放宽政策,方便其在城市落户,并在自愿的前提下,依法依规进行承包地和宅基地的退出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5]。加快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农民的财产权已经从法律上予以确认,为更方便各种生产要素有效流转,应该为其建设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各生产要素之间能够实现合理流通,并实现最佳配置。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理念和新方式,通过农村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地区产业转型,进一步激发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农村一系列改革加速农村生产要素和城市生产要素相互流通。借助城市发展优势,不断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新时期,城乡融合要以破解乡村发展主要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为重点,以激活农村地区内生动力为抓手,不断深化农村地区人口、土地、资源等要素改革,以提升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塑城乡关系。通过农村地区内生动力的挖掘与城乡融合战略实现,充分的反映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方式方法创新。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内需发力替代投资和外需的阶段。当前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如何释放农村地区的发展新动能,如何激发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成为党和国家需要进行深刻思考的重要课题。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释放农村地区内在需求,激发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发展整体,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顺利流通,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城乡发展建设关系,从机制创新着眼,从民声民意着手,通过激发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