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强化学生道德素养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25

朱荣家

【摘 要】 高中生道德素养研究是学校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课题,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学生课余生活管理方面、心理健康状况等,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研究很少。因此,文章结合高中语文学科展开对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道德素养;实践研究

一、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塑造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通过研究发现,部分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不高,品德认知与行为可塑性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与教育,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训练,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认为高中生道德素养发展要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多个不同层次和阶段,并通过“他律”的引导来实现“自律”。以语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培养道德品质,对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着良好的作用。案例分析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有典型代表性、有探讨价值的教学实例,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剖析这一实例所包含的道德要素而逐渐形成正面道德品质的过程。案例分析法在我国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较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德育方法,能够帮助师生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教师可把《人皆有不忍之心》这一经典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由地讨论交流,人都有哪些“不忍之心”,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此产生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接着由教师归纳总结,在如今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下,影响“不忍”的众多因素,尤其是在“扶不扶”的影响下,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加以评价,应怎样权衡,什么情势下应坚持自己的原则,什么条件下应灵活从权。最后还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一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重要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对这一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和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结合历史学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名高中生,要热爱祖国并积极捍卫国家荣誉,如果高中生缺乏国家意识,是不利于其道德素养的培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并以国家意识为前提,才能保证不偏离国家意识。高中生的国家意识正处在萌芽阶段,虽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情感积累,但仍有许多不足与未知之处,有待教师积极引导与正确对待。只有热爱祖国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才能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国家意识既包括公民自觉履行的义务,也包含人们对国家的责任。因此,教师在对高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等良好品德,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教师在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时,不能拘泥于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与机会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从全方面推动学生国家意识的增强。

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近现代历史,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在一些有代表性的专题中也应该注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故事、图片、实物等形式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而厚重的文明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力量。跨学科结合教学是一次可贵的尝试,很多时候学生会对说教式教学产生厌倦和排斥,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运用多元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或者走访图书馆,了解更多的建国历史,使高中生在题材线索中,与社会广泛联系,获取有关国家形象和管理的知识,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组织“长征路线”“红色旅游”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增加见闻、得到感悟、培养感情、塑造国家意识。通过多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有利于培育红色基因,使学生找到祖国兴旺发达之所在,认识民族发展之历史,明确责任义务并对当今幸福生活心存感激。

三、结合语文阅读,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对高中生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与社会联系较少,阅读教学成了培育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有效阅读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依靠父母或教师来完成学业,缺乏独立阅读能力,这也是导致学生不良阅读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升青少年的文学修养至关重要,尤其是文化自信。从道德素养的视角看,文化自信是必不可缺的核心素养之一,文化自信的树立并非通过简单的道理说教就能实现,必须结合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答案。结合阅读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活动是比较合适的途径与方法,中国文化之所以有其独有魅力,就在于中国文化積淀异常丰富、璀璨。悠久的华夏文明有几千年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脉络和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想要对所生活的社会文明有信心,就必须认识到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让学生在名著故事中感受人生哲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通过古代文献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认知。教师组织阅读时,应精心设计,精选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作品展开阅读活动。覆盖面要涉及道德、理想、哲学等多门类,以宏观、直接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让学生成立读书小组,每一个读书小组通过阅读相关的图书、文献,分享自己的观点,形成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阅读,使其成为合格的读者。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文修养,又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营造一种沉浸式的阅读环境。

四、利用主题辩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生道德素养的实践研究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认可和评价,是行为准则和行为选择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明确道德准则,从而使其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惑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和正确的行动,以有意义的方式投身社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关注,培养他们具有爱心、感恩、勇敢、正直等美德。这些积极的品格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律,还能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助力构建和谐社会。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降低犯罪率,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时,社会将逐渐形成更加和谐、文明、公正的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开展“金钱与道德”的主题辩论,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林教头与陆虞候的行为,以辩论的方式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辩论让高中生知道陆虞候为了金钱利益,选择背叛林教头,是典型的见利忘义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关于生命的价值该怎么判断以及怎样实践,这句话指出要先知其意义然后再行动,不在思想层面上深刻认知,在实践层面上是不可能开展活动的。只有充分了解道德、人性等之后才会真正明白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真善美和假恶丑,才能够认识到人的内心本质就是善和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以自己的观念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在思想层面上对其进行指导与教育,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道德的内涵,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道德素养的教育功能。

五、结合语文教学,提升道德素养实践能力

提高道德素养要强化实践教学,才能促使每名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知识之后,还要有一个不断深入、内化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这些知识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它所蕴含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能力。学生要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使思想得以升华,从而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等,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的能力。

例如在學习《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孝道”活动,帮助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高中生可以帮助父母处理一些农活,可以为父母做一顿饭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亲情,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利用课外实践与家长沟通联系,了解孩子成长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引导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以外的知识,而且对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开设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类活动,使学生边实践边思考边探究,体会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会知识运用的过程,进而对学生实践精神进行培养。

六、进行道德示范演示,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积极性

德育为教育之本,以德育为本,才能使学生智育、体育、美育以至团结协作等方面都具有生存之价值。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教育问题一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德”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具有真正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育中一定要矢志不渝地贯彻与落实德育纲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育学生将内在德性、外在伦理和现实价值观渗透于其中,从各方面塑造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美德。所以,在学生的初级教育阶段,教师要重视模拟和示范的价值,对其进行道德示范演示,这是进行德育的最好途径之一。

比如课堂教学时,可以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一些与道德相关的故事,通过视觉接受来增强高中生的道德认知,感受道德的巨大魅力。比如在校园中,有一个人随地乱丢垃圾,教师应该告诉他,随地乱丢垃圾不符合环保理念。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反思,从而在今后的日常活动中时刻发现不恰当之处,学会自我改正、自我批评。教师在讲其他科目时也要注意渗透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道德修养。在学校,教师也要注重展览参观对于学生道德上的感染力。如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学到和生活学习有关的道理,重视自我道德行为,继而增强自身道德修养。模拟示范对于实施道德教育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应重视示范对于学生品德的教育,增强学生道德修养是对于他们全面素质的检验,是全面提升学生自我修养的指标之一。

七、结论

总之,高中生的道德素养发展关系着学生以后的个人成长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语文在培育学生道德素养方面具备了天然的优势,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道德素养内容,积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准。

参考文献:

[1] 江晓琳. 简析陶行知生活思想下的高中语文德育渗透路径[J]. 作文,2022(36):37-38.

[2] 张赛花.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课外语文,2021(21):19-20.

[3] 陈丽华.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教学策略[J]. 文化产业,2021(02):111-112.

[4] 吴小梅. 高中语文德育渗透班级管理的行动研究[A]// 2020年中小学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 2020:455-456.

[5] 涂树林.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研究[J]. 新课程学习(下),2015(03):17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