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聂明亮:创新“桑枝+食用菌”技术 环保增收两不误

时间:2024-05-25

本刊记者 魏星

人物简介

聂明亮,黔江区桑枝食用菌协会会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带头人。

回乡重拾旧业

1999年,聂明亮从彭水老家郁山镇职业中学毕业,只身一人来到黔江一家食用菌种植基地当学徒,学成后留在基地做工,那时候的他工资微薄,一个月仅200元。“当时沿海务工的比我们多赚好几倍”,为了让家里生活过得更好点,随着打工潮,聂明亮便和几个老乡一同南下。

在广东的七八年间,聂明亮一直在鞋厂打工,考虑到上有老下有小,2009年7月他辞去工作回到家乡黔江。一次访亲拜友,偶然听人谈论起种植食用菌带富了不少人,一想到自己也曾学习过食用菌种植技术,手头也有些积蓄,创业的念头油然而生。

经多方选址,2011年聂明亮在石会镇流转了几亩地开始种植食用菌,随后成立了黔江区聂明亮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在过去,食用菌栽培料主要采用稻草、玉米芯等。采用稻草和玉米芯栽培食用菌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农民种植水稻和玉米时使用农药和化肥相对较多,农残对食用菌的绿色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当时,石会镇是黔江区种桑养蚕第一镇,每年会剪下大量的桑枝,以往蚕农晒干后,背回家里当柴火烧。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桑枝剪下后往往被随地丢弃,对环境和水质造成极大污染。而桑树是纯绿色生态植物,因为蚕比较娇贵,对桑叶质量要求比较高,桑树几乎不用农药,化肥也用得少。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让这些废弃的枝条得到有效利用,在黔江区科协的指导下,聂明亮开始探索利用桑枝种植食用菌。桑枝从蚕农手里收购来,经高温消毒后,和稻草、棉壳、糠谷、玉米等混合粉碎,其中由桑枝粉碎而成的木屑占40%左右,这便是制作菌包用的培养基。一个菌包重3~4千克,使用桑枝的话能节约0.5元,一年下来按10万袋菌包计算,单项成本就降低了5万元。蚕农利用每年冬剪所得蚕桑枝条和冬季不养蚕闲置的桑地来种植食用菌,按每亩产食用菌225千克、每千克16元计算,扣除种植成本300 元(不含劳动力成本),每亩能增加收入3 300 元左右,每户蚕农均按10 亩闲置桑田计算年可增收3.3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蚕桑+食用菌”模式不仅为菇农们增加了不少收益,更解决了废弃桑枝对环境和水质的污染问题。

探索产业新出路

传统食用菌在大部分工厂化、规模化种植后,市场相对饱和,导致菇农效益也有所降低,为了改变现状,聂明亮带头寻找效益更高的替代品种。他发现羊肚菌受到市场热捧,黔江山区环境非常适合羊肚菌生长,但它的人工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这是菌种培育的一大难题。

为了获得优良稳定的菌种,合作社聘请成都农科院、西南大学的食用菌专家前来指导。母种从武陵山的野生羊肚菌上采集而来,通过反复试验,合作社培育出了自己的羊肚菌品种。种植一亩羊肚菌,鲜菌产量100~150千克,鲜菌价格是每千克200元,每亩收益在2万~3万元。聂明亮说,虽然羊肚菌生长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即便是这样,效益仍然是不错的。

随着黔江区羊肚菌种植技术的逐渐成熟,2017年合作社食用菌产量达到600吨,产值42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 500 元,在黔江区黑溪、邻鄂、沙坝、冯家等4个镇乡拥有基地9个。

“在攒足资金以后下一步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展望未来的聂明亮信心满满,“我还要把这个方法教给其他人,让大家一起富起来。”接下来,他将积极构建与农民利益更加紧密的联结机制,形成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条,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真真切切解决农民长效增收致富的问题。K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