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富路上

时间:2024-05-25

直播带货正当时

编者按:当前,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业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直播成为“新农活”、手机成为“新农具”,网络直播销售开辟了一条农产品通向市场的新通道。本期创富路上栏目聚焦“直播带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地的做法和经验。

贫困户为啥点赞“直播卖货”

“我们是厂家直销,保证物美价廉。”“这是我们的爆款袜子,共有5 种颜色,看中了直接拍。”……在安徽省颍上县的一家扶贫车间里,32岁的车间负责人顾畅畅正在直播卖袜子,她一边拿着车间生产的袜子,一边回答手机里的“粉丝”提问。

4 月21 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西三十铺镇洪单村的这家扶贫车间,在直播卖货的顾畅畅身后,几个农村妇女正忙着将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袜子折叠装袋。这家扶贫车间于2017 年11月建成,当年12 月引进颍上县阿凡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入驻,总投资超过230 万元,购买了45 台智能织袜机和各类设备,厂房面积1000 平方米。

“我们公司原来是专门做袜子电商的,没有介入生产环节,受到供货不及时、利润率较低等因素制约。”公司总经理马孝飞说,政府大力扶持发展扶贫车间,他和妻子顾畅畅一商量,决定到农村办扶贫车间,探索袜子生产、销售“一条龙”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扶贫车间遇到了“新烦恼”:由于市场需求不足、销售渠道不畅,产品销售受阻。

“车间现有员工33 人,其中贫困户25 人。如果产品卖不出去,贫困群众的收入将受到影响,脱贫的难度就加大了。”下播的顾畅畅说,她看到直播卖货比较流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复工复产前就在家里研究直播卖货的“招数”。

2 月17 日,顾畅畅首次直播“预售”袜子,“那天直播了2 个多小时,只有70 多人在线观看,最后仅成交1单。”但顾畅畅没有气馁,随后几天,她苦练“内功”,不仅将涉及袜子产销的内容烂熟于心,还反复练习直播语言。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在线下单“粉丝”的增多,扶贫车间的袜子渐渐成了“畅销货”。

扶贫车间的复工复产,除了自身努力外,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干部不仅指导疫情防控工作,还帮助联系原料货源,对车间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给予补贴。”马孝飞说,复工复产后的销售情况逐渐好转,3 月日均发货600 多单,4 月增加到1300 单左右,其中直播卖货占到约三成,已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

4 月21 日,顾畅畅从下午1 点直播到晚上9 点半,约1000 人在线观看,共下单400 多单,带动了4000 多元的销售收入。“现在轻车熟路了,网友问的问题,我基本上都能回答。”顾畅畅说。

扶贫车间“打开”了脱贫致富门。采访中,一些贫困户还不太懂啥叫在线直播接单,但知道直播能保证他们的收入在疫情下不受太大影响,纷纷给这种新销售方式“点赞”。

本来担心“车间开不了工、袜子卖不出去”的贫困户李均昌,现在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我和老伴都在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工资有4000元左右,若是袜子卖不出去,家里就断了收入来源。”58 岁的李均昌说,“没想到不仅车间开工了,还在手机上直播卖袜子,卖得还挺好,这下不愁收入了。”

地处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颍上县已于2018 年脱贫摘帽,但就业扶贫的政策仍在持续。截至4 月21日,颍上县90 个扶贫车间已全部复工,带动就业2839 人,其中贫困人口1384 人。

顾畅畅也有了新的“小目标”:在更多的直播平台上卖袜子,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刘 菁 姜 刚)

摘自《潇湘晨报》

枇杷熟了

4 月26 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枇杷种植基地,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直播销售枇杷。最近,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枇杷进入收获期,人们忙着采摘枇杷出售,外销各地。

黄勇丹/摄

贵州:田野“变奏” 薄土“生金”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高山与坝区交织的田野间,育苗、栽种、采摘……农民们正忙个不停。“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近几年掀起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调整产业结构、激活山地潜力,田野“变奏”让薄土“生金”。

“产业革命”焕发土地生机

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威宁县,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种玉米、土豆,经济效益较低。近两年,当地根据高寒特点,选育10 个优良蔬菜品种,推广一年三季高效种植模式。在威宁县五里岗街道,220 亩白萝卜长势喜人,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亩地如今年产值可达1.5 万元。

瓮安县猴场镇马场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彭德建,不仅流转本村土地,还到邻县租地种了25 亩太子参,采收季最忙的时候,要请四五百名周边农民务工,去年纯收入十几万元,实现脱贫。

“贫困户给别人发工资,过去想也不敢想!”马场坪村村支书赵清国说,村里组建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所有村民都是股东,引进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太子参产业,亩均收入突破万元,是种玉米、烤烟的3 至6 倍。

“要素联结”激活产业动能

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既要“种得下”更要“卖得出”。贵州“深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形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让农业“压舱石”更加稳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桂花台茶厂,拥有全州规模最大的4000亩整体连片茶园,清明前后采茶季,每天有上千周边农民在茶园务工。厂长郭顺告诉记者,茶园年产值1200万元,其中一半是支付给农民的务工工资。“产业革命利益联结是关键,既要让龙头企业有赚头,更要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黎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吴志远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据统计,2019 年贵州种植业增加值增长了8.3%,农业产业由粗放量小转向集约规模。春耕时节,贵州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对田间管理、产品采收、采后加工等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开展“助农云课堂”等线上辅导培训,提升产业效率。

“黔货出山”点亮乡村未来

最近,黎平县委书记周文峰和当地乡村带货网红“侗族七仙女”一同来到桂花台茶厂,进行了一场“带茶”直播。红茶、白茶、雀舌茶……“云体验、云选择、云购买”,几分钟直播就卖出茶厂日常一个月的销量。

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从“提篮小卖”到“现代物流”,从“传统销售”到“直播带货”。2019 年,“黔货出山”销售农产品达320亿元,比上年增长8.3%。

每年5 月底,威宁县新鲜的白萝卜、大白菜、莲花白开始陆续上市,不断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市场。去年当地启动建设总投资25亿元、占地1465 亩的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江楠集团副总裁李效军介绍,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建成后集分拣、包装、加工、销售于一体,可带动周边发展40 万亩以上订单农业,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王 丽 刘智强 李惊亚)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小木耳 大产业

4 月21 日,在金米村培训中心,秦岭天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员工李旭瑛在网上直播卖木耳。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是传统的山区农业村,为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金米村将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引进5 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木耳菌包生产厂和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并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木耳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全村188 户贫困户参与木耳产业发展。

梁爱平/摄

莫干山下,直播为“绿水青山”带货

“5,4,3,2,1!”在一阵倒计时声中,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在淘宝直播间推出的“5.4 元”民宿特惠房就被一抢而空。

一个三脚架支起的环形美颜灯,一部架上手持云台的手机,两台和粉丝互动的平板电脑……“五一”假期期间,在莫干山镇庾村的云鹤山房小镇青年会客厅,几位“主播”正卖力地向屏幕另一端的消费者推销莫干山的绿水青山和美食民宿。

不仔细看,你很难发现这几位“主播”原来是临时搭伙、没什么直播带货经验的新人。他们是共青团德清县委为复工复产、拉动地方经济请来的“救兵”,有当地青年团干部,也有优秀返乡青年。

几乎没有直播经验的沈婵樱是莫干山镇的团干部,这是她第三次试水直播带货。

“为了家乡‘豁’出去了!”“85后”的沈婵樱告诉记者,她是土生土长的莫干山人,对这里的山水、土地、乡亲有着特殊的情感。沈婵樱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中国黄茶“莫干黄芽”的制茶大师。作为“茶三代”,沈婵樱从小就跟着父辈上山采茶,学习茶文化,一直希望把“莫干黄芽”等当地的优质农产品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

和“莫干黄芽”一样,莫干山的民宿也是当地一块金字招牌,往年平时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可是今年,疫情却打乱了节奏,游客少了,茶叶、青虾、黑鱼、枇杷等特色农产品一度出现了滞销。

怎样帮乡亲们把优质的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推出去,成了当地干部日思夜想的大事。看到直播带货在全国各地如此红火,主理家中茶叶生意的沈婵樱和镇上干部,以及缦田、亲泉谷等几家青年民宿业主,自疫情发生以来就开始研究通过直播电商实现突围。

“在‘青春直播间’中,我们通过集结镇上各家民宿和优质农产品的影响力,分享私域流量,抱团为莫干山的民宿、美景和美食‘打call’。”莫干山民宿行业协会会长、西坡集团董事长钱继良是德清返乡青年代表,尽管第一次做直播,此前却做了不少功课。对他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朋友间的聚会,一起聊聊困难和未来发展。

钱继良说,疫情“危”中有“机”:镇里的民宿一方面通过直播电商,开拓线上销路;另一方面,也趁疫情优化店内设施,加强人员培训,迎接疫情结束后的游客返潮。

截至5 月4 日,莫干山民宿入住率已经恢复到60%。

(殷晓圣)

摘自《农村信息报》

人大代表梁倩娟:农村电商 致富桥梁

梁倩娟在自己的电商服务点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展示家乡农产品

34 岁的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村民。2013 年,梁倩娟从广东返乡创业,通过代理村级电商服务点、创建“陇上庄园”淘宝店铺、利用网络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逐步拓宽家乡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家乡的橄榄油、核桃、花椒、土蜂蜜、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售额从最初的一年几万元发展到2019 年的700 多万元。

梁倩娟以“电商+贫困户”的模式,帮助当地300 多户群众增收致富,其中100 多户是贫困户,不少农村留守妇女也在她的帮助下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提起因电商而发生的改变,梁倩娟说:“农村电商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大家的生活,电商和产业结合起来,把大山里的土特产品卖出去。”

(陈 斌)

摘自人民网

秦岭深处的美女“猪倌”

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东湾村,有一名“90 后”女孩周红珍,用最传统的散养方法,发展黑土猪养殖,通过直播加网店销售的方式,闯出了一条生态养殖的致富之路。

周红珍家境困难,大学没有上完就自己摆地摊、开小饭店、学美容。2016 年,无意中了解到黑猪生态养殖,经过一番考察,她舍弃了在西安的工作,回到老家发展。

周红珍在山坡上直播,解答粉丝们的咨询

周红珍(左)和嫂子郭艳艳一起给客户打包寄腊肉

保安镇东湾村,林坡资源丰富,远离人口密集区域,是生态养殖的好地方。周红珍通过亲朋筹钱50余万元,购买种猪、修建圈舍,并通过网络学习养殖技术,尝试着繁殖猪崽。为了降低成本,从圈舍消毒、打扫卫生、山坡放养、打疫苗,甚至是深夜接生,都是她和父亲、哥嫂等家人完成,自己也成了一名“兽医”。

为了让顾客全面了解传统散养土猪的情况,周红珍每天按时直播,展示土猪的饲养环境和生长情况。2018年底,第一批饲养的猪崽出栏,在网络上销售一空。如今,她的养殖事业集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并注册了“秦岭野丫头”品牌,受到消费者青睐,新鲜土猪肉及腊肉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周红珍的黑土猪养殖基地,从当初的50 头已经发展到现年存栏1200头、年出栏300 头,实现年利润80余万元。不仅自家走上富裕之路,周红珍还带动了本村3 个贫困户摆脱了贫困。

(陶 明)

摘自新华网

用一栋民宿承载浓浓乡愁

香椿炒蛋、老母鸡汤……中午时分,把热气腾腾的江南土菜端上桌,再通过抖音短视频在“吃货”中刷一波热度,然后响亮地喊上一嗓:“小姐姐们,开饭啦!”

这是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竹里山居”民宿老板吴辰复工以来的“开饭日常”,他也因此收获大量点赞和评论。“疫情影响下,既做到了不接触送餐,又做了宣传,一举两得。”

树山村坐落于太湖之滨,是苏州大阳山北麓的一个小村庄,现有370余户、1700 多位村民。每到春季,这里梨花雪海,茶山叠翠。得益于吴辰等青年人回归,古老山村焕发新生。

32 岁的吴辰家里有150 棵梨树、30 多棵杨梅树和6 亩多茶园。大学毕业后,他在城里工作。“日子闲适安逸,但对故乡的山水风物始终有一种说不清的牵挂。”2018年初,吴辰辞职回村,投入100 多万元改造家中的二层小楼。从此,茶山梨海间多了一栋有温度的乡村小院。

步入小院,一幅宛如写意画的墙面跃然眼前。墙角处,石笋、罗汉松等盆景错落摆放,用旧石磨改造而成的喷泉古朴清丽……

“这些都是我的原创哦。”吴辰笑着告诉记者,他还发挥自身“厨神”特长,张罗起每日一餐的“独一桌”。“游客追寻的是绿色生态,体味的是恋恋乡愁,这里通通都有。”

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乡村旅游,吴辰等人也在1 月至2 月间无奈歇业。苏州高新区纪工委得知情况后,帮助这批年轻创业者加快研发新菜色,并通过抖音、微信等云平台增强客户黏性,把“空窗期”变为“机遇期”。3 月民宿重启后,吴辰推出的刀鱼馄饨受到游客热捧,“独一桌”需提前半个月预订。

眼下,春茶上市时节,吴辰又有了新使命。他将网络营销运用于农产品销售,不仅打理自家农活和生意,还当起同村叔伯们的产品推销员。多位老人告诉记者,树山云泉茶通过网络“叫卖”后供不应求,往往还没采摘就被预订一空。

“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年少时天天想离开,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树山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说,年轻人回来了,山村“苏醒”了,乡愁更绵长了。

(刘巍巍)

来源:新华社

当直播成为一种“新农活”

一顶渔夫帽、一件花领衬衫、一条百褶碎花裙、一双白色帆布鞋,脸上略擦了些粉、口红浓而不艳……一个“90 后”女子这样打扮,你会以为她是要去逛街。但跟着她出城入村进大棚,你才知道,她是要下地去。

她叫韩晓文,26 岁,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一名“新农人”。

宿城区耿车镇有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35 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有30 多家园艺经营者、2000 多种多肉植物。韩晓文是其中博雅园艺工作坊的主管,住在城镇,到村里干活。

最近,记者来到农业园,发现这里的春天没有因为疫情而逊色于往年。明媚的阳光照进大棚,各色多肉植物或密密麻麻摆满苗床,或整整齐齐陈列在地,或聚成小景点缀各处。正是花季,盆间偶有花箭冒出,犹如竹竿上挑灯笼,小巧别致。

大棚既是种植基地,也是销售门店。两个大玻璃房,里面放着电脑,墙上写着“直播永不止步”,那是办公室。但很多时候里面没人,靠网店守株待兔不行,“新农人”们得主动出击。摄像头、充电宝、三脚架……花丛里到处散落的“新农具”透露了“新农人”的秘密。

身后是一片花海,身前是万千网友——打开直播软件,面对镜头,韩晓文没有丝毫胆怯,直播带货已是老把式。“最多时,有3 万人在看。”

从宿迁学院毕业后,韩晓文曾做过平面设计师。加入园艺种植团队,最大的感受是“很有趣,很开心”。网络直播时代,农业依然靠天吃饭,但农人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韩晓文在大棚里布置多肉植物

大棚一角,李小鹏和妻子正在为“粉丝”直播多肉生长情况。不到十岁的女儿在花丛里跑来跑去,成了直播里最活泼的背景。“直播一整天,能带动两三千元销售,很多顾客成了我们的‘铁粉’。”李小鹏边说边给花盆贴标签,标签上写着网友的ID。

花盆和快递单汇集到大棚的另一角打包送出。最快时,从直播预定到发货不过几分钟。

疫情期间,订单曾短暂下滑,但很快随快递业复工而恢复。“人们可能没有一所大房子,但可以有一片多肉森林。多肉耐旱小巧、颜色多变,可以给人精神寄托。”韩晓文说。

有了直播,“粉丝”不用把多肉带回家。大棚里开辟了寄养专区,像宠物寄养一样,“粉丝”们随时想看,主播们随时打开镜头。

直播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可观的效益。2019 年,这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实现销售额约9 亿元,吸引了2600 多名周边人口就业,帮扶带动170 余户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员增收。今年,这些数字有望继续上升。

(杨绍功 赵久龙)

摘自《北京日报》

返乡创业大学生王秀珍:把百香果种成“黄金果”

五一假期,福建龙岩武平县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王秀珍格外忙碌: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百香果果苗种植,和农户签订供销协议,诊脉果苗长势……短短几天,她已跑了4 个乡镇。“正是春耕时分,百香果需要栽苗、培土、施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仔细。人勤地不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眼看着百香果变成农民的“致富果”“黄金果”,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王秀珍感慨,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互联网+让土特产飞出大山

“85 后”的武平姑娘王秀珍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福州等地闯荡多年,2013 年决定返乡创业。“家乡绿水青山中藏着红菇、灵芝、金线莲等农产品。各种农产品种类繁多、原汁原味,但由于没有好的销售渠道,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们辛劳而清贫。”

王秀珍回到武平,立志要用自己掌握的互联网电商知识把家乡的原生态农产品推向全国。刚回来时,乡亲们不理解,好不容易考出大山,为什么要回来?“面对质疑,我用行动说话。”有些腼腆的王秀珍谈到自己回乡创业的决定时,神色坚定。

和很多的创业者一样,王秀珍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发掘更多优质原生态的农产品,王秀珍经常独自一人开着车往深山里跑。蜿蜒的盘山小路,有时候只容许一辆车通行,车窗外就是陡峭的悬崖,一段路走过来,握方向盘的手掌满是冷汗。

秉持客家人勤劳、吃苦、不服输的性格,王秀珍还是坚持下来。针对农户的顾虑,王秀珍总会用家乡话和农户们拉家常,用手机给他们演示电商平台的运作。一来二往,很多农户选择了和王秀珍建立起销售合作关系。随后,王秀珍创建了自己的农业公司,并承包120 亩土地建设生产基地,主要经营红菇、灵芝和金线莲等特色农产品。慢慢地,创业走上正轨。

百香果成“网红”产业

走在武平县的乡间道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少养猪多种果,要种就种百香果”的标语。近年来,这个曾经为污染所苦的生猪养殖重镇,把百香果作为养殖户转业转产的新出路。伴随生猪养殖的下降,当地百香果种植面积从2016 年的600 多亩发展到如今的突破了2 万亩。

武平县的产业转型为王秀珍提供了新契机。在她看来,由于地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丘陵地貌多,生态条件良好的武平非常适宜种植百香果,所产果子色泽鲜亮、味道甘醇、香气独特。随后,王秀珍创办了武平县优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领乡亲们投身百香果种植与销售。

王秀珍说自己对百香果是“全情投入”:每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往乡下跑;每天都要在20 多个百香果微信群里浏览信息并忙着网上接单。说起近年来在这颗“时髦”水果上的起起落落,王秀珍说做农业就要脚踏实地,急不得也快不得。

品质过硬,是首要课题。为带领乡亲们育好苗种好果,王秀珍通过对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建立了武平首家百香果标准化育苗基地。基地通过专家全程对接指导,年可培育百香果种苗100 万株以上,为6000 多亩百香果基地提供种苗。王秀珍随后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高产、优质百香果种苗及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

农户在采摘百香果

在王秀珍的带动下,200 多户农户投身百香果种植,去年平均人均增收6500 元以上。王秀珍还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帮扶,并对贫困户的日常生产进行量化指导,提高种植效率,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武平县民主乡原先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钟瑞凤,一直靠种粮糊口维生。2018 年他种植了1.4 亩百香果,去年收入近万元,摆脱了贫困。

延展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

2019 年8 月31 日,淘宝女主播薇娅直播推介武平“黄金果”,2 万箱百香果被抢光。百香果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网红果”。

“武平百香果,今天你吃了吗?”响亮口号的背后是品牌的底气。“我们改变以往先生产再找市场的做法,把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摆在重要位置。”王秀珍说,“我们把产地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品牌优势。政企联动,带动整个产业火起来、活起来。”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优达农业公司与阿里巴巴合作“武平百香果出海项目”,2017 年12 月百香果销往香港,去年又销往澳门。

为解决百香果销售问题,王秀珍牵头建设运营了武平县百香果分拣中心,中心设置分拣、装卸、收发货、储存、速冻、保鲜及初加工等功能区,为全县果农提供一站式服务,每日最高可分拣百香果5 万斤。

百香果产业如何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王秀珍认为,如果只看到眼前的鲜果火爆行情而忽略产业链延伸,市场饱和又要面临销售困难。应当瞄准高精尖、高质量,继续坚持“技术为先”,把住源头品质;以更宽泛的思维,做好前瞻性规划,延长产业链。

随着加工与综合工艺不断改善,武平百香果的“全果利用”不再遥远。如今,优达公司在销售鲜果同时,积极探索深加工产品研发,推出百香果干、百香果酸奶饮品等系列“网红”产品,深受网民青睐。“以后果皮还可以做饲料,百香果还可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等,值得期待。”王秀珍说。

“大山深处逐梦想。既然选择了返乡,就要坚持下去。”王秀珍说,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家乡的山水美景利用起来,与乡亲们一起实现致富梦,因为她的根在这里。

(董建国)

摘自《福建日报》

在黑土地上播撒青春的“新农人”

在广阔的松嫩平原上,有这么一群“新农人”:正值青春时光,受过高等教育,甘愿从热闹的城市步入“寂静”的田园。这群大学生把青春播撒在黑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

“金融海归”种水稻

31 岁的曹曦穿梭在育秧大棚里,察看水稻秧苗长势。“气温突降,幸亏备着柴油取暖器,秧苗没受冻。”他说。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曹曦,在吉林省吉林市大绥河镇是个“特别的存在”。刚到镇上那段时间,乡亲们都说,小伙子学历高,回来种地“白瞎了”。“亲戚朋友都反对,但我觉得农业潜力大,值得拼一把。”曹曦说。

2017 年初,曹曦组建合作社,承包了100 公顷稻田。金融专业出身的曹曦,对经营风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合作伙伴有的会种粮,有的会销售,合作社渐渐走上正轨。

但2017 年夏季的一场暴雨,让他真切感受到农业的风险。“守在桥边,每秒都在盼雨停,一旦被淹,水稻就会绝收。”曹曦说。幸运的是,距离挡水坝最高处还有30 厘米时,雨停了。

“暴雨吓不倒我。”曹曦说。打造品牌、直播卖货、生鲜配送……这位“金融海归”带来了新颖的生产销售方式。水稻销路越来越好,入股分红越来越多,村民服气了,家人也不再反对他务农。

前段时间,合作社把村里的牛棚包了下来,改造成民宿和活动场所。“我们想吸引城里的青少年来亲近自然,体验乡村。”曹曦说。

“时尚主播”搞养殖

“读书时从来没想到,未来会养猪。”在吉林省舒兰市松凤村,朱爱玲谈起养猪头头是道。24 岁的她,已是当地养殖合作社的理事长。

2017 年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后,朱爱玲远赴江苏。凭着兴趣,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穿搭心得、售卖服装,吸引了许多客户,月收入超过万元。

经不住家人一再要求,2018 年,朱爱玲回到村里,和父亲搞养殖。“想以自己的学识,把养猪搞出动静。”她说。

一老一少,父亲和朱爱玲的经营理念一直在冲突。最大的一次分歧,是关于粪污处理。从荷兰考察回来后,朱爱玲坚持要安装一套粪污处理系统,可父亲觉得,200 多万元的投资,风险太大。

最终,父亲拗不过她,一套先进的粪污处理设备安装到位,能处理储存5000 立方米污物。“粪污变成有机肥,种玉米作饲料,循环养殖。”朱爱玲说。不用买化肥,不用找人清污,效益上来了,父亲服气了。

空气中闻不到异味,养殖区域里绿植遍布,远处的凤凰山林木茂盛,一派田园风光。闲暇时,朱爱玲还是喜欢关注流行的服装款式。“时尚变成了爱好,养猪变成了事业。”她笑着说。

“种植新锐”栽果树

从吉林省永吉县县城出发,大约40 分钟车程,就到了歪头村。24 岁的辛君琦和父母住在山坡上的砖瓦房里,这里地势起伏,一片新绿。

辛君琦2015 年从吉林北华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经营农场。那时家里种玉米,收成虽然不错,但收入不高。“我的专业是果木种植,想把玉米改种成果树,提高收入。”辛君琦说。种果树投入高、风险大,起初,家里人不同意。

耐不住辛君琦软磨硬泡,加上退耕还林政策支持,家里的果园渐渐张罗了起来。她和父亲一起栽树苗。“干喜欢的事,也不觉得累。”她说。

“以前选种植品种,都是听人推荐,也不懂市场。”母亲董金荣说,女儿的知识如今派上了用场,葡萄、李子、苹果……辛君琦根据地形气候特点选品种,水果适销对路,让父母服气得很。

“寂寞吗?”记者问。“挺充实的,每逢秋收,看着树上结满果实,特开心。”辛君琦说,“同学有的在城里,有的在村里,不管在哪,只要努力,就能做成一些事情。”

(段 续)

摘自光明网

“县长直播带货”:带“新鲜”更要带“长远”

在安徽香茗山的喜乐田园农场,太湖县副县长唐翔与网友互动

“在地球‘第三极’上的藏北草原,平均海拔超过4700 米的牦牛肉,补充我们的精力,滋养我们的身体。”坐在镜头前面,西藏自治区申扎县常务副县长王军强,当起了一名带货主播。不到两个小时,网络点击量超过5 万人次,销售额近20 万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县长群体为代表的许多政府官员,纷纷为农副产品“代言”,成为老百姓眼中的“带货员”。领导干部“披挂上阵”,带来了流量,带来了销量,也带来了问号:“县长直播带货”到底能带多远?

从严肃的政府官员变身活泼的“网络主播”

“我之前从来没看过直播,更别说自己开直播了。”王军强说。

为了直播“首秀”,这位来自中信银行的援藏干部,整整花了6 天准备。“电商直播在西藏几乎是一个空白,需要解决冷链物流、网络技术和直播脚本等诸多问题。我们反复调试设备、联网测试、推敲脚本,直到直播前才完成细节方案。”

为了直播时更加自然,王军强还找来了知名网络主播的视频,观摩学习。语言语速、表情手势等反复揣摩,力求使直播既充实又不流俗。

相比于王军强这位刚刚涉足直播的“萌新”县长,湖南省城步县副县长刘书军,算是直播界的“老江湖”了。自2019 年9 月开播以来,他已经直播70 余场。

“县长没有县长的样子,但这就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样子”“第一次献爱心不买是你的责任,第二次不买那是我们的责任”。在直播中,刘书军一边啃着泡椒,一边喝着牛奶解辣,面对网友的各种“灵魂拷问”,“金句”迭出。

作为来自商务部的挂职干部,刘书军通过走访,对城步县面临的困难有了更深的认识,“快递物流成本又高,市场渠道不畅,当地企业能力有限,农产品销售面临较大瓶颈。”

到底该怎么帮县里脱贫?刘书军绞尽脑汁。2019 年上半年,刘书军参加了一个脱贫培训班,接触到电商直播的新模式。刘书军意识到,只有帮助当地企业和农民打通一条销售农产品的稳定渠道,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先导引领作用,才能形成脱贫的内生动力。

究竟谁来直播?城步县曾经邀请过外地网红,但很多时候都是“一锤子”买卖,难以长期持续。依靠当地农民搞直播,他们头几天很新鲜,但是由于缺乏粉丝基础,直播的时候基本是在自说自话,最长的也只坚持了两周。无奈之下,刘书军“只有自己上”。

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 万场,100 多位县长、市长走进直播间为当地产品“代言”。

在网红界,官员绝对属于“非主流”,网友们却很“买账”。淘宝高级业务专家朱曦分析说,他们在直播摄像头面前的形象,和人们印象中的形象反差实在太大。这种“反差萌”直接转换为直播平台的“吸睛指数”,进而成为县长们的带货能力。

从助力脱贫攻坚到创新政府服务

“县长直播带货”在2019 年就已经“试水”。2020 年初,疫情影响下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纷纷加码“战疫助农”,将“县长直播”推向一波又一波高潮。

城步县儒林镇浆坪村贫困户吴海英,做了二十多年的手工棉鞋。在刘书军的直播推荐下,她的棉鞋成了淘宝热销货。

“现在我一天做2 双到3 双棉鞋,一个月能赚3000 元。依靠电商,有时候棉鞋还没做好,就被提前预订了。”吴海英说。

如今,刘书军开设的“城步芝麻官”已成为城步县最大的电商流量入口,其直播账号已积累2.7 万名粉丝,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超过300 万元,受益贫困人口超过1400 人。

在安徽省太湖县,副县长唐翔已经将直播常态化,每天直播1 小时,既卖产品也卖风景。“直播、短视频这类传播方式所面对的年轻群体,正是我们做农产品品牌化,以及进一步提档升级需要抓住的重要群体,搞直播本身就是政府服务的创新。”唐翔说。

四川省丹棱县县长黄秀航向全国网友直播推荐丹棱“不知火”柑橘

“县长直播”将会走向何方?

在一些人看来,新媒体传播广泛,受众面大,县长直播的形式,一旦出现不恰当的言语或者言论,极易引发负面舆论,影响政府形象。

有人认为县长做直播是“不务正业”,官员的“正经事”是做好政务工作,而不是“带货”,直播虽然可以吸引眼球,但难免有“作秀”的嫌疑。

更有人直言,领导干部应致力于激活市场、带动消费,探寻、创新发展路径,而不是代为经营、做广告,更要力避“直播带货”成为官员谋取私利、捞取政治资本的“投机”。

记者采访发现,绝大多数人对“县长直播带货”持肯定态度。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认为,县长直播背后是因时而学的动力。“全国各地很多领导干部成为网红,在搭建了外界了解本地发展状况新窗口的同时,也创造了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方式。”

面对社会上的不同看法,多位县长告诉记者,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问题不是回应质疑,而是如何让直播的“新鲜感”转变成产业长久的“保鲜期”。

曾多次“直播带货”的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副区长周耿斌认为,“县长直播”长久发展需要有厚重的产业基础。

“一场好的直播,必须要有好的产品,特别是对于农产品而言,其产业基础要足够雄厚。农产品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做到规模化生产,我们只有在带货时将品质把控好,才能既保障农民的产品销得出去,又能让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周耿斌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建议,在品控方面,直播平台要联合当地政府,对“直播带货”产品进行更严格的筛选,避免“一窝蜂”而上。领导干部在直播前也要对商品库存、物流、售后客服等情况进行严格把关,在助农的同时为顾客提供良好的体验,让“直播带货”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官员们不但要通过直播做‘表面功夫’,更要做好产品代言销售背后的‘硬功夫’。”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崔丽丽认为,直播只是载体,地方官员应当梳理本地产品的产业特色,打造适合在线销售的产品,培育和构建本地电商销售的生态体系。

(翟永冠 张 璇)

摘自中国经济网

“直播助农”:产品精准化是关键

最近,全国多省开展了“直播”助农活动,当地官员亲力亲为,走进大棚面对镜头推介农产品,当起了家乡产品代言人。出于对家乡的充分了解,直播介绍产品的同时,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产品的文化内涵、产地的风土人情,甚至整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这一举动不仅能有效“卖货”、解农民燃眉之急,更为正在尝试电商的农民做了示范,推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网红“带货”达人李佳琦与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强强联手,为湖北直播带货,在线观看人数达到1 亿多人次,带货达到4000 余万元。“买它买它就买它,热干面和小龙虾”“漫步东湖之畔,黄鹤楼俯瞰,荆楚文化让人赞叹,但不吃热干面真让人遗憾”等带货文案也瞬时间走红网络,打响了湖北农副产品知名度。

对于发展迅速的“直播”带货模式,农产品精准化是关键。“直播”助农缓解了农产品滞销压力,为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要促进农村电商长远发展,农产品精准化必不可少。在消费者收到货后,若发现产品与网上售卖时的效果不符,必然会给出差评。长此以往,客户量越来越小,口碑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直播”助农不光要靠明星带货,更要注重提升产品本身质量,提高农产品精准化程度。要引入品牌化发展战略,严格要求生产标准,规范生产流水线,提升农特产品品质,为农村电商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加强电商人才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发展更多本土专业人才,吸引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将“淘宝村”吸引到贫困地区。依托农业农村部开展信息进村入户的契机,成立培训中心,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引入专业的服务商,形成电商产业园模式。让农民朋友从心里接受电商并勇于尝试,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

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政策扶持功不可没。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多项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天猫、京东、拼多多、快手等各大平台纷纷开启“直播”助农行动,提供优惠政策,如运费补贴、贷款贴息等,开设农产品滞销信息采集通道,缓解农产品滞销压力,为农民增收,加速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