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颜 榴
看意大利当代戏剧,发现他们有一种本事
——让观众从黑暗的剧场里走到通明的灯光中时,多出了不少幻想
古代意大利人的艺术天赋之高无可企及,其文艺复兴成就影响深远。至近代虽不及法国人多势众,却总贡献出特立独行的超凡人物,从未来主义雕塑到“形而上”画派,从皮蓝德娄的戏剧到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以至树立了全世界前卫艺术展览标准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意大利民族给人的感觉,是在其同样的浪漫中蓄积了比法兰西人更多的理性与审视。
这次来中国的“意大利小剧场戏剧展演”中的四部戏,也带着浓浓的意式艺术气质,足以刺激都市一族刷新对话剧的看法。
很难想象,孩提时玩的游戏被意大利人“放大”后竟奇诡之极:《火鸟》中一对小巧的皮影恋人被身后的幕布幻化成大大的影像,他们缠绵悱恻,却因火鸟从中作梗而备受离别之苦;舞蹈者的现实肉身与皮影和幻影叠加在一起,又在各影像中跳进跳出,忽远忽近;舞者强悍的力量伴着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弥散到整个剧场空间,绚烂光影组成的画面层层闪现,构造了一个迷离的超现实世界。
《八》颇有些禅宗的意味:一个相同的动作在重复中见出机锋。秃顶男人一直在吃,女人一直在舞动身躯,假发男人一直在与虚空搏斗。他们都在不停地跌倒,东西撒落一地并迅速铺张开来,地上的东西越多,他们行动的空间就越局促,却因此频率更快了。当秃顶男子把一大块奶油蛋糕晃起来时,观众席上发出唏嘘声,可以想象蛋糕的结局有几种,既然中国观众很担心被蛋糕砸到,男子果断地将脸扑到蛋糕上。全剧几乎没有说话,也无声响,但剧场保持着静默,听得到女人耳机里发出的乐曲鼓点声。殊为难得。
《白雪公主》开演前的剧场总是很难安静下来,中国儿童似乎还未被教导看戏要守规矩。一个大衣柜模样的东西立在那里,想不到熄灯后开启的一扇扇小门,竟是那种梦境中童话的天地!由木头支撑起的镜框式小舞台,不因比例缩小而减少其变化的多样,不论是道具、机关、布景还是小木偶们都制作精细、操动灵活,更有狠心嫉妒的皇后从柜子里钻出来,七个小矮人骑车穿过观众眼前。孩子们争辩说,这是木偶!这是真人!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时候难辨真伪,舞台上把人变成木偶,这是多强的反讽。
《母亲与杀手》是惟一打字幕的戏,它保留了传统话剧的对话体,却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出现实与虚幻更为复杂的交错。母亲为何杀死自己的孩子,仅仅因为环保主义者对生态恶化的提醒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这个故事的表述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回答——区别不了电子虚像和真人世界,这已成了现代文明的集体精神病症候。
这些戏结构精巧,绝不铺张浪费,时长仅一个小时,却如浓郁的咖啡或巧克力,食后滋味绵长。
小剧场戏剧近年来在京、沪颇为风行,已不属新鲜名词,但现在看来,发展得似乎离它的本意远了些。小剧场在西方是“实验”剧场的代名词,这“实验”既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现行体制的批判和反抗,又摆出在艺术形式上不断开拓的姿态。因此,西方小剧场总是在创造着新奇、独到的艺术语言,为大剧场也就是所谓主流戏剧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这四部意大利小剧场话剧中,《火鸟》结合了皮影与现代舞,《八》利用了偶发艺术、波普艺术和装置的手法,《母亲和杀手》把影像的投影变成人活动的环境,《白雪公主》则充分实现了舞台的魔法。每一出戏创意单纯,却力图体现到最充分。
小剧场里的“把戏”也许幼稚,但总是意味着超前,而有望重塑人的精神世界;大剧场虽然成熟却易于陷于僵化,所以十分需要小剧场的补充,这一大一小间的关系正是戏剧发展的常态。
相比之下,中国的剧场似乎总是大小不分。当大剧场座位太多填不满时,就缩到小剧场来演吧,长度、结构、舞台却不用大动;当需要更多观众时,就弄些大的布景填满大剧场的舞台吧,小人物、小情调也没关系。曾几何时,在戏剧最低靡之际,小剧场一度承担起大剧场的任务,变成中国戏剧的中流砥柱了,虽也出过少量精品,但马上被戏剧投机者相中,变成了商业戏剧的跑马场。
而在西方大剧场里演得有声有色的商业剧,在中国却是放在小剧场里演。中国的大剧场既已缺失,小剧场又丧失其探索、实验的功能,戏剧又如何再有新机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