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刘聚波 王腾蛟 牛豆豆 李俊玲* 肖庆民
(1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1; 2 惠民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 惠民 251700)
甘薯以地下块根为收获器官,其含有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为了市场销售和自身繁殖,需要进行贮藏。薯块因体积大、含水量高、组织脆嫩等因素,以及病害侵染和温湿度等环境的变化,易出现霉腐、萎蔫、发芽等现象,从而导致品质降低。北方薯区以地窖、井窖、大屋窖等作为主要的贮藏方式,对温湿度不易控制,大多依靠自身经验,缺乏科学管理技术。本文总结了影响贮藏的因素及贮藏期间的管理措施,以期为提高甘薯品质和经济价值提供参考。
1.1 收获时间。收获时间直接影响甘薯的贮藏品质。过早会产量降低,且气温较高,呼吸旺盛,此时不宜贮藏;过晚易受到冷害,贮藏时易发生腐烂。
1.2 机械损伤。甘薯在收获、运输、贮藏等环节如果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机械损伤,为病菌的侵入提供机会,影响甘薯的安全贮藏。
1.3 贮藏窖及薯块未消毒。贮藏窖存在病菌及甘薯表面带有多种病菌,入窖后在温湿度适宜时病菌大量繁殖,造成薯块腐烂,品质下降。
1.4 湿度。薯块贮藏的相对湿度为85%~90%。当湿度低于60%时,薯块失去水分较多,出现萎蔫、皱缩等现象;湿度过高,薯块易滋生病菌,造成腐烂。
1.5 温度。贮藏期间适宜的温度为9 ℃~15 ℃。低于9 ℃薯块易受到冷害或冻害,严重时发生软腐;高于15 ℃薯块呼吸作用较强,大量消耗营养成分,重量降低,出现发芽现象。
1.6 空气。薯块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导致其浓度不断增高。随着氧气进一步减少,可使薯块进行无氧呼吸,引起发酵,产生酒精等有害物质,导致发生腐烂。
1.7 病害。贮藏期间的病害有黑斑病、软腐病、灰霉病等。黑斑病为膏药状的青黑色陷斑,薯肉为青褐色或墨绿色。软腐病使薯块组织软腐,危害严重。灰霉病使薯块表面长出灰霉,失水干缩成硬块。
2.1 适时收获。甘薯的块根收获期没有明显的标准。一般当气温降到15 ℃,甘薯植株停止生长便开始收获,在霜降之前完成收获。甘薯采挖一般在晴朗的天气进行,在田间去除薯块上的泥土,将受到冷害、刮伤皮、病虫害、水渍的薯块去除。
2.2 避免机械损伤。采挖、运输、贮藏等环节都要轻拿轻放、轻装轻运,避免刮伤薯块。
2.3 温湿度管理
2.3.1 贮藏初期。入窖后1 个月,收获的新鲜薯块呼吸较旺盛,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和热量,窖内易高温和高湿。此期主要管理目标是降温散湿,应敞开门窗,进行通风。使温度在15 ℃以下,相对湿度在90%左右。
2.3.2 贮藏中期。此期至次年3 月末(立春前),窖外气温较低,薯块呼吸较弱,易受到冷害。此期主要管理目标是保温,采用关闭门窗,薯块堆上加盖塑料膜等升温措施,使温度在12℃~14℃,相对湿度在70%~90%。
2.3.3 贮藏后期。从立春到出窖前,薯块呼吸强度变弱,抗逆境的能力变差,易发生软腐病。窖外气温逐渐回升,时有低温出现,气温多变化。此期主要管理目标是稳定温度,保持在11 ℃~14 ℃,湿度过高时,进行通风排湿。
2.4 气体调控。窖内空气要求氧气含量不低于18%,二氧化碳含量不超过3%。薯块贮存的体积占窖容积的60%~65%,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发现缺氧情况,及时进行通风换气[3]。
2.5 病害防治。用硫磺15 g/m3对贮藏窖进行熏蒸,封闭2 d,然后进行通风换气或2%硫酸铜液均匀喷洒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用50%多菌灵800 ~1 000 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 ~800 倍液浸薯块5 ~10 min,稍晾后入窖,能预防黑斑病、软腐病等。有升温设备的贮藏窖可对薯块的机械损伤进行高温愈合处理,可以提高对黑斑病、软腐病等病害的抵抗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