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黔南州黄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时间:2024-05-25

杨 珊

(黔南州种植业发展中心 贵州 黔南 558000)

黔南州平均海拔997 m,平均气温13.6 ℃~19.6 ℃,平均降雨量1 100 ~1 400 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有利于黄瓜的栽培,但同时也导致黄瓜病虫害发生严重,应加强防治。

1 霜霉病

1.1 发病症状。染病叶片叶缘或叶背出现水渍状浅绿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发病后期,病斑连接成片,全叶变得干枯、卷缩、易破碎,严重时田间一片枯黄。

1.2 发生规律。病菌主要靠风传播,适宜发病温度10 ℃~30 ℃,最适温度15 ℃~22 ℃,空气相对湿度83%。温度低于10 ℃或高于30 ℃发病受抑制。

1.3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湿度,增施磷、钾肥,可有效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②药剂防治:当出现中心病株时,可选用72.2%普力克水剂700 ~800 倍液喷雾,安全间隔期10 d,最多使用3 次;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安全间隔期不少于5 d,连喷2 次;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安全间隔期3 d,最多使用3 次;或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 ~1 200 倍液,安全间隔期1 d,最多使用3 次。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2 白粉病

2.1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产生边缘不明显的白粉斑,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发病中后期,白色粉状霉斑变为灰色,病叶枯黄。

2.2 发生规律。该菌喜温暖湿润环境,可借风传播。最适发病温度20 ℃~25 ℃,相对湿度90%~95%。

2.3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加强通风透光,控制好温湿度。②药剂防治:可用43%好力克悬浮剂5 000 ~6 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3 次;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安全间隔期3 d,最多使用2 次;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安全间隔期3 d,最多使用3 次。

3 疫病

3.1 发病症状。病茎基部或嫩茎节部有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期变软,病部显著缢缩,其上的叶片萎蔫或全株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病叶初生暗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大病斑。干燥时病斑呈青白色,易破裂;潮湿时病斑扩展迅速,造成全叶腐烂。病瓜有暗绿色水渍状凹陷斑点,潮湿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迅速腐烂,并有腥臭味。

3.2 发生规律。该病为土传病害,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适宜发病条件为温度28 ℃~30 ℃,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田间湿度大,或大雨后变晴,最易发病。

3.3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控制湿度,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②药剂防治: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安全间隔期10 d,最多使用3 次;或72%克露8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连续喷雾2 次;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 ~500 倍液,安全间隔期3 d,最多使用3 次;或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 ~1 200 倍液,安全间隔期1 d,最多使用3次,病情严重时3 ~4 d 喷1 次,较轻时7 d 喷1 次。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4 枯萎病

4.1 发病症状。病菌主要为害根茎部。一般进入开花结果期才发病,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从下到上逐渐萎蔫下垂,似缺水状。发病初期,萎蔫叶片早、晚尚可恢复,后期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不再恢复常态,致整株枯死。主蔓基部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呈褐色。湿度大时,病变部位表面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有时从病变部位溢出少许琥珀色胶状物。

4.2 发生规律。病菌适宜气温28 ℃,土温25 ℃,湿度大时发病严重。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菌丝体随寄主病残体在土壤中和以菌丝体形态潜伏在种子内越冬。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5 ~10 年。病菌除借带菌种子、染病肥料作中远距离传播外,在田间主要借风雨、流水、昆虫、农事操作、施农家肥(特别是未腐熟的农家肥)等途径传播。

4.3 防治方法。因该病的发生与品种、茬口、土壤温湿度及栽培管理等密切相关,因此,在防治时应考虑这些因素。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进行嫁接育苗是目前推广的主要防病措施。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可选用50%消菌灵水溶性粉剂1 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4 次;或10%双效灵水剂300 ~500 倍液,安全间隔期7 d,最多使用3 次;或3%广枯灵水剂1 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3 次;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3 次;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安全间隔期7 d,最多使用2 次;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不少于5 d,最多使用2 次等。以上农药灌根时,每株灌药液0.25 ~0.5 kg。

5 炭疽病

5.1 发病症状。此病在植株的子叶、叶片、叶柄、茎蔓和果实上都能发生。染病叶片产生淡褐色近圆形病斑,严重时叶片干枯。染病主蔓及叶柄产生黄褐色稍凹陷的椭圆形病斑,严重时病斑绕主蔓扩散,导致植株部分或全部枯死。染病瓜条产生暗褐色稍凹陷的近圆形病斑,湿度大时表面有粉红色黏稠物,后期常开裂。

5.2 发生规律。该病菌附着在种子或病残株上,借雨水或气流传播。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2 ℃~27 ℃,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24 ℃,温度8 ℃以下或30 ℃以上即停止生长。

5.3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清除病残植株,增施磷钾肥。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摘除病叶并喷药保护。可选用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700 ~800 倍液,安全间隔期7 d 以上,连续喷雾2次;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 ~500 倍液,安全间隔期15 d,最多使用3 次;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600 倍液,安全间隔期不少于2 d,连续喷雾2 次;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3 次;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 ~800 倍液,安全间隔期7 d,最多使用3 次;2%农抗120 水剂,7 d 喷1 次,连续喷2 ~3次。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

6 灰霉病

6.1 发病症状。病菌主要为害幼瓜、叶、茎。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花瓣和脐部呈水渍状腐烂,病变部位表面产生灰色霉层。染病叶片多由脱落的烂花附着在叶面上引起发病,病斑较大,边缘明显,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着生少量灰霉。茎蔓节部发病,表面密生灰白色霉层,发展后引起茎部的腐烂,致瓜蔓折断,植株枯死。

6.2 发生规律。病菌附着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可借气流、雨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蔓延,结瓜期是发病高峰期,适宜温度18 ℃~23 ℃,最高温度30 ℃~32 ℃,最低温度4 ℃,适宜湿度90%以上。

6.3 防治方法。①注意通风排湿,控制水分,及时摘除病花、叶、果深埋。②药剂防治: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安全间隔期7 d,最多使用2 次;或25%灰霉净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3 次;或50%万霉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3 次;或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安全间隔期7 d,最多使用3 次;或70%扑菌清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安全间隔期14 d,最多使用3 次。以上药剂交替使用。

7 黄守瓜

7.1 为害特点。属鞘翅目叶甲科。成幼虫均可为害。成虫取食瓜苗的叶和嫩茎引起死苗,也为害花及幼瓜。幼虫在土中为害瓜根,导致瓜苗整株枯死。还可蛀入接近地表的瓜内,引起腐烂。

7.2 发生规律。其重要特点是喜温喜高湿。成虫20 ℃开始产卵,在20 ℃~30 ℃的适温,湿度越高产卵越多。一般雨后田间卵量激增。卵喜湿耐水。每年成虫产卵盛期降雨早、多,则对当年害虫发生有利。卵、幼虫、蛹3 个虫态都是在土壤中度过,故土质与该虫发生量关系密切。一般壤土和粘土保水性强,卵孵化率高,便于做蛹室和成虫羽化出土。而砂土则对该虫发生不利。

7.3 防治方法。①防治成虫,可选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 ~3 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3次;或20%灭扫利乳油2 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3 次;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安全间隔期5 d,最多使用3 次。②防治地下幼虫,可用2.5%鱼藤酮乳油1 000 倍液,或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灌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