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刘 茜 张宝玉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山东 菏泽 274300)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是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基础上的全方位协调发展,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到,要“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这都为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新时代农村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指明了方向与策略。
菏泽是传统的农业大市。2021 年,菏泽产业结构虽实现了向“三、二、一”格局的历史性转变,但第一产业占比仍较高,达到9.9%。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菏泽市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对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深化菏泽市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内涵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1.1 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力资本提升。乡村振兴单纯依靠“输血式”的助农扶贫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通过职业教育让想回归乡村的人拥有发展农业的技术,让乡村待业青年拥有农业种植、农业管理、农业经营技能,是加速形成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1]。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能属性,有助于推动乡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兼具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通过实施育训并举、强化培训的办学模式,可为乡村振兴输送乡村治理人员,以及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从而转移农村富余闲置劳动力,促进劳动力人力资本提升。
1.2 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的技能教育,有助于赋能乡村产业人才技术技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为各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因此,通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起点。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信息技术剧烈变革对传统农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和升级,特别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直播电商经济、乡村休闲旅游、特色种养及加工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数量、规格、质量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可通过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以专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专业,以技术提质量,依靠人才支撑产业链延伸,带动农村经济转型、农业产业升级和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的对接融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2]。
1.3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有益于“新农人”实现自我和社会认同。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增强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使人们获得自身全面发展和造福社会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从原来的促进人才流出去转移就业转变为吸引人才回到乡村就业创业和引领致富”[3]。近两年,高职扩招政策吸引很多农民回炉深造,并通过“送技下乡”、探索建立学分银行、鼓励考取职业证书等措施,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在家乡干好一份事业,守护一个家庭,带动一群人致富,过上尊严幸福的生活,实现价值归属[4]。
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山东省职教高地建设和菏泽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菏泽市各职业院校不断创新办学理念、调整发展规划,努力探索“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乡村”的发展模式,深化政校企合作,并依托自身办学优势,整合医药健康、能源化工、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等各专业资源,服务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项目,着力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如围绕“231”现代产业体系,菏泽市目前建有医药健康、能源化工、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等10 个职业教育集团,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主体办学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利于吸引企业、行业及其它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菏泽职业学院专业群对接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围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母婴护理现代服务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打造家政人才劳务输出品牌;单县职业中等学校是“羊肉汤”专业现代学徒制国家示范校;曹县职业中等学校对接“淘宝村”农村电商产业培养汉服、木制品电商销售人才以及东明职业中等学校的能源化工专业建设项目等,通过培育和孵化新型职业农民、新农商人,激活乡村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助力乡村人才振兴[5]。
但就菏泽市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目前,菏泽市共有职业院校34 所,在校生6 万余人,中、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比重分别达到82%、5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各职业院校开设的农学类专业寥寥无几,一方面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乡村振兴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各院校开设的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也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乡村振兴需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不仅需要掌握生产技术的专门人才,也需要大量既懂信息化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技术技能掌握不扎实,经营管理能力偏弱,岗位胜任能力偏差,职业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三是培育培训效果不理想。目前,菏泽市各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领域体系不够健全、职业培训资源不够丰富、职业培训形式不够多样化,人员参加相关培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图1 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情况
3.1 调整专业设置,对接乡村振兴产业链。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产业的发展形态不断演化和更替,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增强对产业的适应性,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涉农专业群,并及时调整课程内容[6]。菏泽市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面向,对接县域特色产业,增设直播电商、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及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与营销等专业,科学配置优质职教资源,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如曹县职业中等学校立足曹县汉服、演出服、农副产品等产业发展优势,在原有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上,及时增设农产品直播电商、木制工艺品设计加工、汉服表演服装设计等特色专业,为曹县本地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农商人才,孵化助农电商企业。黄河滩区乡村居民迁建就业工程是全市重点关注帮扶的民生项目,菏泽职业学院、东明职业中等学校、鄄城职业中等学校针对滩区居民就业要求,调整专业建设方向,适应黄河流域企业和行业对复合性、应用性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服务黄河流域乡村产业人才培养和滩区居民安居乐业打下坚实基础。
3.2 深化产教融合,适应乡村振兴产业新业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的单一领域,是双向融合的教育方式。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7]。如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当地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育人,探索职教办学新模式,服务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该校的烹饪专业“羊肉汤方向”是现代学徒制国家试点专业,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羊肉汤餐饮连锁项目“单养千秋”“三义春羊肉汤”打造单县地方名吃文化名片,由此带动青山羊养殖、肉制品精深加工等羊肉汤产业链的发展。曹县职业中等学校的电商专业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以“学创一体”模式培养实用型技能学生,以“企业带老师,老师带学生”的模式培养电商专业人才,深度对接服务曹县电商产业发展。
图2 菏泽市职业教育 “一校一品”乡村振兴培训品牌
3.3 坚持育训结合,健全乡村振兴人才体系。职业教育应发挥培育培训相结合的办学优势,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科学灵活、形式多样的培训手段,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一方面,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实行分项学分培训。如对于高职扩招的C 类生源(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开设面向该类群体的家政服务、老年服务、母婴护理等专业,并通过多元的教学和灵活的管理,保证教学“课程不少、学时不减、标准不降、质量不低”[8]。另一方面,要强化各类涉农人群的社会培训力度。如菏泽市各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致力于“新农人”的培养,“一校一品”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品牌,包括开设黄河滩区居民技能人才培训、特色养殖种植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以及农村电商(新农商人培训班)、观光农业、“农家乐”、烹饪面点培训,同时创新涉农培训教学方式,开展送技下乡、田间课堂等活动,将涉农培训与乡村创新创业融合培养[9]。其中单县职业中等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清农学堂城乡发展研究院,是培训、餐饮、民宿为一体乡村涉农产学研平台,致力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培训、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基本素质和治理能力,培育农村组织带头人、产业发展和致富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打造立足菏泽、辐射山东省、面向全国的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和“新农人”学习成长基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