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肖志丹
(河南省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3000)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1]。2007年3月,《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农家书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和实施。到2012年8月,全国已经建设了600 449 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对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面覆盖[2]。
传统农家书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图书资源有限、阅读环境较差、交流互动局限、管理水平落后等诸多弊端,已渐渐不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百姓生活。电子阅读以信息传播快捷、互动交流及时、移动阅读方便等优势成为农村农民更容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各地陆续开始探索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力图在管理形式、建设模式、资源内容等方面进行转型发展,以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1.1 管理方面。①农家书屋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农家书屋建设之初,相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很多地方这些制度尚未完全执行到位,特别是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符合农村地区具体实际的管理制度、服务制度、监督机制、奖励制度。随着农家书屋的发展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如:书屋管理主体不明确、产权状况不清晰、图书损毁丢失严重等。这是传统农家书屋无法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主要因素之一。②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农家书屋作用的发挥。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书屋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基本上是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扶贫干部以及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兼任。这是一种没有工资、志愿性质的管理方式。一方面,由于没有工资报酬,无法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法完全发挥书屋作用;另一方面,受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因素影响,农家书屋也会出现管理松弛、混乱、不规范等现象。③农家书屋资金投入有待增加。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一般采取省市县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中央适当财政补贴的形式。但是这种资金投入只包含了购置图书出版物和相关配套设备设施等建设费用,未包括硬件设备更新升级、图书报刊更新补充、工作人员工资等运行费用,无法保障书屋后续正常运行,影响和制约了农家书屋长远可持续发展。
1.2 建设方面。①传统农家书屋图书资源难以满足农民需求。图书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制约农家书屋有效发挥作用的一项重要因素。农家书屋图书资源配置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各省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集中采购出版物,利用新华书店国有大型文化发行企业渠道优势,将农家书屋所需图书及其他物品配发到各个农家书屋[3]。这种模式化的配置方式往往会忽视各地区的特殊性,所配置的图书同质化严重、种类单一,与农民真正需要的图书资源存在脱节现象。以致出现“有的书不想看,想看的书没有”的尴尬局面。②传统农家书屋阅读环境较差。农家书屋多数是建设在行政村村委会,利用村委会原有房屋改造而来。也有部分农家书屋是建设在村小学内或是利用村民闲置房屋建设。不同的行政村经济发展不同,能为农家书屋提供的硬件条件也相差较远,难以为农民读者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另外,多数农家书屋建设在行政村村委会内,而一个行政村往往包括数个自然村,其他自然村村民借阅书籍不便,特别是在山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③传统农家书屋知识表现形式单一。传统农家书屋主要提供纸质图书资源,没有或者很少有相关数字化图书资源,缺少数字化设备。据相关报道,截至2019年,河南省现有农家书屋46 972 个,累计藏书1 639 种1 941 册,电子音像制品165 种546 张,年度报刊类别2 种[4]。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资源占比仍较低。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农民的需求。
1.3 读者方面。①农村的读者群体流失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经济的发展,“空心村”“留守村”等现象突出,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大部分为老年人和儿童。年轻人是阅读需求量最旺盛的,是农家书屋的主要受众群体。年轻人的大量外出,使得农村有阅读需求的人数急剧减少。老年人和儿童的阅读需求远不如年轻人,从而出现了年轻人没条件看书、老年人没兴致读书、儿童没有时间看书的现象。②农民阅读习惯尚未养成。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去农家书屋看书的较少,多数农民还是将空闲时间用于打牌、看电视、串门聊天等传统娱乐项目,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在一些较贫困的农村,受经济发展因素制约,大多农民还无暇顾及高层次的文化需求。③移动阅读巨大冲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网络已经普及,即使在偏远山区也能收到网络信号。以手机为载体的碎片化移动阅读具有资源更新更快捷、获取信息更方便、互动交流更及时等特点,已成为更受大家认可的新型阅读方式。以手机为载体的碎片化移动阅读可充分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要,可以更多、更快地获得文化知识及资讯信息,对农家书屋造成巨大冲击,致使农家书屋读者迅速流失。
2.1 数字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内容较多。图书资源有限是影响传统型农家书屋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推进建设数字化农家书屋则可有效的避免这一问题。数字农家书屋可以提供如多媒体、电子书刊、视频读物等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内容包含种类较多,更符合当地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
2.2 数字农家书屋资源更新较快。传统农家书屋多为纸质资源,在生产运送及更新方面速度较慢,严重影响信息的传递速度。数字农家书屋主要通过互联网更新,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书屋资源更新速度快且时间可以灵活调节。
2.3 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成本低。数字农家书屋在建设过程中所消耗的建设成本与管理成本较低。在建设过程中,仅需要利用电脑、网线及安装卫星接收设备的电视机3 种“原材料”,便可成功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并接收相关信息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只需要做好自身“中介”身份的工作,做好信息资源的上传下达、下情上报,消耗的人力资源及成本较少,能有效促进数字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2.4 数字农家书屋便于管理。传统型农家书屋需配置一定的图书管理人员以保障书屋的日常运行工作。而数字化农家书屋依靠功能各异的数字化阅读设备及虚拟的网络运行环境,实现网络化智能管理,弥补了传统型农家书屋的缺陷,使农家书屋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3.1 完善管理机制。①明确农家书屋定位。《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明确界定农家书屋的性质为公益性文化场所,提出农家书屋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努力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要[5]。农家书屋要以为农民提供服务为建设宗旨,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用性和利用率,提高农民阅读和使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满足他们对于阅读以及信息的需求。由“全面建”向“规范管、有效用”转换,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致富致强的“加油站”、乡风文明的“培育园”、精神食粮的“大仓库”、思想宣传的“主阵地”。②强化制度建设。要想保证农家书屋规范有序地正常运行,就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一是明确管理归属,目前现有的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归属不明晰,从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了“没人管、都要管、听谁管”的问题,县区主管部门应明确书屋隶属关系,明确管理主体。二是推进农家书屋制度化建设,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管理细则,从而使农家书屋的建设运行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将农家书屋发展情况列入创建精神文明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及行政部门的业务考核等相关考评体系中,进一步提升相关部门工作主动性;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年度考核,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农家书屋的管理水平提升。③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改变“一刀切”模式,图书资源配置方式将由“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改为“自下而上”。在农家书屋年度补充更新出版物中,采用农村基层选书、管理人员一次筛选、审读专家二次遴选的方式,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把更适合农村文化实际需求的图书品种输送到广大农民群众身边。基层选书由河南省18 个省辖市、10 个省直管县(市)书屋管理员共同参与,逐一在图书目录中选择适合当地群众需求的图书品种,后期对全省各地反馈目录汇总整合,这样做既贴近群众,又务实可行,为全省农家书屋图书品种的内容供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6]。④加强管理员队伍建设。一是严格选拔书屋管理员,选择专职人员管理数字农家书屋,在当地农村中选择有责任心、有爱心、能担当的人做专职书屋管理员。二是加强对书屋管理人员培训。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书屋管理员的培训,使管理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使每一名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会操作、会使用、会管理,更好地为农民读者提供便捷、实用、高效的服务。三是创新多种服务模式,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延长书屋开放时间,方便年轻人及时查阅咨询信息;对老人提供面对面的讲解和帮助,甚至入户上门服务;对儿童可举办各种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3.2 丰富数字资源。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书、在线音乐、电影电视等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数字农家书屋也应跟随时代的发展,建设数字资源库。①建设数字资源库,包含电子图书、视频影像、古籍文献、电子报刊(期刊)等诸多内容,数字资源库内容应通俗化、丰富化,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使农村各类人群都有合适的数字资源可用。②完善数字资源库功能,具备信息浏览与检索、音频视频传播、文件传输、在线学习培训、农业电子商务等基本功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在数据库平台上显示阅读热门、阅读量、阅读人次等信息,推荐阅读专题,把阅读量高、评价好的资源放在最显眼的位置。③及时更新电子资源,定期更新期刊、报纸、视频等,书屋管理员要及时准确的把农民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出版部门,力争高效率、有针对性更新农民所需要的数字资源。
3.3 加强保障机制。①加强资金投入。在省市县年度财政预算中列支农家书屋建设资金,保障农家书屋专项资金配套,同时积极争取乡(镇)、村级经费支持,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经费。②拓宽资金渠道。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联系社会力量,鼓励公益捐助、社会筹款、企业赞助、与学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联办、与各级图书馆流动互通等各种途径直接融资或进行合作交流,多方位保障农家书屋建设的资金支持。
3.4 创新运行模式。建设新型农家书屋,大力推动“农家书屋+”共建模式,如:“农家书屋+乡村小学”、“农家书屋+乡村学校少年宫”、“农家书屋+儿童之家”等,同时深入探索“农家书屋+村邮站”、“农家书屋+电商”、“农家书屋+供销服务”等模式,积极面向各类阅读群体提供多元化、精准化服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