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麦新品种泛农11 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4-05-25

孙红菊

(扶沟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河南 周口 461300)

小麦新品种泛农11 是由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以石麦12、周麦8 号、周麦24 为品种来源选育而成,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210078。

1 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性状。泛农11 的生育期约为226 d,属半冬性品种,比对照品种百农207 早熟约1.2 d。幼苗近直立,叶色浅绿,苗势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该品种起身早,两极分化比较快,属抽穗较早的品种,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78.5~85.1 cm,株型半紧凑,抗倒性一般。旗叶宽而直立上举,穗层排列整齐。麦穗呈纺锤形,长芒,籽粒半角质,颜色为白色,饱满度好。每亩麦穗数平均43.6 万,穗粒数平均34.1 粒,千粒重42 g 左右。

1.2 抗性。泛农11 小麦在2010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成株期综合抗性鉴定和接种鉴定:中抗叶锈病,中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1.3 品质分析。2019年和2020年检测结果分别为,蛋白质含量14.0%和14.4%,容重816 g/L 和809 g/L,湿面筋含量30.0%和33.6%,吸水量64.5 ml/100 g 和58.9 ml/100g,稳定时间6.9 min 和7.2 min,拉伸面积53 m2和67 cm2,最大拉伸阻力258EU 和279EU。

2 产量表现

该品种2018~2019年度在河南丰豫小麦品种试验联合体冬水组区试,16 点汇总,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达到589.2 kg,比对照品种百农207 增产6.8%;2019~2020年度续试,16 点汇总,增产点率87.5%,平均亩产570.4 kg,比对照品种百农207 增产5.5%;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16 点汇总,增产点率93.3%,平均亩产571.0 kg,比品种百农207 增产6.9%,小麦产量达到了质的飞跃。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高质量耕作整地。麦播前应当以深、实、平、净为标准,切实落实好高质量、规范化的整地技术,为以后小麦节种、节水、节肥、减少田间管理用工打下坚实的基础。凡是旋耕播种的地块必须旋耕2 遍后再进行镇压耙实,并保证旋耕深度达到15 cm 以上;凡连年旋耕播种的麦田必须实行“两(年)旋(耕)一(年)深(耕或松)”的轮耕制度,并做到机耕与机耙相结合,以打破犁底层,踏实土壤,促进小麦根系下扎。无论深耕或旋耕地块都要做到机耙后镇压1~2 遍,以此来破碎土垡、踏实土壤、平整地面,促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出苗整齐健壮。同时,还要加强农机手作业前培训,使其真正掌握整地质量标准和技术要领,提高田间整地作业质量。

3.2 高效精准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补施硫肥。一般亩产500 kg 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氮肥(纯氮)12 ~ 14 kg、磷肥(P2O5)6 ~ 8 kg、钾肥(K2O)3~5 kg。磷肥、钾肥和硫肥应一次性底施,氮肥分基肥与追肥2 次施用,基肥与追肥比例以5∶5或6∶4 为宜。

3.3 适期适量播种

3.3.1 适期播种。一般豫北麦区适播期:半冬性品种10月10~15日;豫中、豫东麦区适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15~2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5 万~17 万。如果播种过早,小麦发育快,群体生长大,易形成旺苗;播种过晚,小麦生长量小,易形成弱苗。应因地制宜适期适量播种。

3.3.2 控制播量。在适宜播期内,适当控制播种量。一般亩播量8~10 kg。对于整块地质量差、土壤偏粘的地块应适当增加播量。同时还应适量匀播。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15 万~20 万,中产田20 万~25 万。

3.3.3 播种方式。在高质量整地前提下,大力推广宽幅匀播机、宽窄行播种机等高效复式作业机具,播种深度以3~5 cm 为宜,防止播种过深造成出苗困难。播后应及时镇压,或者随播随镇压也可以。

3.4 种子药剂拌种与土壤处理。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可选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对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地块,应采用科学防治技术进行有效防治。为了达到苗齐、苗匀、苗壮,播前应精选晾晒种子,去除病粒、秕粒、烂粒等,并对其进行晾晒。种子拌种前处理,对已经精选后的小麦种子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没有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应在麦播前进行药剂拌种。病、虫混发地块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后晾干待播种。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为害严重地块,还应进行土壤处理;在小麦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进行处理。

4 田间管理

4.1 冬前管理

4.1.1 麦苗的查漏补缺。小麦出苗到越冬期间,麦田管理的重点是查苗、补苗和冬前浇水。缺苗是指小麦一行中有10 cm 左右的空隙没苗,小麦出苗后及早查苗补苗,如果有缺苗断垄的,应尽早补种或冬前疏苗补栽,补种进行的越早越好,可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小麦种子进行开沟撒播,也可先催芽后补种。

4.1.2 麦田施肥。所谓科学施肥,即在做好有机肥替代的同时,基施化肥。依据不同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按照“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技术要求合理施用。一般亩产600 kg 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氮肥(纯氮)15 ~18 kg、磷肥(P2O5)6 ~ 8 kg、钾肥(K2O)3 ~ 5 kg,其中氮肥40%底施,60%在拔节期施用;亩产500 kg 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氮肥(纯氮)13~15 kg、磷肥(P2O5)6~ 8 kg、钾肥(K2O)3 ~ 5 kg,其中氮肥50%做底肥,50%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亩产400 kg 以下的田块,提倡氮磷并重,适当补充钾肥,一般亩施氮肥(纯氮)8~10 kg,磷肥(P2O5)4~5 kg,其中氮肥70%底施,30%返青起身期追施。

4.1.3 科学灌水。若冬前降水较少,土壤墒情不足,要浇好分蘖盘根水,促进冬前长大蘖、成壮蘖。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和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此踏实土壤,确保麦苗安全越冬。冬灌宜选择在日平均气温3 ℃以上时进行,在封冻前完成。一般每亩浇水量为40 m3,禁止大水漫灌,同时浇后应及时划锄松土,增温保墒。

4.1.4 中耕松土及镇压。加强小麦冬前中耕镇压,促使麦苗健壮生长,对于苗情较好、分蘖多、群体大的麦田可以进行镇压,但对浇水后的麦田,更应加强中耕松土,以此来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根增蘖、促苗生长,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冬前进行镇压,不仅可破碎坷垃,弥合裂缝,还可增加土壤的紧实度,保温保墒,是预防小麦冻害的重要措施。同时,镇压应适度,镇压作业应注意压软不压硬、压干不压湿,弱苗压轻,旺苗压重。还要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重镇压,对土壤过湿小麦田块,宜推迟镇压。

4.1.5 化学除草。冬前是麦田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可选用炔草酸、精恶唑禾草灵等防除野燕麦、看麦娘等,用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加甲基碘磺隆防除节节麦、雀麦等;也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防治时间宜选择在小麦3~5 叶期、杂草2~4 叶期,气温在10 ℃以上的晴朗无风天气进行。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667 m2用58 g/L 双氟·唑嘧磺悬浮剂10~15 ml,或20%双氟磺草胺·氟氯酯水分散粒剂5 g,兑水30~40 kg 喷雾。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每667 m2用15%炔草酯微乳剂50 g,或6.9%精恶唑禾灵水乳剂80~100 ml,兑水30~40 kg喷雾。同时施用除草剂应在保障良好的土壤墒情下进行,遇到墒情差的小麦田块,应先给麦田灌水,再喷施除草剂。

4.2 春季麦田管理

4.2.1 要做好小麦返青拔节期管理工作。①应当在小麦开始返青后及早划锄,踏实土壤、破除板结,增温保墒、促苗早发。一类苗及旺长苗管理,主要是控旺转壮、促蘖成穗,要以控为主,并适时镇压。三类苗管理,要及早划锄镇压,破除表土板结,增温调气保墒,促根促苗早发快长。②要抢抓有利时机及早开展化学除草。要根据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分类科学选择防控药剂。要抓住返青起身期关键时期,科学组配对路杀虫剂、杀菌剂,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③因苗制宜、合理运筹肥水。要在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氮肥,每亩灌溉量以40~50 m3为宜。追氮量为总施氮量的40%~50%。一类苗、旺长苗追肥时期推迟至拔节后期(一般亩追尿素15 kg),预防后期倒伏;二三类苗在返青期没有及时浇水追肥的地块,可在起身后期抓紧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一般每亩宜追施尿素15~20 kg。

4.2.2 防治小麦病虫害。在返青至抽穗期,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条锈病、红蜘蛛。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按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防治,及时对症用药。

4.2.3 预防小麦倒伏及倒春寒。小麦起身期是预防倒伏的最后关键时期,对整地粗放、坷垃较多的麦田,开春后要进行镇压,以踏实土壤,促根生长;对长势偏旺的麦田,可在起身初期喷洒化控剂,另外,可采用深中耕断根控制麦苗过快生长。倒春寒是早春常发灾害,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主动做好预案,以水调温,预防冻害。

4.2.4 施肥和浇水。及时浇好拔节水,促穗大粒多,增强麦苗抗寒能力,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防御冻害。低温过后,及时检查幼穗受冻情况,一旦发生早春冻害,要落实追肥浇水等补救措施。一是施用速效氮肥;二是要在冻害稳定后及时适量浇水,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大蘖稳成穗,尽可能减轻灾害。

4.2.5 做好抽穗扬花期管理工作。抽穗扬花期是减少小穗退化、增加穗粒数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保穗大、粒多。要因地因墒分苗分类,浇水防旱,酌情追肥;“一喷三防”:防控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重点做好小麦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麦蚜等病虫害综合防治。

4.3 后期管理

4.3.1 合理灌溉。干旱不仅影响粒重、抽穗、开花期,还会影响穗粒数。干旱年份或缺墒地块在抽穗前后合理灌溉,保证小麦穗大粒多,每亩灌溉量以30~40 m3为宜,一般不提倡浇灌浆水,严禁浇麦黄水。此期浇水还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4.3.2 叶面喷肥。灌浆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灌浆质量,争取较高粒重。可通过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溶液补施肥料。可在灌浆初期或中期结合“一喷三防”病虫防控措施,在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溶液,及硼、锌等微量元素肥料,来增强叶片功能,延长灌浆期,防止早衰、增加粒重。小麦生长后期出现倒伏现象基本上会自然恢复直立,对小麦产量影响不是很大,可轻轻敲掉小麦植株上的水分,但不能人工去扶直。

4.3.3 “一喷三防”防控病虫。通过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混配液,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当干热风来临之前,每667 m2加入磷酸二氢钾200 g,兑水30~40 kg 喷雾,这样可调节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应根据病虫和干热风的发生情况防控1~2 次。同时小麦后期病虫是锈病(条锈病、叶锈病为主)、白粉病、叶枯病和蚜虫等病虫害多发期和高峰期,做好后期病虫害防治是小麦保产、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要在加强病虫监测预报的基础上,田间病虫达到防治指标时,每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 g、430 g/L 戊醇悬浮剂15 ~ 25 ml、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5 ~ 60 g、1%氨基酸叶面肥或0.01%芸苔素水剂5 ml,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群防群治,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如果田间有小麦吸浆虫为害,可适量加入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控要突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点病虫。一次防控不能铲除的,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再进行二次防治,确保病虫防治效果。

5 规范化收获与贮藏

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备好收割机,适时收获,避免淋雨,预防穗发芽或霉变,以免影响小麦品质和制种田的种子发芽率。机械化收获时按同一品种连续作业,防止机械混杂。若天气情况不好,有晾晒条件或烘干条件的可抢时收获。收获后按单品种晾晒和贮藏。优质专用小麦要单收、单贮、单运,提高品质和效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