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郭书伃 李 欣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辽宁 抚顺 113122)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养猪场较为常见的一种猪传染病。该病曾经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导致的疾病,而目前在我国部分规模化猪场中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其对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威胁,严重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副猪嗜血杆菌只对猪形成感染,仔猪以及架子猪均可以被感染,其中多见于5~8 周龄猪。该病的发病率通常处于10%左右,死亡率有时能达到50%。而当猪同时感染多种呼吸道疾病,如猪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时,该病的产生可导致疾病临诊症状加重[1]。其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与消化道,另外还可通过创伤而伤害皮肤引起皮肤的炎症和坏死。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早春和深秋天气变化较大时多发。外部气温突然变化、圈舍内空气污浊、没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寒冷潮湿也是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高发的主要诱因。
2.1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呼吸困难、咳嗽、关节肿胀、跛行、可视粘膜发绀、侧卧、消瘦和被毛凌乱;病情严重还会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性症状,病猪随时可能死亡。病猪在急性感染后还会留下后遗症,母猪出现流产,公猪则表现为慢性跛行。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出现浆膜性及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其中包括覆膜、心包膜和胸膜等,损伤也可能涉及脑和关节表面,特别是腕关节与跗关节[2]。
2.2 实验室诊断。根据前述的临床与病理典型特征可对此病做出初步诊断,但为了保证诊断的准确性,还是要依靠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细菌学检查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确诊尤为重要。但细菌分离培养往往很难成功,原因主要在于副猪嗜血杆菌对营养要求极高,培养起来很困难,不容易操作。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具有反应体系小、操作方便等特点,可快速且准确地对该病进行诊断。具体操作为取感染动物病变严重或病毒载量较高的组织及器官,如肺、关节液等,提取其总核酸,按照常见的PCR 反应体系(20 uL)进行扩增,也可取病猪的鼻拭子溶解到PBS 缓冲液中,作为反应模板直接进行扩增,此方法优势在于对还没有明显症状表现的病猪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另外,还可借助血清学诊断来对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确诊,比如琼脂扩散试验以及间接血凝试验等,均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
3.1 预防措施。①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效果较好的方法,考虑到副猪嗜血杆菌存在明显的地方性特征,而且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率较低,因此应用当地分离出菌株制备的灭活苗,对于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效果较为理想。②在未发病的地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基本原则,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尽量不要从外地,特别是疫区引进猪只。必须引进时,应进行严格的检查。③由于此菌是条件致病菌,所以平时要注意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不良环境对猪的刺激而减少该病的发生。消除应激诱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养殖生产过程中,要密切留意养殖生产动态,避免各种应激的产生,同时还要注意猪舍内外的温度变化,保证圈舍处于温暖且干燥的环境中。对于断奶仔猪以及需要转群或者运输的猪只,在转运前后可以通过饮水的形式,适量补充一定的抗应激药物,比较常见的添加剂像维生素C 等。在饲料中补充一定量的氟苯尼考与强力霉素,氟苯尼考与支原净的组合均可起到保证机体稳定的效果,避免产生应激刺激。
3.2 治疗方法。当养猪场内出现此病时,可选用大量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其主要对氟喹诺酮类、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等抗生素表现敏感,可以用这些药物对病猪进行肌内注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临床表明药物治疗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养殖过程中还是要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对于未发病的猪群,可采用以上药物拌料的方式喂服预防,同时对全猪群用电解多维与维生素C 粉饮水,也可在饮水或饲料中加入免疫肽或黄芩多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