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孙春兰
(盐山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盐山 064300)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2022 年在盐山县发生偏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发生时间比往年偏早。一般年份,玉米褐斑病始发期在夏播玉米7~8 叶期以后,至10~12 片基本停止侵染,感病叶片部分出现黄化,主要集中在雌穗下部叶片。2022 年褐斑病初发期在7 月15 日左右,夏播玉米植株6~7 片叶便开始发病,发病程度加重。
1.2 春播、晚春播玉米发病较多。春播、晚春播玉米在褐斑病流行发生期已进入抽穗授粉期,仍然受褐斑病病菌侵染,造成部分叶片发黄,叶鞘密布褐色病斑,部分地块发病严重。
2.1 重发生的原因。2022 年盐山县强降雨来的早,玉米苗期降雨量大,玉米苗期气温又偏高,7 月6 日强降雨(大到暴雨),部分乡镇降雨量达到100 mm 以上,个别地块形成了内涝。7 月12 日又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降雨量达到80~90 mm;7 月28 日再次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降雨量达到140 mm。异常大的降雨量、较高的温度以及连续强降雨形成内涝,造成玉米正常生长受阻,玉米生长偏弱。连年秸秆还田,及连年小麦玉米的轮作模式,造成土壤褐斑病菌的土壤持有量大,在高温高湿的大田小气候条件下,萌发大量的游动孢子,连续的强降雨,游动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叶片侵入为害。由于部分地块造成内涝,内涝地块玉米发生生理性缺肥,病害发生严重。
2.2 发病症状。严重的地块植株小病斑汇集在一起,病斑汇合连片,造成叶片局部甚至整株叶片枯死。部分春播、晚春播玉米,主要发病症状是叶鞘和叶脉密布褐色病斑,发病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最后叶片褪绿发黄、干枯,严重的造成植株死亡。
3.1 农业防治
3.1.1 降低田间病源基数,消灭初侵染源。对于发病较重的玉米田,可采取收获时把植株带出田外,进行其它利用。或种植小麦由旋耕播种改为深耕后播种,可以降低小麦和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1.2 中耕除草,及时排灌。在玉米3~5 叶期,杂草2~4 叶期,玉米田间杂草多的情况下及时除草,减少杂草与玉米争夺水分和养分,培育壮苗。玉米田间有积水时及时排除,降低田间湿度,改良田间小气候,使玉米健康生长。
3.1.3 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及时追肥。玉米底肥一次性施肥的,适当加入有机肥或微生物菌肥,能够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使玉米植株生长更健壮。发生内涝的地块,在及时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的同时,及时补施氮肥,或喷施液态高浓度腐殖酸氮肥,同时添加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使玉米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3.2 化学防治
3.2.1 药剂预防。在玉米4~5 叶期,亩用25%吡唑醚菌酯20 ml+25%戊唑醇20 ml 进行叶面喷雾。
3.2.2 药剂防治。有褐斑病发生的地块,可选用30%丙硫菌唑20 ml/亩+430 g/L 戊唑醇20 ml/亩进行叶面喷雾。其中丙硫菌唑具有杀菌谱广、持效期长、铲除性高的特点,戊唑醇具有内吸传导性好、对多种病害治疗性好的特点,二者配伍叶面喷施,在治疗铲除病害的同时,阻隔了病菌再侵染,防效较好。还可选用30%肟菌·戊唑醇30 ml/亩进行防治。肟菌酯、戊唑醇复配使用,集中了肟菌酯的铲除性好和戊唑醇内吸传导性好的特点,杀菌更彻底,治疗无死角。另外,还可选用丙环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药剂,适量与吡唑醚菌酯、多抗霉素等配合使用,进行叶面喷施,防病治病效果也不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