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桑白蚧壳虫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4-05-25

王新建

(国有驻马店市薄山林场 河南 驻马店 4632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杂果的发展面积在驻马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多数果农在栽培小杂果过程中,只讲栽培面积,而忽视了小杂果的栽培管理,造成产量锐减,品质变劣,严重影响了广大果农种植小杂果的积极性和经济的收入。为此,我们于2020~2023 年,在驻马店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九县一区果树、林木和园林树木发生的桑白蚧进行了定点观察记载和防控,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防控效果,现将桑白蚧壳虫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林业、农业和园林科技工作者及广大果农借鉴和参考。

1 桑白蚧壳虫形态特征

1.1 雌虫蚧壳。蚧壳近圆形,背面隆起,白色或灰白色,蜕皮橙黄色,直径2~2.5 mm。

1.2 雌成虫。体阔椭圆形,扁平,橙黄色或淡黄色。腹部分节明显,每节的侧缘突出呈圆形的侧瓣。触角退化成疣状。体长1~3 mm,臀板背面约有60 个圆柱腺管,排成2 行,臀叶3 对,中臀叶阔,第2 对小,尖形,第3 对分为同样大小2 片,腺刺端部二分叉,生殖孔周围有5 组盘状腺孔。

1.3 雄虫蚧壳。长形,两侧平行,背面有3 条突出的隆脊。蚧壳白色或灰白色,蚧壳长约1.2 mm,壳点橙黄色,偏于前方边缘上。

1.4 雄成虫。体橙黄或桔红色。体长0.65~0.7 mm,翅展1.8 mm,触角长10 节,第3 节起长卵形,有很多的细毛。前翅1 对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衡棍,足细长多毛,腹部末端有1 针状交尾器。

1.5 卵和若虫。卵椭圆形,橙黄色或淡黄色,长约0.23 mm,初孵若虫淡黄褐色,扁椭圆形,长0.3 mm左右,具有眼、触角及足,能爬行,腹部末端有2 根尾毛。两眼间有2 个腺孔,分泌丝状物遮盖身体。覆皮之后开始分泌蚧壳,第1 次脱下的皮覆于蚧壳上,偏一方,称为壳点(脐点)。雌雄分别明显,雌者桔红色,椭圆形,雄者淡黄色,体形稍长。1.6 蛹。蛹体色橙黄,长椭圆形,复眼浓紫色,腹部体节分明,体长约为0.6 mm。

2 分布和为害情况

桑白蚧壳虫在河南驻马店的九县一区均有发生,近几年对桃树的为害有显著加重趋势。经调查此虫主要为害核果类的果树,如桃、杏、李、樱桃、梅等,此外,还为害海棠、梨、柿、核桃、枇杷、桑、茶、梧桐、柳、槐、枫杨、槭树、白杨、皂荚、丁香、槐树等多种果树及园林树木。经过几年的观察得知,桑白蚧壳虫以若虫及雌成虫群集固着在枝上吸食养分,从小枝至主枝均可受害,一般以2~3 年生枝条上数量最多。严重的年份,整个枝条被此虫覆盖,并且可以重叠成层,远看好似涂了一层灰白色腊质物。枝条上被虫吸食过的地方,由于未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凹陷,因此,被害枝条往往凹凸不平,发育不良,重者整枝枯死,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形成,致使果树产量锐减,花木不能正常开花,甚至全树死亡。

3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桑白蚧壳虫在河南驻马店每年发生2 代,据观察该虫以受精的雌虫在枝干上越冬。越冬的雌虫于4 月下旬开始产卵,5 月上旬为产卵的盛期,5 月下旬为产卵末期。1 雌虫可产卵25~158 粒。雌虫产完卵后即干缩而死亡,第1 代若虫于5 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比较集中,开始孵化后约7 d 孵化率即可达90%以上,故到5 月中旬已接近孵化末期。若虫孵化后即从母体蚧壳中爬出,在枝干上觅得适当处所后就固定下来,同时便开始分泌丝状蜡质,第1 次脱皮后开始形成蚧壳。第1 代若虫的孵化盛期是果树和林木的生长期,也是药剂防治的第1 个关键时期。原则上应该在蚧壳虫群体中初孵若虫占比最大时及时喷药,防治桑白蚧的有利时期比较短,仅有几天时间,在生产上要特别注意。雌若虫经过二次脱皮,变为成虫,经观察,经过第1 次脱皮后即形成蚧壳,虫体完全处在蚧壳的严密覆盖下,此时若用药防治效果很差。

雄虫幼虫期2 龄,经第2 次脱皮后变为前蛹,再经蛹羽化为有翅的成虫。雄虫的蚧壳呈长扁筒形,白色,在枝干上的栖息位置很集中,往往密集成片,第1 代雄成虫于6 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期非常集中,经过几天后羽化,羽化率可达50%以上。在生产上抓住雄虫的羽化期集中消灭初羽化的雄虫,是药物防治的另一个有利时期。第1 代雌成虫自6 月中下旬开始发生为害,并开始产卵。第2 代若虫孵化盛期在8 月上旬。若此时发生严重还需药剂防治。第2 代雌成虫发生于9 月中下旬,并经过交尾后,以受精的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2020~2022 年对越冬雌虫的死亡率进行了调查和记载,其结果证明,越冬雌虫的成活率只有10%~35%,其死亡率的大小与雌虫在越冬枝条的部位有关,一般来说,枝条的向阳面死亡率较小。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加强植物检疫,杜绝人为传播。因桑白蚧壳虫的虫体活动范围小,自身传播能力有限,其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造成,如调运苗木进行传播等。而短距离的传播主要是借风力在桑白蚧卵孵化后传播到邻近寄主蔓延为害。因此,严格的植物检疫制度,严禁带虫苗传入,是防治桑白蚧壳虫的有效途径之一。

4.2 物理防治。在每年的若虫期(驻马店时间为5 月初)采用人工抹杀。为了避免桑白蚧壳虫的大规模扩散,可采用毛刷或竹片刷死若虫,或刮掉若虫,枝的下部用薄膜接住,然后集中销毁,也可采用开水烫死集中的若虫等方法。有部分果农采用涂尾浆的方法,其杀虫效果良好,配方为石灰5 kg、硫磺1 kg、水18 kg,调成糊状涂抹枝干,使虫窒息而死,效果较佳。

4.3 生物防治。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桑白蚧壳虫,可有效保护天敌和其它昆虫,且没有污染,对环境又比较安全,即在桑白蚧壳虫产卵盛期时,及时喷洒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或喷洒1.8%阿维菌素3 000~3 500 倍液,其杀虫效果均在85%以上。

4.4 保护天敌。桑白蚧壳虫的天敌主要有褐黄蚜小蜂、红点唇瓢虫、小二红点瓢虫、黑绿红瓢虫和日本方头甲等,当这些天敌与桑白蚧壳虫的比例小于1∶50 时,可不用药物防治,以免伤害天敌。其中褐黄蚜小蜂是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而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是捕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它们是自然界中控制桑白蚧壳虫的有效天敌,对这些天敌,要适当保护是防止桑白蚧壳虫滋生蔓延的有效途径。

4.5 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树势。特别是加强苗圃的管理,可有效消灭虫源,创造不利于桑白蚧壳虫的生存环境条件,削弱其繁殖能力,减少虫口为害基数。其主要技术是,利用桑白蚧壳虫为害症状明显的特点,并结合整形修剪,剪除被害的枝条并带出园外烧毁;并在树木发芽前全园及时喷洒5 波美度石硫合剂1次,消灭越冬虫源,减少翌年的为害。对受害较严重的林木和果树,要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有利于树木的健康生长和正常生长发育。

4.6 适时药剂防治。要经常观察果园和林木,加强虫情预报,掌握在第1 代若虫孵化盛期和各代若虫分散转移、分泌蜡粉、形成蚧壳之前喷药。实践证明,桑白蚧壳虫的药剂防治有效期应掌握在卵孵化高蜂期,在若虫定干前结束喷药,因此时虫体尚未被白腊覆盖,加之虫龄小,抗药性低,有利于发挥药效。在驻马店的有效防治期为5 月上旬、6 月中旬、9 月中旬。药剂防治时可选用30%乙酰甲胺磷2 000~3 000 倍液、40%氧化乐果1 000 倍液,防治果树时可选用2.5%敌杀死或功夫菊酯3 000~5 000 倍液。喷药时要保证树体上下枝干四周、树冠内外喷匀喷透,不留死角,同时在药液中适当添加一些中性洗衣粉,可增加药剂的展布性和渗透性,上述药剂交替使用,间隔7~10 d 再喷1 次,杀死桑白蚧壳虫效果可达95%以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