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梨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4-05-25

侯金霞

(吴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 吴桥 061800)

梨锈病俗称“羊胡子”,是梨产区常见的一种病害,除了危害梨属多种果树外,还可危害山楂、海棠等,以风景绿化区的果园发生较重。锈病在春季多雨年份发病率可达到100%,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新梢和幼果,严重时造成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幼果僵滞、产生畸形果,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和品质。梨锈病是一种典型的转主寄生性病害,其转主寄主主要为桧柏及其变种和栽培种,没有种植桧柏的果区梨锈病基本上不会发生。

1 症状

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果柄、叶柄、新梢等部位。果树展叶时病菌就可侵染新叶,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稍后逐渐扩大为5 ~10 mm 的圆形黏性橙黄色斑,边缘淡黄色,病斑外围有黄绿色晕斑,病斑上密生橙黄色针尖大的小点,为性孢子器,点内溢出黄褐色黏液;再后病组织逐渐肥厚,正面的小黄点渐变为黑色,病斑正面向下凹陷,背面稍显隆起,一片叶子上可产生多个病斑;最后,叶背面隆起的病斑上长出成丛的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毛状物,为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为锈孢子,该病就是因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叶柄感染该病后形成稍隆起的纺锤形病斑。嫩枝受害时病部凹陷、龟裂易断。幼果染病后形成近圆形病斑,起初橙黄色,随后变为黄褐色,病部稍微肥肿,上面产生黑色小点,即性孢子器,在其周围产生黄色毛状锈孢子器,病果生长停滞、病部坚硬、多畸形早落。

该病害在桧柏上主要发生在刺状叶上,也危害绿色和木质小枝,冬季一般在感病叶面、叶腋处出现淡黄色斑,后病部稍显肿胀。早春,逐渐形成锈褐色角状突起的冬孢子堆,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受害小枝往往略肿大呈梭形。冬孢子堆成熟后,遇水浸润膨胀成橘黄色胶质块,似花朵状,俗称“胶花”。

2 发生规律

梨锈病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枝上形成的菌瘿中越冬,来年春天形成褐色冬孢子角,遇雨或潮湿空气膨胀,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梨树上侵染危害。在梨树上先产生性孢子,再产生锈孢子,锈孢子经气流传播又侵染桧柏等并在其上越冬。由于担孢子和锈孢子1 年只产生1 次,前者只能侵染梨树,后者只能侵染桧柏等转主寄主,所以该病没有再侵染。

由于担孢子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差,在空气中漂浮时易死亡,其传播距离一般只有2.5 ~3.5 km,不超过5 km。因该病菌必须通过桧柏等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所以桧柏的有无及距离就决定了该病能否发生。越冬菌量是影响发病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转主寄主上的越冬病菌基数大、初侵染源充足,且距离梨园近,梨锈病发生就严重,若果园周围5 km 范围内没有转主寄主存在,梨锈病就不能发生。

该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跟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温度是影响菌丝发育形成冬孢子的主要因素,早春旬均气温在7 ℃~12 ℃时冬孢子便大量形成和出现,冬孢子萌发适温为17 ℃~20 ℃,且只要遇到雨水即可萌发产生担孢子。在适宜条件下,担孢子在一天之内即可萌发侵入寄主。因而,春季雨水多、气温低病害则重,春季雨水少、气温回升快则发病轻。由于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而且病菌只能侵染幼嫩组织,特别是高于30 ℃均不能萌发决定该病只能在春季发生,适宜侵染的期限很短。

3 防治措施

3.1 消灭或减少初侵染源。锈病需要转主寄主存在才能完成生活史且没有再侵染的特性,所以防治锈病切断菌源是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在风景游览区附近避免发展果树,条件允许可彻底铲除梨园四周5 km范围内的龙柏、桧柏等转主寄主;如不能彻底清除,应在冬春季节摘除果园周围的桧柏上的锈病菌瘿和胶花,集中销毁,并于3 月上中旬在柏树上喷施1 ~2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止柏树上锈菌冬孢子的萌发传播。

3.2 喷药保护寄主。从梨树展叶至开花前及时喷25%粉锈宁或1∶2∶160 ~200 倍波尔多液或代森锌等杀菌剂以保护叶片。喷药时间很关键,一旦发现冬孢子堆吸水膨胀,也就是冬孢子角大量萌发期,即柏树“开花”5d 内就要喷药,喷早喷迟都起不到保护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