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麦灌浆期管理关键技术

时间:2024-05-25

吴金霞 谢丹华

(民权县花园乡人民政府 河南 民权 476800)

1 肥水管理

1.1 氮肥施用。小麦扬花期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多,应每隔10 d追施氮肥1次,连续追施2次。多补充氮肥能防止小麦植株发生早衰现象,延长小麦灌浆期时间,从而提高小麦籽粒的灌浆速度,达到增加籽粒重量的效果。补充氮肥还能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1.2 灌浆期浇水。灌浆期土壤水量过多易发生倒伏现象,水量过少对灌浆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做好灌浆期灌浆水管理,需要时刻关注灌浆期的天气情况,并结合灌浆期土壤实际墒情决定灌水量。另外,灌浆期灌水避免在中午温度高的时段进行,防止小麦提早结束灌浆期,造成小麦减产[1]。

1.3 叶面肥喷施。小麦进入灌浆期后,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逐渐减少,为保证灌浆期小麦籽粒重量,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分别喷施叶面肥2次,对于土壤养分贫瘠的麦田,可加大叶面喷肥频率。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喷施叶面肥时,一定要保证较好的土壤墒情,合理控制药肥浓度,防止灼伤叶面;选择在温度适宜的早晨或傍晚进行叶面喷肥。

2 应对小麦倒伏的措施

小麦一般发生倒伏的时段为灌浆期前后,灌浆期前发生的倒伏可自行修复,灌浆期后发生的倒伏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恢复。小麦发生倒伏的主要原因是遭遇恶劣的风雨天气,可在雨过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扫动小麦茎叶上端,将悬挂的水珠抖落,降低麦穗部的重量,促使小麦恢复直立的状态。

3 病虫草害防治

3.1 病虫害防治

3.1.1 叶枯病。小麦叶枯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期始发生,叶枯病发病始于小麦的下部叶片,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叶片的颜色从绿到黄白,再到黄褐色。防止小麦叶枯病发生,除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种子及进行药物拌种,还需在小麦灌浆期进行药剂喷雾防治,药物可选择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苯莱特、代森锌等轮换使用,用药浓度和喷施次数参照产品说明书并结合田间病情确定。

3.1.2 白粉病。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部位,严重的还危害小麦的芒、颖壳,小麦患白粉病,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小麦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选择烯唑醇、丙环唑、氟环唑、腈菌唑等喷施,每7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2]。

3.1.3 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常发的一种病害,一般在小麦的扬花期感染,赤霉病病原菌形成的条件为:空气温度超过7℃,土壤含水量50%以上,病原菌的子囊孢子遇到降雨天气开始传播,危害小麦的叶片、茎基和麦穗,受害最严重的表现是麦穗腐烂。治疗赤霉病必须选择药效持久、渗透力强的药物,例如氰烯菌酯悬浮剂、戊唑·咪鲜胺水乳剂、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按照使用说明喷施,注意交替使用药剂,可提高防治的效果[3]。

3.1.4 锈病。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叶鞘、茎秆上,锈病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巨大。为防治锈病造成的损失,可采取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醚菌酯等药剂喷施,用法用量按照产品说明书,视发病程度选择喷施1~2次,每次间隔7~8 d。

3.1.5 蚜虫。蚜虫主要侵害小麦的穗部,影响小麦籽粒的灌浆,降低籽粒重量。一般选择化学药剂防治,例如,使用吡虫啉、氧化乐果稀释剂进行喷施,用法用量遵照产品说明书,施药时选择土壤墒情好的时候进行,控制合理的药液浓度,防止灼烧叶片[4]。

3.2 杂草。小麦生产中,由于农户管理不善,在小麦生长初期没有彻底清除杂草,使杂草迅速繁殖蔓延,杂草与小麦争抢土壤中的营养,导致小麦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目前常见的杂草有雀麦、节节麦、野燕麦等,为防止杂草危害下茬作物,最好在杂草结籽前清除干净,并远离田块进行焚烧处理[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