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学:起飞

时间:2024-04-24

曹玲

40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掀起出国留学潮,但是人才“出去多回来少”这个逆差问题,一直让人痛心。40年后的今天,一场大规模的归国潮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仅在生命科学领域,几位著名科学家纷纷奔赴祖国。2003年王晓东回国,2007年饶毅回国,2008年施一公回国。王晓东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那一代科学家,普遍有着学成归国的念头。”施一公曾提到,王晓东的一句话让他久久难忘。“一公,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 之后他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决定回国。

这些在美国做出卓然成就的科学家,毅然抛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奔赴祖国。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希望重组中国的科研文化,为科研创新提供好的制度保障。

美国媒体也注意到这种现象,有报道称,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于许多中国学者而言,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中国决意运用其充裕的财政资源,以及日渐提升的地位,招揽在改革开放期间流失的顶尖科学家及学者回国。一系列著名科学家的回归,象征着中国正以更快地速度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距离。

40年前,科技界是最早感知到改革开放好处的部门。通过和外界交流,科技人员很快发现,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已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于是国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人员交流、人才培养、设备引进等工作。

科技体制改革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计划经济下,我国的科技体制存在一些弊病,最主要的是束缚个人的创造力,而以怀疑、发现、创造、传播新知识为重要目标的科学研究必须以尊重个人的自由探索、自由表达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体制作了相应改革,逐步引进了竞争机制,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如今,科技兴国,创新强国的观念已经牢牢树立在整个社会中,科学家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眼里知识分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学问都没有”的“封资修”形象,所谓的科学研究都是类似“马尾巴的功能”这样的问题。1978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此为科学技术,以及从事科技活动的知识分子正了名。那一年,徐迟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掀起一股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热潮。之后,一大批描绘如陈景润、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报告文学问世,给饥渴中的青年带来榜样和激励,也带来雄心与抱负,很多人带着要“当陈景润式科學家”的梦想迈进了大学校门。

40年来,中国通过实施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实现了科技实力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涌现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天眼”探空、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克隆猴诞生……中国科学家纷纷荣获国际荣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入选《自然》杂志2017十大科学人物、获称“量子之父”。

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次全球公开亮相,C919总装下线揭幕式

此外,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重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成套水平,有力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

人类科学技术的每次巨大飞跃都是一次浪潮,我国没有赶上前三次变革浪潮,但是用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才走完的三次工业革命。中国的科技成果正在走向全球,将会深刻影响世界的科技变革。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将会成为各国竞争的制高点和新赛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