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刘艳琳,李彦明
(山西农业大学,a.动物科学学院;b.动物医学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2016 年12 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其目的是强调在做好原有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课程教学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产生有效协同效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呆板的复刻课堂知识,对人才的筛选也不单停留在优异的专业成绩,更多需要懂得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型、复合发展型人才。
普通动物学课程是一门在国内众多农林院校中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动物科学等专业的重要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普通动物学是以传统动物学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与动物学分类体系相结合,以动物演化为主线,着重介绍了动物界各发展阶段中主要动物门类的特征以及各门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2]。除此之外,普通动物学还着重强调了相关动物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利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积极响应国家思政教育理念的前提下,结合普通动物学的课程特点以及统筹考虑山西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山西农业大学在普通动物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旨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在普通动物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为国家培育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3]。
中医药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是中国医药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丰富的医药内容,承载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对生命的历史认识,更是在医药学和大健康产业领域重要的软实力[4]。在学习普通动物学课程基本内容时,授课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中医药与普通动物学的联动桥梁。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时,昆虫纲中的螳螂具有定惊止搐、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小儿惊厥抽搐、咽喉肿痛,也可疔肿恶疮。又比如棘皮动物中的海参和海星也具有药用价值,海参富含高蛋白质,较具营养价值,是优良的滋补品,具有生肌止血、益气补阴之功效;海星具有平肝和胃、补肾滋阴、清热解毒的功能。另外,爬行类中可作为中药材的有龟、蛤蚧等,龟作为中药材具有补血益气的功效,龟中含有铁元素,可增强机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除此之外,龟因富含胶原蛋白成分,可使皮肤富有弹性;同时龟含有大量的维他命,可以使肌肤变得更白,因此也可以起到美容的作用;而蛤蚧则具有补肾益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等功效[5]。
此外,在中华民族5 000 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无数诗词佳句,这些古诗词中不乏有对常见动物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描写。如在学习鸟纲的时候,授课教师提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主要描写动物的繁殖行为,在引用诗句的基础上,授课教师为学生们介绍了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筑巢、孵化和育雏5 个阶段。通过有关诗词的引入,既让学生掌握了普通动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又为学生们描绘出古诗词中富有诗意、充满生机的西湖初春明媚风光的画面,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有动物的身形出现在承载厚重底蕴的中药材和美轮美奂的诗词佳句中,而且其自身所蕴含的美好祝愿也影响着古今人们的生活。例如节肢动物门中的蝴蝶,以其命名的蝴蝶纹被广泛应用在金银器、服装织绣、建筑装饰和瓷器等领域;又如属于鸟纲的喜鹊,民间将喜鹊视作“祥瑞”,如今在一些中式嫁衣上仍有它的影子;甚至是令人害怕的蝙蝠在古代也具有美好寓意。“蝠”谐音“福”,在乾隆的龙袍上便印有红色蝙蝠,寓意着“洪福齐天”。在现代旗袍中,也会采用绣上5 只蝙蝠纹样的方式来寓意“五福同堂”。
在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通过结合中医药知识、传统诗词以及古今寓意向学生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悠长厚重,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普通动物学课程的兴趣。在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呈现出生动的形象、鲜活的生命和灵动的身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开发了新的知识大陆,让学生可以通过小动物去感受、去触摸千年前古人的智慧。
自然养育了人类,人类文明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高度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实现复兴大业不可或缺的一步,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作为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学生必须树立尊重、热爱、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
在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通过犀牛鸟与犀牛共栖、蜜蜂采蜜传粉、壁虎捕食蚊子、海葵通过寄居蟹扩大捕食范围等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同的生态关系,深化学生对生物防治的理解;通过讲述2014 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牛蛙放生事件,让学生知道有时善意的放生可能会破坏当地的食物链组成,甚至会造成当地原本生存的物种遭到资源抢占,严重的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地方物种的消失,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入侵危害的理解。在讲解脊椎动物亚门的时候,通过讲述长江白鲟的灭绝原因以及中华鲟、黑颈鹤、爪哇犀牛和远东豹等濒危动物的举例,让学生了解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危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可以用联系与发展的目光去看待动物,从而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6]。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并不是一件纸上浅谈的事,它要求学生必须躬行践履,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相结合,将个人利益放置于祖国利益之后,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伟大的中华儿女正是在为了祖国命运前途的不断探索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专属于中国人的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不惧外敌的支柱与底气。
在绪论中学习普通动物学发展简史时,授课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在中国动物学研究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包括中国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开拓者寿振黄先生、中国鱼类分类学奠基人朱元鼎先生、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者杨钟健先生、中国现代鸟类学奠基人郑作新先生、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等。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秉志先生,他始终将国之命运置于首位,将自身的科研经历与国之兴亡紧密相连,作为五四学人的优秀代表,秉志先生用自身的科研经验与体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7]。
被誉为永不停歇的“科研候鸟”的唐崇惕先生,哪里有寄生虫病害肆虐,她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实验室和病区。在早期物资短缺的艰苦条件下,她不辞辛劳,带着简陋的试验器具,冲在病虫害肆虐的最前方,凡是寄生虫害肆虐的地方,她的足迹必将抵达,用成千上万的标本采集和样品解剖,换得一次次科研果实[8]。每项科研成果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无时无刻的思索。正是这些优秀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研精神,深深打动了广大学生,触动了他们的内心,更加激发起他们努力学习、脚踏实地、报效祖国的情怀。
在学生学懂弄通理论、掌握专业知识真谛的前提下,实践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课堂上授课教师首先通过演示试验流程,多次强调重要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试验。特别是在解剖试验的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轮流主刀、认真观察、详细记录试验数据,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除此以外,学生在试验过程中,面对差异较大的试验数据或者发现与书中描绘不同的组织器官时,授课教师经常鼓励他们可以随时与之展开交流与讨论。例如在鸡的系列试验中,学生将母鸡的腹腔打开后,在观察内部器官时发现了卵巢部位有许多黄色球状物,询问授课教师后才知道原来这是卵黄,有的小组甚至发现了软壳蛋。
在亲自试验并且相互交流讨论中,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又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在互动中增加了课堂学习氛围,加深了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试验动物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触觉体验和宝贵的研究数据。对于学生来说,试验动物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是他们应当尊重的生命。在普通动物学试验课堂上,让学生感受最深的便是要善待动物,学会尊重和感恩,减少试验动物所受的痛苦。此外,课堂上授课教师总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着学生,提醒学生每次试验的珍贵性,因此每次的动手操作环节,学生都要以十分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试验数据是学生分析和研究某一事物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试验数据的采集需要团队的分工与协作才能有效获得,数据的记录需要试验者与记录人员精神上的高度集中和组织上的密切配合才能确保精确。在普通动物学的解剖试验课上,授课教师会督促学生认真详实地记录试验数据。例如在鱼的观察试验中,学生需要记录鲤鱼的侧线鳞片数目、头长、全长和眼间距等数据,操作时需要一位同学固定鱼身,一位同学测量,一位同学记录,在此期间同组内的试验人员都精神高度集中,相互配合。
在试验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团队的意义,当众人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某项试验内容并且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团队的力量就会被无限放大,这时才具有1+1>2 的团队力量。此外,在数据的记录过程中也要实事求是,如果与教材内容有所偏差,在书写试验报告时应该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逐步形成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无论是在普通动物学理论课堂上还是试验课堂上,授课教师都积极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真正做到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各环节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契合,有效形成协同效应。在山西农业大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念的熏陶下,必将培育出众多拥有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新时代预备军。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将贯穿于山西农业大学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必将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国家新时代发展输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