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一流战略下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4-05-25

赵鹏飞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设计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2017 年9 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大学及学科名单,首次涉及42 所大学95 个一流学科[1]。自此,双一流战略正式拉开序幕。随着高校双一流战略的不断深入,构建特色专业成为必然趋势,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既需要基础理论,更强调实际运用与创新,其不仅与双一流战略相符,还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一致[2]。实现应用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相关教师与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园林景观设计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更是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以该课程为例研究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课程属于典型的理实一体课程且偏重实践,单纯采取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在双一流战略下开展PTiP 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学习、实地勘察和园林景观设计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旨在为形成景观设计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1 基于双一流战略实施PTiP 混合教学模式的缘由

1.1 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且综合实践性较强,属于典型的应用型课程。按照传统理论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原理、植物景观配置等知识点的学习方面比较吃力,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从风景园林教学情况来看,该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突出,考核手段主要为日常考核+期末考试。许多研究者意识到了其不合理性,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议,如钱韵[3]提出BYOD 教学法,但该方法主要用于网络教学,不够广谱;李银露等[4]提出SCS 创客教学法,建议在教学中实现自主和协同,主要适用于电子信息相关专业,不适用于城乡规划专业;高小焕[5]提出CDIO 与MOOC 综合教学,任丰兰[6]提出PTP 模式,这2 种教法涉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侧重点在创新思维培养上。

1.2 PTiP 教学模式的提出与核心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按照理论体系制定课程内容,片面地追求理论的逻辑性与完整性。该模式既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又无法满足双一流战略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PTiP混合教学模式。PTiP 教学模式是指实践(Practice)、理论(Theory)和创新实践(Innovation practice)3 个层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7]。首先,让学生依据所掌握的知识初步实践,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做;其次,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明白这样做的理由;最后,再次实践,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创新实践。PTiP 混合教学是指“线上线下+PTiP”,即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采用“线上线下+PTiP”混合教法开展课堂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8]。以“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的项目课艺术小镇(艺术小镇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专家学者居住修建的别墅小区)设计为例,该项目课程采用“线上线下+PTiP”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形成“线上线下+PTiP+线上线下”的闭环。

2 基于双一流战略的PTiP 混合教学设计

双一流战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与中国OBE 教育理念相符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求“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即以学生学习效率及创新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过程,将教学知识点细分成多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要求实现预期的目标[9]。同时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活动开展学习与实践,提倡“在做中学”,注重学生的创新性,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以就业需求为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以艺术小镇设计为例,“园林设计景观”课程展开“线上线下+PTiP”混合教学设计。

2.1 教学与设计相结合,合理选择案例

通过“线上线下+PTiP”混合教学法,以艺术小镇园林设计为项目案例,让学生开展艺术小镇设计。从简单案例入手,实现理论学习与设计理念、设计软件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个性化的设计,从而实现会设计-懂原理-能创新,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

2.2 结合学情,制定教学策略

通过“造型基础”“设计基础”“电脑辅助设计基础(CAD)”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景观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但是,学生的理论基础依然较薄弱,未深刻掌握城乡规划设计的内涵,标准质量意识不强,规划经验不足,设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热爱专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但操作能力相对薄弱,个性独立,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对专业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因此,PTiP 混合教学遵循学习规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注重规范化操作,结合学情,制定教学策略,同时构建混合式(线上线下)考核体系,使教学各环节的目标更为明确[10]。

2.3 形成教学思路,搭建教学平台

基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资源库(如中国园林网),设计艺术小镇项目,为PTiP 混合教学提供素材支持,形成的教学思路见图1,实现了课前自学、课中导学和课后拓展三者并重。

图1 PTiP 混合教学思路

2.3.1 课前自学 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相关视频发布到线上平台,供学生课前自学。同时,发布艺术小镇的相关背景资料如艺术小镇是专家、学者休憩的场所。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艺术小镇进行实地勘察,提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学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学习资料、讨论交流,完成课前自学的任务。

2.3.2 课中导学 课堂实施“P-T-iP”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P 阶段,教师将教学内容规划成项目形式,并按照知识点将项目分解成小项目,同时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对所接收小项目进行规划。在T 阶段,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分项目的规划思路,由其他小组学生提出质疑;完成汇报后,教师对整个项目及所涉及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iP阶段,各小组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师生意见,对设计的初案进行再设计,拓宽思路、进行创新。整个课程内容由浅入深,课程形式从单一化朝个性化方向发展。

2.3.3 课后拓展 教师在线上平台发布拓展知识,安排项目任务(设计方案),学生学习知识点并结合资源库中典型案例的设计和教师课中导学提出的建议,在课前自学完成的艺术小镇设计方案上进行创新设计,完成最终的设计方案并上传到线上平台,便于教师网上批改,同时加强学生对设计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3 基于双一流战略的PTiP 混合教学实践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线上线下+PTiP”混合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三阶段,实现课前信息传递、课中吸收内化、课后巩固反思功能。将课中导学阶段设计成P 项目实践、T 项目理论讲授、iP 项目创新实践3 个阶段,整个“线上线下+PTiP”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了“辅导-学习(课前)、指导-实践(P)、交流-讨论(T)、指导-创新实践(iP)、评价-拓展(课后)”五段式渐进学习。

3.1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属于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阶段,教师在资源库平台上传预习资料、典型案例短视频和推送任务书等,学生利用手机APP 或电脑查看课件,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再通过短视频详细了解设计所需的理论知识。平台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同时,发布预习题,学生在线测试并提交,测试结果计入考核成绩。通过测试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3.2 课中导学

课中导学分为P 项目实践、T 项目理论讲授、iP项目创新实践3 个阶段,又细化成指导-实践(P)、交流-讨论(T)、指导-创新实践(iP)3 个环节。其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见表1。

表1 课中导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

3.2.1 P 项目实践 通过视频播放艺术小镇设计的案例,内容包括主题定位、艺术植入等,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随后教师将该项目进行拆分,拆分成园林建筑、园林铺装、园林水体3 个分项目。按照分项目类型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1 个分项目的设计。小组领到任务后,组内成员结合课前自学所掌握的设计知识独自进行设计,采用Sketchup 软件或CAD 软件进行设计。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辅导,纠正学生的明显错误。

3.2.2 T 项目理论讲授 此阶段采取“学生汇报+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汇报了解学生的设计方案,再有针对性地讲授理论知识。首先,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评选出最佳方案代表小组汇报;其次,由汇报学生代表小组向大家展示方案并阐述设计思路,教师和其他组学生提出问题,汇报小组给予解答;最后,教师结合小组汇报情况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如园林建筑组汇报时,教师讲授园林建筑的分类、布局要点,园林建筑设计的要素、内容和依据,园林建筑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等理论知识,通过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设计思路进行梳理与重组[11]。

3.2.3 iP 项目创新实践 完成“学生汇报+理论讲授”学习后,教师针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要求各组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学生再创作时,教师仍进行指导,此外,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随时观看资源库的典型案例,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项目创新阶段,该专业学生也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创新性,比如在园林建筑方面,学生为确保建筑景观“亭”与现代景观相融合,创新出张拉膜亭、玻璃钢结构亭等形式;在园林铺装上,学生采用马赛克小砖、塑胶及钢化玻璃设计路面,创新感十分强烈;在园林书体上,学生将现代科技融入设计中,出现了水体电影、音乐喷泉等创新,体现出生态环保的理念。

3.3 课后拓展

各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创新实践后,将最终方案上传到线上平台,教师在线批阅,备注评分和评语。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推送复习资料和拓展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检验学习成效,提升创新能力,与双一流战略思想相符。

4 基于双一流战略的PTiP 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

4.1 创新特色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以双一流战略为指导,参照国家标准、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分解项目内容、设置教学目标;贯彻质量意识,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技术,采用“线上线下+PTiP”混合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真正发挥出“互联网+课堂”混合教学的优势,通过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拓展知识等平台的辅助功能,以课中设计、再设计为中心,辅以交流、教师指导等各种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交流沟通与协作的能力,提高项目教学的吸引力,促使学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4.2 学习效果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采用“线上线下+PTiP”混合教学模式,以双一流战略为导向,以项目教学法为基调,采取P-T-iP 的形式开展线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依托资源库,利用微课、动画、交互课件等教学资源,结合PTiP 模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每个任务进行技能考核和结果对标分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操效率。如一个学生小组在设计艺术小镇的道路过程中,最开始只设计了步行道,后经过评价指导和再创作,最终方案补全了外部道路和内部道路,还创新出环道线路。

5 基于双一流战略的PTiP 混合教学模式的体会

在双一流战略的指导下,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采用PTiP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园林景观设计”相关项目课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制定了“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PTiP 混合教学模式,细化为“辅导-学习(课前)、指导-实践(P)、交流-讨论(T)、指导-创新实践(iP)、评价-拓展(课后)”五段式渐进学习,注重全过程考核。通过对该教学模式进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对提高应用型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在应用型课程中开展PTiP 混合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其自主探索能力,还能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以期为相关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提供启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