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民培训工作中学情分析的特点及内容

时间:2024-05-25

夏俊涛,曹正琼,胡 杏,宋小平,高 萍,龚红碧,陈 锋,李 健

(1.襄阳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北 襄阳 441021;2.襄阳市第三十六中学,湖北 襄阳 441021;3.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武汉 430070;4.谷城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湖北 谷城 441700)

开展学情分析是落实以“以学定教、据学施教”的基础工作。2022 年10 月,襄阳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就农民培训教师学情分析能力情况开展了电子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您认为培训需求调查内容()满足学情分析需要”问题的回答中,有61%的教师在“能、基本能、基本不能、不能”4 个选项中选择了“能”,这说明大多数农民培训教师对学情分析的内涵、价值及内容等基本问题认识尚不清晰。因此,有必要结合农民培训工作实际对学情分析的内容进行梳理。以最为普遍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为背景进行分析。

1 农民培训学情分析的特殊性

1.1 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是一个历久弥新、中西相通的课题,孔子的“因材施教”、培根的“尊重天性”等都蕴含着学情分析元素。中国教学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即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论向着学生“学”的理论脉络前进,不再是一种强调知识的传授——接受的教授学理论,而是成为教与学的理论,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学生被看作一种教学资源,学情分析被视为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1]、教师新的教学基本功[2]、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关键[3]。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学情分析的价值、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学情的内涵认知上尚无公认的、一致的界定,有概括性、列举式以及是否影响教学等不同角度的界定,造成了学情分析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上的模糊不清,影响研究的有效开展[4]。

从教学实践出发,学情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学习者情况和状态;学情分析是教师对影响有效教学的学习者情况和状态进行收集、评估并作用于教学的过程,目的是提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1.2 培训需求调查和学情分析的区别

培训需求调查不能替代学情分析的原因,一是主体不同,培训需求调查的主体是培训机构,学情分析的主体是教师。二是目的不同,培训需求调查是为机构决定培训班的专业、类型和层次等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学情分析是为教师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等教学工作提供依据。三是内容不同,培训需求调查获得的信息是教师开展学情分析的重要资源,但不充分。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等都可以产生教学资源,这些只能是由教师敏锐捕捉并利用;课程不同,任课教师所需要关注的学情也是不同的。培训机构要知晓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需求也不现实。

2 农民培训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农民培训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第九条明确规定,培育机构制定开班计划,包括课程、学时、形式、师资、教材、基地等内容,明确教学组织、学员管理、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要求。开班计划报所在地农业农村部门批准后公开发布,参训学员可自愿报名或通过基层遴选推荐。

农民培训的班级授课制有自己的特殊性,从班、课、时3 个基本面来看,农民培训班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一地一类组一班和一课一师讲一(半)天。一地一类组一班是指培训机构在培训需求调查和保障辖区内培训工作均衡推进的基础上,把某一区域、某一类别(产业、层次等)的若干数量的从业人员组建成班。它与其他教育培训追求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起点一致不同,是尽可能做到需求一致。一课一师讲一(半)天是指培训机构按照相应的培训规范设置培训课程,一门课程会聘请一名教师,课时一般一天或半天。它与其他教育培训按知识体系分章节依次与不同课程穿插进行课时的安排也不同[5]。这种基本特点导致农民培训教师与学员、机构、教材的关系与其他教育培训存在极大差异。

第一,教师和学员的关系。走教是农民培训教师教学行为特点,特别是现场教学,教师基本是直接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通常是“一次性”接触,缺乏深入沟通的路径和时间,线上教学要达成师生充分沟通的难度更高。

第二,教师和机构的关系。培训机构和绝大部分选聘教师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不是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难以建立。实践中,培训机构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承揽关系,一种只管结果不管过程的关系,而教学工作的结果又不像具体的标准化产品可以有若干量化指标,也难以采用考试合格率、优秀率、过线率等结果性指标。

第三,教师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印的教材很难适应一师一课讲一(半)天的教学安排,教师必须重构教学内容。问卷调查里有“您确定教什么时主要考虑的是()”的多项选择题,在“培训规范的要求、培训机构的要求、培训教材、学习者的情况与状态、自己的专长、自己的经验”这6个答案选项中,考虑“培训教材”因素的比例仅33%,远低于其他5 个因素的比例(57%~82%)。还有2 个调查数据可以进一步说明,一是农民培训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到30 岁的为0,30~39 岁的只有17.33%,40~49 岁的有29.33%,50 岁及以上的有53.33%,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民培训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农民培训教师的学历结构,大学专科的有30.67%,本科及以上有68%,说明绝大多数农民培训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被遴选成为农民培训教师的基本上都是在某一地域的某一专业上具有较高话语权的专家,客观上有能力组织教学内容,主观上有话语表达意愿。

在农民培训中较少出现以教材为中心问题,更多的是“我想(能)讲啥就讲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你(机构、学员)说讲啥就讲啥”也常常会演化为“我想(能)讲啥就讲啥”,农民培训教师在教什么,包括怎样教方面,自由度很高。高自由度并不意味着教学难度降低或教学效率下降,实则相反,要保障教学效果,农民培训教师必须自觉开展学情分析,承担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与学情相互匹配的责任。

3 农民培训学情分析的内容

开展学情分析,要因人因地因时因课而异,不追求统一的或固定的模式,但要规避窄化、泛化和假学情等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农民培训的教学实践,提出农民培训学情分析的4 个维度,共性学情、起点学情、结构学情和现场学情(图1),既求同存异,又动静结合。

图1 农民培训学情分析的内容框架

3.1 共性学情

《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对培育对象有明确界定,年满16 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返乡入乡创业创新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服务等人员。年满16 周岁人员和涉农人员这2 点就是共性学情,它要求教学工作既要符合成人学习规律也要符合农业的特性。

1)成人学习方面。与未成年人相比,他们更需要知道现在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将丰富的经验与所学的新东西相结合、学习的目的更具有功利性、更渴望参与并控制学习过程、喜欢自己决定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希望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学习方式更个性化、喜欢各种指导式教学方法、喜欢积极主动的学习体验、更希望对学习心得有反馈并与人交流等[6]。因此,在教学上就需要满足上述成年人偏好的自我导向型的学习,采取能更好激发学习者主动性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2)农业特性方面。农学结合及就近就地原则是最为典型的农民培训适应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等自然科学的农业特点的表现。经济学、社会学等意义上的农业特性都会影响到涉农人员的行为,包括学习行为。比如自然风险的不可预见、个体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叠加农民群体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导致农民的风险意识很强,所以讲身边人、说身边事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因此,教学内容或教学素材的选择就需要充分切入学习者的生产生活实际。

3.2 起点学情

培训指培养和训练,是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手段。所谓起点学情就是学习者的既有知识、技能和态度。起点学情不清楚,教学的基础就不稳固,教学设计很可能是空中楼阁,教学实施很可能是独角戏。起点学情主要包括以下4 点。

1)农事经验。农事经验是对农业特点产生深刻认识的最真实最重要的因素,农事经验的有无或多寡决定了学习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对待农业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即无知无畏、无知有畏、有知有畏。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对农业怀有无知无畏态度是那些曾被寄予很高希望的培训对象,比如返乡下乡的规模经营者,因为有知而过于有畏,裹足不前,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较,对前者需要从基础性的知识、技能出发开展教学设计,而对后者需要以补短强弱式或推动引领式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2)产业背景。同样是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课程,不同产业的学员培训需求有异,比如在乡村旅游业培训班上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农业的多功能上,在大田种植业培训班上的教学重点要放在规模化、绿色化等高质量发展上;在相同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学员需求有别,新茶区的茶产业培训班以标准化生产为主,老茶区的茶产业培训班需要以经营管理为重;在相同产业不同的地域,学员需求也不同,山区水稻规模化生产和平原水稻规模化生产不是一个级别,前者可能强调特色化,后者更强调集约化。分析产业背景,可以明晰教学重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素材。

3)经营状态。中国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快速且大量发生,农户分化越来越深入,经营规模、经营项目、经营模式等方面均不是匀质状态,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因类型化办班而进行标签化处理。即便专业一致,类型也一致,但经营状态迥异,对学习的需求不在一个平台上。

4)课程设置。课程表由培训机构拟定,但可以反映出重要的学情信息,如学员学习情况、整体的学习内容、已学内容、后续内容。农民培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高自由度,在教师间基本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课程表明确所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位置和意义,提示教师在课程内容上注意与之前课程和后续课程做好衔接呼应、避免重叠冲突。

3.3 结构学情

一个培训班一旦组建也就具备自己的风格,比如有的班外向,表现欲强;有的班沉稳,相对克制;有的班内敛,氛围沉闷。它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客观上要求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将这种因培训班组建,从个体形态到组织形态而产生的个性化特征的影响因素称之为结构学情。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员数量。正常情况下,一个班50 人左右,但100 人左右的情况也会出现。50 人班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在100 人的班上效果一般。

2)性别结构。在以打工经济为主的地域开展的、乡村旅游方向的、农村电子商务方向的、学员主要来自一个村的等情况下出现成年女性为主的培训班的概率非常高,成年女性在学习上具有情感化、情境化和喜欢搭伴的显著特点[7],这和成年男性的理性、慢热和独立的学习特点迥异。

3)年龄结构。年满16 岁以上的人员是一个笼统的界定,不同年龄段的人因为学习经验、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的不同,在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培训班学员年龄结构,形成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4)遴选范围。一个培训班的学员来自一个村的还是几个村的,来自一个乡镇的还是几个乡镇的,也是重要学情。遴选范围大的,学员同质性高,学员之间熟悉度低,教学内容易安排,但教学活动较难组织;遴选范围小的,学员同质性低,学员之间熟悉度高,教学内容较难安排,但教学活动易组织。

3.4 现场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实施并不是按照知识体系预先设计好的、线性的、按部就班的过程。所谓现场学情就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的与有效教学相关的学习者情况和状态。现场学情的内容可以分为2 个方面,一是言语信息,比如问答情况、讨论情况等;二是非言语信息,比如姿态、目光、活动表现等。通过对现场学情分析,可以掌握学员的即时学习状态、获取学习素材和学习反馈等。

1)学习状态。所谓学习状态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动机状态等的总和。注意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情绪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厌烦和焦虑等情绪。动机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水平,其影响因素包括兴趣、价值和目标等。

有教师提出,“想要知晓学员们的学习状态很简单,感受被学员目光聚焦的程度就知道了”。这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但确实是感同身受的,特别是教学经历丰富的教师经验。目光所向之外,身体姿态方面,以及进出课堂、浏览手机等非学习行为方面,都可以感知学习状态。关键点在于教师要培养具有学习状态感知的本能性意识,把它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不断地感知、分析、判断中,即时对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或保持的决断。

2)学习素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可宝贵的教学资源[8]。教师要在学员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中,也包括在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中,去发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笔者在一次课堂提问环节上问到:“你们中的大多数是都有在外务工经商的经历,干的都还不错。那么,你们为什么要回来做农业?”一个学员的回答是:“我之前做龙虾生意,生意还行,就是太累。有一天下雨,我在家躺着,想了一个问题——干啥事睡觉也能挣钱,结果我想明白了。养猪啊,我睡我的觉,猪长猪的肉。所以,我现在开始养猪”。听起来他的动机像是一个笑话,其实这是一个无比鲜活的讲述农业的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问题的案例,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这个学员的回答,很好地解释了农业劳动的特点问题。

3)学习反馈。对于农民培训教师,类似于作业、考试或问卷等客观教学评价活动难以有效开展,而学习效果如何是极为重要的学情,是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改进的重要依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课程教学结束前通过自由问答或课堂练习的方式进行,在回答学员们的问题、听取学员们的观点中进行教学评价。在一次自由问答环节,有学员提了意见:“老师,你讲的确实好,跟大学教授一样,可我只想知道一亩地咋多收50 元钱”。显然,授课内容没有满足这位学员的需求。客观上,政策讲师,较少涉及技术和市场问题;主观上,没有帮助学员把科技、政策和资本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厘清。为什么学政策、学理论,或为什么学这个政策、这个理论成为笔者之后教学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4 小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但绝不是教师单向表达的艺术,而是师生双向奔赴和沟通的艺术,开展学情分析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并不是所有的学员情况都需要了解,只有那些对教学会产生影响的学员情况才作为学情分析内容。特别是在农民培训中,即便是必要的学情也不一定能做到充分获取,发生学情评估结果与现实情况的偏离等问题,更需要教师对现场判断和调整,无论是在教学准备还是教学实施环节都要坚持弹性化原则。学情分析的一般规律要研究和遵循,但教师个性化的经验同样要得到尊重,经验是农民培训教师开展学情分析的宝贵资源,但是农民培训班“班班不同”才是最基本的经验,利用经验要求同与求异并行开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