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关基敏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
龙脷叶(Sauropus spatulifoliusBeille)是大戟科守宫木属植物,又名龙利叶、龙味叶、龙舌叶,人们常在夏秋两季采收并晒干该植物的叶片,用于治疗肺燥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1]。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2]记载,龙脷叶气微、微甘、味淡,归胃经和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和通便的功效。临床实践表明,三叶汤(人参叶、龙脷叶、枇杷叶)可缓解咳嗽、咽喉痒痛等肺燥症状[3]。然而,对于龙脷叶的相关研究报道不多,其多种作用功效的背后机理探究深度不够,因此,本研究综述了龙脷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开发提供帮助。
刘蓉等[4]对龙脷叶进行了显微镜鉴别研究,发现其叶片横切面上、下面表皮细胞各1 列,下表面细胞相对较小,下表面有气孔;栅栏组织排列整齐,含有较多草酸钙簇晶,而海绵组织则相对疏松;此外,龙脷叶主脉在上下表面均有明显突出,表皮细胞中含有2~3 列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则为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成行,呈放射状。韧皮部薄壁细胞内也常含草酸钙簇晶。丘琴等[5]对龙脷叶的茎进行了显微镜鉴别研究,发现龙脷叶的茎皮层宽,含有较多的淀粉粒,纤维束镶嵌在其中,含有较多草酸钙簇晶;韧皮部狭小且呈现不规则形状;木质部宽,射线明显;髓部大,含有较多淀粉粒。这些特征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鉴别龙脷叶,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未来可以通过对龙脷叶其他部位的显微结构观察,进一步丰富龙脷叶的鉴别研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在研究初期,姜建国等[6]使用化学鉴定方法对龙脷叶不同萃取部位和水提取液进行鉴别,结果表明,龙脷叶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糖、多糖及苷类,皂苷、鞣质、有机酸、生物碱、香豆素等化学成分。随着化学成分鉴定方法的不断成熟,秦威等[7]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对龙脷叶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鉴定,推测出12 个化学成分,为油酸酰胺、甜菜碱、胆碱、葫芦巴碱、杜鹃花酸、奎尼酸、对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阿魏酸、枸橼酸、尿苷和对羟基肉桂酸。丘琴等[8]则利用色谱法对龙脷叶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普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出5 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八烷醇、豆甾醇、β-谷甾醇醋酸酯、β-谷甾醇和Cyclohomonervilol。
龙脷叶作为一种岭南特色中药,常被用于治疗上呼吸感染、肺炎等症状[9]。随着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分析等方法的不断改进,研究人员对龙脷叶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谭建宁等[10]研究表明,龙脷叶中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如组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等,且总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能够提高机体对部分细菌的抵抗力。为了筛选出龙脷叶的抗菌活性部位,通过连续二倍梯度琼脂稀释法,黄燕等[11]探究了龙脷叶水提取物和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多种细菌的抑制效果,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龙脷叶水和50%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而50%乙醇提取物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此外,还确定了50%乙醇提取物分极性部位最低抑菌浓度。何显科等[12]通过使用二倍连续稀释法探索龙脷叶乙酸乙酯萃取液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龙脷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多种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再次证明龙脷叶具有抗菌活性成分。因此,龙脷叶具有多种游离氨基酸成分,且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有望成为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的潜在药物。
龙脷叶生长在中国广东、广西及福建,被广泛用于治疗咳嗽、上火等症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岭南采药录》和《常用中草药手册》中都有关于龙脷叶治疗痰火、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上呼吸道炎的记载。其中,《岭南采药录》[13]中提到可以用龙脷叶煮猪肉汤饮用,而《常用中草药手册》[14]中建议用10~20 g的龙脷叶煮水煎服。
研究表明,龙脷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很好的止咳抗炎的功效。汪小根等[15]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脷叶中的挥发油,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挥发油中的16 种成分。根据文献报道,挥发油中的金合欢基丙酮具有平喘止咳的药理作用,对于肺炎和扁桃体炎有治疗效果[16]。何鹏等[17]通过测定龙脷叶,发现其中一种有效成分叫作山柰酚-3-O-龙胆二糖苷,具有抗炎和止咳等功效。庾丽峰等[18]研究发现,龙脷叶乙酸乙酯部位中的原儿茶酸和咖啡酸具有治疗咳嗽和抗炎的作用。何显科等[19]通过提取龙脷叶中的总黄酮来探索其止咳抗炎的功效,试验结果显示,龙脷叶总黄酮可以明显减轻由卵蛋白诱导的哮喘大鼠的症状,并减少哮喘大鼠肺内炎性细胞浸润和调控大鼠氧化应激反应,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 信号通路的激活。
在龙脷叶治疗止咳抗炎功效机理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有对龙脷叶特定的萃取部位验证其止咳抗炎的功效,并针对所研究的萃取部位进行功能机理研究。丁聪等[20]通过对小鼠使用氨水引咳法来测试高、中、低剂量龙脷叶水提取的止咳效果,发现3 个剂量均能增强小鼠喉管酚红的分泌量,具有很好的止咳效果。另外,陈素雯等[21]采用注射卵清白蛋白与氢氧化铝致敏,通过后雾化吸入卵清白蛋白来激发复制大鼠哮喘模型,并给模型组大鼠灌服龙脷叶水提取物和其他药物,观察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ELISA)检测血清中IL-5、TXB2和6-Keto-PGF1α 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灌服龙脷叶水提取物的大鼠炎性细胞明显减少,炎性病理明显减轻,血清指标发生改变,推测龙脷叶水提取物是通过降低炎性细胞浓度水平从而减轻炎性病理改变,恢复大鼠的肺功能。黄桂琼等[22]使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和检测小鼠喉管酚红的分泌量来验证龙脷叶乙醇提取物的部位作用功效,发现龙脷叶乙醇提取物也能增加酚红分泌量,延长咳嗽潜伏时期,减少咳嗽次数。在止咳抗炎机理探索上,使用了LPS 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通过ELISA 法检测肺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 和IL-1β 的表达,发现龙脷叶乙醇提取液能够显著降低这两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
在对龙脷叶进行不同萃取部位抗炎和止咳的测试中,研究者选取具有显著效果的部位进行其机理的探索。丘琴等[23]采用氨水和辣椒素引咳小鼠,分别使用龙脷叶不同萃取部位进行止咳测试,得到龙脷叶75%乙醇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对小鼠具有止咳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龙脷叶止咳的机理,使用纳洛酮和格列本脲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龙脷叶醋酸乙酯部位提取物的止咳作用,揭示了该部位的止咳作用与呼吸中枢系统中阿片受体和KATP 通道有关。此外,丘琴等[24]也对龙脷叶抗炎活性部位以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通过采用小鼠棉球肉芽肿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小鼠模型和ELISA 双抗夹心法,测定龙脷叶活性部位提取物对急性胸膜炎大鼠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NO、致炎介质PGE2、丙二醇、MDA 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龙脷叶的抗炎活性部位为正丁醇、乙酸乙酯、95%乙醇部位,龙脷叶正丁醇和95%乙醇部位提取物抗炎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PGE2、NO、TNF-α 的生成,而龙脷叶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主要与抑制PGE2 和TNF-α 的生成有关。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对龙脷叶的临床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临床研究中,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是变态反应性疾病[25],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是常见的疾病。在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轻度黏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细胞等病理变化,这一过程存在由lgE 介导的I 型变态反应[26]。林慧等[27]的研究通过使用大鼠被动过敏模型和致敏豚鼠引喘法,研究了龙脷叶抗过敏的作用。研究发现,龙脷叶水煎提取液可以抑制大鼠由卵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和豚鼠支气管的痉挛,这表明龙脷叶高剂量的水煎提取液能通过抑制Ⅰ型变态反应来抑制释放过敏性介质,从而实现抗过敏作用。
研究表明,氧化损伤与现在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多余自由基的产生是氧化损伤的诱导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机体能够平衡自由基的产生并清除,但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和理化损伤时,体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由氧化损伤引起的相关疾病以及衰老[28]。陆秋娜等[29]考察了龙脷叶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和还原三价铁的能力,证明了龙脷叶提取物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此外,张素斌等[30]研究了龙脷叶中多酚的抗氧化性能,发现龙脷叶多酚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均要强于抗坏血酸,这些研究都表明龙脷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龙脷叶具有抗炎作用,同时也具有镇痛作用。甄汉深等[31]的研究评价了龙脷叶水提取液的镇痛作用效果,采用了扭体法和热板法。研究结果表示,龙脷叶水提取液能够显著减少小鼠发生扭体反应的次数,对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外周镇痛作用,但该水提取液不能延长小鼠热痛反应的潜伏时间或提高小鼠的痛阀。
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关注龙脷叶的抗炎、抗菌、镇痛等药用功效,而关于其抗肿瘤作用缺乏研究[32]。李童等[33]通过对晾干的龙脷叶进行回流提取,获得混悬液,再使用正丁醇、石油醚、乙酸乙酯3种溶剂进行萃取,得到对应的萃取物和水溶剂萃取液。使用上述制得的4 种萃取物培养SGC-7901、BEL-7404 和MCF-7 3 种癌细胞,并使用CCK8 法检测细胞活力大小。结果显示,龙脷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石油醚萃取部位对3 种癌细胞都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效果,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抗肿瘤活性大于石油醚萃取部位,抑制效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然而,龙脷叶抗肿瘤作用的机理和有效成分尚需进一步探索。
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发区,通常采用HBsAg、HBsAb、HBeAg 等指标进行乙型肝炎的诊断,其中,HBeAg 通常被视为反映病毒复制活跃性和传染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血清中检测到HBeAg,表明病毒在肝脏器官内大量复制和繁殖,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34]。徐燕萍等[35]使用ELISA 技术对250 种中草药水提取物进行抗HBeAg 试验,并综合评价其药效指数。设定5种剂量(0.3、0.6、1.2、2.5、5.0 mg/100 μL)、3 种接触时间(立刻、1 h 和2 h)和2 种浓度(10.92、14.26 P/N 比值)的10 项P/N 比值的均数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脷叶水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HBeAg 的作用。
中药的质量分析可以采用指纹图谱技术进行研究。索彩仙等[36]以Agilent SBC18 柱(150 mm×2.1 mm,1.8 μm)为色谱柱,把甲醇(A)-0.4% 磷酸(B)作为流动相,控制液体流速在0.3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为349 nm,并使用SPSS 软件对16 批龙脷叶药材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指纹图谱有8 个共有峰,其中峰8 确定为山柰酚-3-O-龙胆二糖苷色谱峰,该物质为龙脷叶止咳抗炎的主要有效成分。黄红泓等[37]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0 批不同产地的龙脷叶使用Phenomenex(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分析,把乙腈-0.1%冰醋酸作为液体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5 nm,保持柱温为30 ℃,流速为1 mL/min,结果表明,有8 个共有指纹峰,其中峰2 确定为山柰酚色谱峰。然而,以上方法仍未能对各共有峰中的成分进行确定,各色谱峰中的峰谱与龙脷叶中的成分未能精确对应。李兵等[38]使用HPLC 法进行龙脷叶质量控制研究,色谱柱为Phenomenex ODS Hypersil C18,流动相为乙腈-0.1% 磷酸(13∶87),检测波长为323 nm。结果表明,龙脷叶中的咖啡酸在0.024~0.600 mg/mL 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该方法简单、精确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为龙脷叶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家对中药行业进行了大力扶持,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中,更加注重中医药振兴发展工作。作为中国传统中药,龙脷叶在古典书籍和现代研究中都被证明具有止咳抗炎、抗菌、抗癌等重要功效,现代科学药理学家的分析也同样证实了其含有相关的有效成分。然而,对于龙脷叶功效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匮乏,需要研究者更加深入研究和确定其发挥功效的有效成分。此外,对龙脷叶的栽培和扩繁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对进一步开发龙脷叶有重要影响。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加强对龙脷叶的深入研究,发掘其更多的药用价值,同时加强对其栽培和扩繁利用的研究,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