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河北省曲阳县南留营中学 张月莲
我们知道,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变浑浊。那么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又会有什么现象呢?结果是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属于碱,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可知,它能与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上述反应的发生:1.反应物减少;2.有新物质生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实验改进。
(一)原实验方案。
实验原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气体减少,导致容器内压强变小,通过观察注射器活塞的移动来判断该反应是否发生。因为二氧化碳既能溶于水,又能和水发生反应,所以要排除水的干扰,需要做对比实验。
实验仪器和药品:锥形瓶、玻璃导管、乳胶管、单孔橡胶塞、注射器(20 mL)2 支、镊子、烧杯、量筒、玻璃棒、药匙、大理石、稀盐酸、氢氧化钠固体、水。
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用手握住锥形瓶,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将注射器的针头插入橡胶塞,然后把注射器的活塞拉至5 mL 处,若活塞基本恢复原位,说明注射器的气密性良好。
2.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连接装置,将乳胶管与90 度玻璃弯管连接。用镊子夹取几块大理石放入锥形瓶中,然后倒入适量稀盐酸,盐酸没过大理石,锥形瓶口塞上带导管的橡胶塞,将导管口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3.收集二氧化碳:将玻璃弯管取下,再将乳胶管和去掉针头的注射器连接。由于注射器的活塞和器壁之间有摩擦,收集气体时不能使活塞产生移动,所以在收集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应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使其尽量与产生气体的速率保持一致,直到拉至15 mL 刻度处(如图1)。
图1
4.氢氧化钠溶液配制:在烧杯中加入100 mL 的水,然后逐渐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边加边搅拌,直至其不能继续溶解。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待其冷却至室温后才能使用。
5.用量筒量取5 mL 水和5 mL 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2 个小烧杯中,用收集了二氧化碳的2 支注射器分别从烧杯中吸取5 mL 水和5 mL 氢氧化钠溶液(在对应的注射器上贴上A、B),振荡,观察现象(如图2)。
图2
实验现象:A 注射器的活塞无明显移动,B 注射器的活塞前进至9 mL 刻度处。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二氧化碳既能溶于水,又能和水发生反应,这一性质在这个实验中没有体现出来,可能是因为气体不纯,也可能是因为反应物的量太少或产生的压强差太小。
(二)实验方案改进。
改进思路: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需要选用质地较软、体积较大的容器,瓶口要大一些,收集较纯净的二氧化碳;需要增加反应物的量或反应物的浓度。
实验装置的改进:用质地较软的100 mL塑料瓶代替注射器,瓶口配上橡胶塞。
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用镊子夹几块大理石放入锥形瓶中,然后倒入适量稀盐酸;锥形瓶口塞上带导管的橡胶塞;将玻璃导管伸入塑料瓶的底部,便于排出空气,收集纯净的二氧化碳。
3.检验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塑料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收集满了。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因为两瓶气体都是无色的,所以分别在塑料瓶上贴上A、B(如图3)。
4.分别向A、B 塑料瓶中加入35 mL 水和35 mL 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塞紧橡胶塞,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B 塑料瓶比A 塑料瓶变得更瘪(如图4)。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图3
图4
实验原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于水后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故实验没有明显现象。根据学过的知识,选能和碳酸钠发生反应的物质,使其生成气体或沉淀,从而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仪器和药品:试管、试管架、稀盐酸、B 塑料瓶中的液体。
实验步骤:向试管中倾倒少量B 塑料瓶中的液体,然后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继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实验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会生成碳酸,但在上面的实验中,碳酸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做对比实验。
实验反思: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我们要想办法去验证反应的发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逐步改进,才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