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肉牛品种改良效果分析

时间:2024-05-25

苏政 黄嵘峥 高攀 刘鹏 和海秀

摘要:为评价塔额垦区黑安格斯牛对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体尺、体重方面的品种改良效果,试验筛选体况健康、品种特征明显的相应品种公牛、母牛,分别进行初生、6月龄、12月龄与24月龄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的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安哈F1较哈萨克牛的体尺、体重改良效果明显,差异显著(P<0.05),安褐F1与新疆褐牛在不同月龄阶段均有个别不同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安哈F1的体尺、体重指标改良增幅优于安褐F1,安褐F1体尺、体重水平优于哈萨克牛。

关键词:新疆褐牛;哈萨克牛;安格斯牛;体尺;体重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20)06-0016-02

2016年通过科技项目以黑安格斯牛冻精改良当地黄牛品种,加快黑安格斯牛品种在当地的繁育进程,以提高肉牛养殖业经济效益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杂交牛表现出了肉质好、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口性好、产肉性能高、难产率低的特点,较好地融入了当地的传统饲养管理方式与自然生态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黑安格斯牛冻精,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进口胚胎牛;杂交母本,第九师塔尔巴哈台山周边团场养殖合作社的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

1.2  试验设计

利用黑安格斯牛冻精对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进行冷配的为试验组,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自繁组为对照组,记录生产性能时登记初生、6月龄、12月龄、24月龄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等数据。

1.3  人工授精方式

定期抽检冻精,需符合GB 4143-2008标准,活力不得低于35%,利用恒温干式解冻杯或电加热水浴杯以37~38 ℃ 解冻17~20 s后取出擦干装枪,当牛正常发情时以直肠把握输精的方式人工授精,做好配种登记。

1.4  饲养管理

肉牛養殖以半牧半舍饲的方式展开,5—10月在山上放牧,放牧期间在围栏食槽内补足粗盐、舔砖等,自由采食。11月至次年4月在合作社圈舍内舍饲,饲料配方为玉米60%、豆粕13%、麸皮8%、精料补充料5%、微量元素2%、青贮12%。

1.5  体尺测定

记录冷配日期、试验牛群出生日期与体尺测量数据,利用移动式地磅、测杖、皮尺测量初生、6月龄、12月龄、24月龄时的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等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生公牛体尺、体重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除管围外,初生安哈F1杂交公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高于哈萨克公牛,说明杂交后的安哈F1代初生牛的体尺、体重指标优于哈萨克牛;初生安褐F1杂交公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较初生的新疆褐牛公牛无显著差异性(P>0.05),管围显著低于新疆褐公牛。

2.2  6月龄母牛体尺、体重情况比较

由表2可知,6月龄安哈F1杂交母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相较哈萨克牛都有显著提升,各项指标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说明安哈F1代优于哈萨克牛,低于新疆褐牛与安褐F1代;6月龄的安褐F1杂交母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较新疆褐牛母牛数值均有增长,且在体尺、体重指标上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生产性能优于其他3个品种。

2.3  12月龄公牛体尺、体重情况比较

由表3可知,12月龄安哈F1杂交公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均高于哈萨克公牛,且各项指标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说明杂交后的安哈F1代12月龄公牛的体尺、体重指标优于哈萨克牛,低于新疆褐牛与安褐F1代杂交牛;12月龄的安褐F1杂交公牛除体高外,在体尺、体重等指标上与其他品种公牛差异显著(P<0.05),生产性能优于其他3个品种。

2.4  24月龄母牛体尺、体重情况比较

由表4可知,安哈F1 24月龄母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较哈萨克牛均有显著提升,表明安哈F1在体尺、体重指标上优于哈萨克牛,弱于新疆褐牛与安褐F1;安褐F1 24月龄母牛体高、胸围、体重较新疆褐牛差异显著(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其生产性能与新疆褐牛相当,但优于哈萨克牛和安哈F1。

3  结论

不同品种在同一畜牧生产条件下体尺、体重指标差异表明同一饲养环境条件下肉牛养殖投入产出比[1]。从哈萨克牛、安哈F1、新疆褐牛、安褐F1初生、6月龄、12月龄、24月龄的体尺、体重增长情况分析发现,杂种优势明显,安哈F1的增长程度最大,均为正增长,生产性能接近于新疆褐牛,改良效果明显,与托肯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安褐F1较新疆褐牛略有增长,初生公牛的体斜长、管围低于新疆褐牛,对体尺、体重的改良效果与李娜等[3]研究结果一致,但24月龄母牛各项指标最高。

参考文献:

[1] 闫向民,谢鹏贵,李  娜,等.新疆伊犁地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群体改良效果评价分析[J].草食家畜,2019(6):16-21.

[2] 托  肯,古丽加汗.新疆褐牛改良哈萨克牛效果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2010,30(5):28-30.

[3] 李  娜,崔繁荣,闫向民,等.新疆褐牛导入安格斯基因后生产性能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8,44(5):21-23,28.

收稿日期:2019-03-10

基金项目:兵团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2016AC022);第九师科技专项

作者简介:苏  政(1993-),男,陕西榆林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肉牛生产及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