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爱伦·坡的暗黑之梦

时间:2024-04-24

卡生

“我曾经有过一个梦,在梦中我看见了一艘船在海上,在午夜,在一场雨雪交加的风暴中……它现在船帆撕裂,桅杆折断,不受控制地在凶猛的巨浪中颠簸着。甲板上是一个纤细、模糊、美丽的身影,一个朦胧的男人,显然他在享受着这所有的恐惧、昏暗和动乱,他同时是这一切的核心和牺牲者。这可怕的梦中人可能就代表着爱伦·坡——他的精神、他的命运、他的诗歌和他的故事,其本身就是可怕的梦……”惠特曼写道。

电影《乌鸦》剧照

弗洛伊德在1923年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精神分析概念:本我、自我以及超我。其含义是在解释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本我代表了完全潜意识的欲望;自我是有意识对现实世界的处理;超我是良知以及内在的道德审判。有意思的是,爱伦·坡早于弗洛伊德80年,就已经用小说的形式,几近完美地展示出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理论——欲望与死亡、现实与梦境、恶意与忏悔。我大胆推测,弗洛伊德是不是曾经将爱伦·坡的60多个短篇小说当作精神分析案例做过阅读?

如果我们用弗洛伊德理论重读爱伦·坡经典的作品《黑猫》,将知道为什么爱伦·坡的小说就是一部完整的精神病案例。

来回顾一下《黑猫》的故事。“我”是一个从小就以性情温顺并富于爱心而闻名的人,喜欢动物,与一名性格秉性相仿的女人早早结了婚,并且养了一只温顺黏人的黑猫,对了,那只猫叫“普鲁托”(古罗马的冥王之意)。由于酗酒成癖,“我”开始变得喜怒无常,喜欢对妻子拳打脚踢,唯独对那只黑猫,保有克制。终于,病情日益严重,“杜松子酒滋养最残忍的恶意渗透了我躯体的每一丝纤维”。“我”用小刀剜掉了黑猫的一只眼睛。“我的灵魂依然无动于衷,纵酒狂欢,淹没了我所为的记忆。”

爱伦·坡

眼见一只曾经如此热爱自己的黑猫渐渐远离,“我”并没有忘记给自己进行心理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反常是人类心灵原始冲动的一种,是决定人之性格的原始官能或情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被反常所毁灭,并吊死了那只黑猫。当天晚上一场奇怪的大火发生,之后在坍塌了一半的墙壁上竟然出现一只被吊死的猫的浮雕。“我”在之后的日子里进入到类似悔恨和自責中。

之后“我”在一次大醉中恍惚在街头见到一只非常像普鲁托的猫,唯一的区别是脖子上有一道白毛,这只猫一路尾随“我”回了家,第二天早晨“我”却发现这只猫的一只眼睛被剜掉了,“我”从厌恶、惧怕,直到被恐惧折磨出了幻觉,猫脖子上的白毛越发清晰呈现出吊绳的轮廓。最终“我”筹划了一场谋杀,狂怒中却错杀了妻子,随后“我”开始冷静地思考如何处理妻子的尸体,“剁成碎块烧掉,或者在地窖里挖一个坟墓,再或者将其包装成货物搬出房子”,最终“我”挑选了像中世纪的僧侣一样的方式,将受害者砌进墙壁。当第四天警察上门时,墙壁里发出了长长的、持续不断的尖叫声,警察立马动手拆开了墙壁,墙壁后头站立着的是妻子腐烂的尸体,头上正坐着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黑猫。

在回顾这个故事,或是这场谋杀的细节时,总让人不寒而栗。爱伦·坡抓住了人身上每一个弱点,将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演绎得入木三分,不,应该说,爱伦·坡写出一个精神病患者几乎所有的复杂的内心。血淋淋对人性的解剖才是这部小说里最让人恐惧的部分。

把爱伦·坡分成三个“我”:“本我”的内心里,黑猫象征的是一个爱伦·坡深爱的女性,他在文章最开始这样描述这只猫,“它模样可爱,绝顶聪明,并与我如影随形”,他甚至讲述起一个古老的传说,黑猫是女巫的化身,在他早期喜怒无常时,依旧保持对这只猫的克制,而在他对猫施以暴行之后,他产生了又怕又悔、朦胧而暧昧的感觉。这正是弗洛伊德在他后期死亡理论里所提到的本能:“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爱的本能(或为性本能),二是死亡的本能,前者是建设性的,后者是破坏性的。两种本能虽然作用相反,但却同时并存,此涨则彼消,此消则彼涨。”这样说来,爱伦·坡对这只猫(某个女性)充满了深切的爱,同时也充满了强烈的对死亡诗意的控制欲。

舞台剧 《爱伦·坡》剧照

“自我”的爱伦·坡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根据弗洛伊德临床试验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人的精神世界有三种对立面统治:自我—外部世界,享乐—痛苦,积极—消极。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友好关系破裂时,就会产生一种由爱到恨的转变。虽然小说里花了巨大的篇幅在描述“我”与黑猫之间的情感变化和虐杀,但实际上,爱伦·坡在描述的是“我”与妻子之间的关系,文章最后虽然是因为妻子要救下黑猫,“我”误杀了她,但从冷静地思考如何处理尸体这个部分就能知道,也许一开始“我”想杀死的就是妻子,第一次杀死黑猫是内心里对妻子的一次杀戮,而第二次便是对第一次“杀”的真实演绎。

“超我”的爱伦·坡,那个天性善良有悔恨之心的“我”是用什么方式达成的呢?结局,那个被封存起来的妻子和黑猫的尸体,无缘由发出的尖叫,让人们最终发现了主人公的罪行,从这点上来说,爱伦·坡的内心里是相信“罪与罚”的, 如同他小说最早所写,“我心肠之软甚至是那么的惹人瞩目,以至于使我成了伙伴的笑柄”。这场来自黑猫的复仇,是对主人公最终灵魂的救赎。也就是说,这是爱伦·坡如此痴迷于“死亡主题”的原因。因为只有死亡,才能获得如此终极的谅解。

所有小说的文本,最终对应的都是作家本人的经历。我不禁对作家爱伦·坡的生平感兴趣,是什么导致了他对死亡诗意的迷恋?又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复杂多变,写下这样的话:“我们肯定是命中注定在这无始无终的边缘上飘荡,而不会一头扎进那永恒的深渊?”

爱伦·坡在两岁时失去了父亲,不久后母亲也因肺结核亡故。年轻貌美的母亲的死亡给他的一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有学者认为,爱伦·坡因此内心里有强烈的恋母情结,母亲的形象也成为他作品里女性的原型:乌黑的头发、白皙的皮肤、明眸慧眼……现实生活中,爱伦·坡偏爱年纪大的女性,曾经在青少年时期爱上过自己母亲的朋友。在成年之后,他深爱的妻子弗吉尼亚因肺结核去世,成为压倒他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生的最后两年爱伦·坡陷入酗酒和精神错乱之中,最终因为酒后脑溢血死在车站。所以,在他一生之中,成年女性的爱成为这个可怜男孩需要紧紧抓住的稻草。但也是因为多次失去重要的女性,让他产生了对女性的恨意。相比影响后世的其他短篇小说,例如《莫格街凶杀案》(被公认为最早的密室杀人侦探小说),他有一篇描述深爱女子死亡与重生的小说,名叫《丽姬娅》,并没有特殊之处,但却是爱伦·坡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因为这是他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无法解决的谜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