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赵青松
摘要:针对中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招生人数下滑与畜牧生产企业用人紧缺这一对矛盾,通过问卷、走访和座谈对66家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技术场长、人力资源经理及历届毕业生等展开调查,内容涉及本专业的用人现状及未来五年的需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岗位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结果表明,本专业的人才数量需求缺口很大,面临着“招生冷、就业热”的不利局面;质量需求上存在职业素养弱、专业基础弱、专业口径窄等问题,并以此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畜牧兽医;人才需求;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3-0011-03
湖北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是全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第一产业中畜牧业GDP占三分之一。《湖北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出,全省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的发展理念,建立起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战略发展目标就是到“十三五”末,全省猪、禽出栏(笼)量分别达到4 500万头、6亿只,肉牛、肉羊出栏量分别达到180万头、800万只以上;畜牧业产值年增长7%以上,总产值达到2 18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实现湖北省畜牧业“十三五”的战略发展目标,其关键还是在人,而且是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设备、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但湖北省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是:开办学校少,招生人数少,专业人才的离职率高,企业和行业“人才短缺、青黄不接”。为此,由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全省其他8所中、高职学校,对全省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专业开办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以期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湖北省畜牧兽医专业的办学质量,解决好本专业人才紧缺问题,为湖北省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和专题座谈等形式,调查企事业单位达66家。涉及对象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技术场长、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及历届毕业生等,共收回问卷25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06份。
1.1 问卷调查
采取电子或纸质调查问卷随机进行。调查设计了6种问卷,分别是《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调查问卷》、《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调查问卷》、《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统计,了解企事业单位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用人现状及未来五年的需求。需求包含人才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其中质量需求是指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了解企事业单位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能力评价、岗位需求、院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
1.2 走访调查
各院校安排专业教师走访调查各地(市、州)畜牧局、各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等行政事业单位,了解湖北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规划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用人现状及未来五年的用人需求。
1.3 专题座谈
分三种类别的座谈:一是与大中型养殖企业的负责人、技术场长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座谈;二是与地区或乡镇畜牧兽医主管单位的领导和人事部门员工座谈,以期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岗位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三是与企业或单位的毕业生代表座谈,了解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需求,了解往届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的满足度及教学评价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现状
至“十二五”末,湖北省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质增效转方式、安全防控可持续为主线,畜牧业各项生产指标稳步提升,畜牧业产能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全省猪、禽出栏(笼)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分别达到4 475.11万头、51 635.8万只,较2010年分别增长16.92%、10.65%。至2015年,全省生猪出栏居全国第5位,生猪调出大县数量达44个,数量与补贴金额均居全国第3位;禽蛋产量居全国第7位;禽蛋出口连续8年全国第一。
湖北省畜牧业在强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上一些问題,主要表现在:畜禽养殖污染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不够、畜产品加工业能力不足、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依然薄弱、养殖场智能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这些问题均突显了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潜力非常旺盛[1]。
2.2 湖北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分析
2.2.1 未来5年行政事业单位用人的数量需求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完成了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建立了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支撑体系,推行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建立了近3万人的防疫、检疫和监管队伍。这批队伍主要来自各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按人员正常更替比5%计算,全省每年需要1 500名新入职的基层防疫、检疫和监督员,这一数值远远超过全省现有中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年招生人数。
2.2.2 未来5年畜牧生产企业的用人需求预测 通过全面调查宜昌市现有的用人主体,含规模化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和肉类加工企业,共计15家,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宜昌市畜牧生产企业的年均用人需求为287人,而培养人数仅为102人,缺口明显。近年来,其所辖县(市)公开招考动物卫生监督员时因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太少,不得不降低报名条件来满足招考人数的要求。
2.2.3 畜牧兽医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 调查发现,企业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企业需求标准的比例不高,而且专业水平、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对企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明显的阻碍作用。从表2可以看出,本专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其学历构成明显偏低。无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保障。
2.2.4 畜牧兽医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 分析统计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意在了解人才的潜在需求。选择千人以上的畜牧生产企业5家,选择县、乡镇畜牧兽医主管单位或服务中心19个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本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老中青搭配不合理的现象。而畜牧兽医主管单位或服务中心因政策原因多年未新增技术人员,已严重“青黄不接”。
2.2.5 近5年全省畜牧兽医专业招生人数统计 全省目前开设畜牧兽医专业的中、高职学校仅有9所,近5年9所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年均招生总数只有800人左右,而2014年更是下滑到681人,这一数值严重低于调查中的用人需求,与近几年形成的“招生冷、就业热”的局面完全吻合。
2.3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质量的需求分析
2.3.1 毕业生就业状况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总体情况较好(表4),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的91.2%(2015年度第三方评价结果,麦克斯公司提供),薪资待遇相较于其他专业处于较高水平,就业满意度好。
本专业毕业生的离职率达56%,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的45%。原因可能是本专业的人才缺口大,毕业生容易找到工作;也可能是毕业生自身定位与养殖企业要求有偏差,存在期望值过高的问题。
表5统计了2015年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非常明显的是本专业毕业生近80%留在了省内和地方,即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本专业的开设应该为地方政府所重视,并作为重点专业来建设。
2.3.2 畜牧兽医专业就业岗位与类型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饲养管理、兽医服务,营销服务、动物繁殖、宠物及特种动物服务等,就业对口率达到98%,第三方评价的对口率为74%,均明显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的62%。
毕业生的就业类型日趋多元化,经济效益好、薪资福利高、个人成长空间大的企业成为毕业生的首选,而企业性质不再是关键因素(表6)。
2.3.3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需求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职业能力重要性排序居前三的是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而专业专项技能排序靠后,这说明职业素养与意识在人才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应予以重视和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可以安排在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训或“厂中校”训练来完成和强化,以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职业知识重要性排序居前三的是兽医诊疗技术、动物病理和动物繁殖技术,说明毕业生对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职业迁移的专业基础知识非常看重。学校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夯实专业基础课程。
3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对策
3.1 加强本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扩展生源渠道,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湖北省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按正常更替比例,每年约需5 000人,而全省中高职院校的每年招生数还不足1 000人,且有下滑趋势。近5年各职业院校毕业生招聘接连上演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人才供需比例最高达到1∶6。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工作性质艰苦,行业比较效益低,从业意愿不强,以致专业招生不旺[2]。加强中高职衔接和贯通,则可有效拓展教育资源,中高职在招生上可以相互借力,借以吸引更多学生报考,从而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發展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3.2 改革课程设置,强化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的岗位能力已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如基层兽医和饲养员。现代企业所需的人才是“有文化、懂技术、会设备、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如将《动物普通病》、《动物传染病》、《动物寄生虫》、《猪生产》、《禽类生产》及《牛生产》等6门课程整合为《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学科教育,其学科气息浓重,经多次改革,但都不够彻底[3]。虽如此,职教课程建设与改革之路却从未停步,从“学科论”倾向到“就业导向的能力系统化课程”,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再到“以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开发”,每一步都在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永远在路上。
3.3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量体系,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量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量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还兼顾学生的学习历程、生活世界和社会行为[3]。即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岗位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重点。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期间,则以企业岗位要求、企业文化、职业资格要求为评价依据,实现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立体评价学生各个阶段、不同场所的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表现。
3.4 多途径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引入能工巧匠增加“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坚持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满足“教学做合一”或“理实一体”的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学交替,校企融合”。但现实太残酷,大多数教师是理论丰富而技能薄弱。为此,必须要求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和锻炼,并加强过程考核。另外,通过校企互兼互聘可以从企业引进必要的能工巧匠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5 全方位开展校企深度融合
应全方位开展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亮点,必须坚定不移地往前走,而且走好每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首先要把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最终实现专业建设“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4]。加强与企业合作,其次是要力邀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让他们在人才培养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等方面多提建设性意见。加强与企业合作,再次是要与企业一道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以便高质量地完成综合项目实训或顶岗实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加强与企业合作,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浅层次的需求合作既不稳定,又很松散,育人和用人仍存在脱节现象。而企业定制、企业大师工作室、股份制运作的“校中厂”以及“厂中校”等模式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更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淑芳.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畜牧兽医,2016(7):52.
[2] 姜文联,方心灵,黄爱芳.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5):234-235.
[3] 王晓典.成果导向高职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王明海.成果导向高职课程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