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诊断与防制措施

时间:2024-05-25

林晓萍 王生华

摘要:介绍了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关键词:鸭疫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诊断技术;防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30-02

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接触感染性疾病,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过程,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由于该病的传播和蔓延快,常给养鸭场和养鸭专业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的方法是早期诊断、及时防制,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是防制该病的关键。

1 病原学

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运动、无芽胞。菌体宽0.3~0.5 μm,长1.0~2.5 μm。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没有观察到运动[1]。在丰富蛋白胨、蛋白胨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上36 ℃微氧环境中培养2 d可见光滑的、无色素的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7 ℃,多数细菌可在45 ℃生长,而在4 ℃不生长[2]。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2~7周龄的雏鸭,以2~3周龄雏鸭最为严重。5周龄以下的雏鸭常在出现症状后1~2 d死亡,较大的鸭子可存活较长时间。种鸭也可感染、带菌及排菌[1]。

2.2 传播途径

该病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等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特别是脚部皮肤)等途径传播[3]。

2.3 流行特点

该病在潮湿多雨、寒冷季节多发,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炎热季节多发。应激条件是一个诱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差异较大,为5%~80%和5%~75%,在卫生条件好、饲养管理较好的鸭场,该病多呈散发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不超过5%[1,3]。

3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两肢瘫软,共济失调,鼻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拉淡绿色稀粪,濒死时出现神经症状,最后全身痉挛而死[1]。慢性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头、颈歪斜,生长受阻。

该病常以病程短促的急性型为主。有的病鸭两脚发生瘫痪,不能行走。一般于发病后1~3 d死亡。病程稍长者可见局部关节肿胀,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也有患鸭掌部肿如核桃大,切开见有脓性和干酪样坏死[1]。幼鸭呈现多发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跗、腕以及肩关节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脚麻痹,起立和行动困难。患鸭食欲和体温正常,瘦弱,发育迟缓,精神倦怠,眼和鼻有分泌物,有轻度咳嗽和打喷嚏,下痢,部分病鸭出现共济失调。

4 病理变化

病理剖检最明显的变化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肝脾肿大等。急性病例可见严重的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表面覆盖纤维性渗出物,慢性病例表现为心包增厚、混浊,与纤维性渗出物粘连在一起;肝脏肿大,有肝周炎、肝坏死;气囊混浊、增厚;有些病例可见脑部充血、脑膜炎等;少数日龄较大的鸭见有输卵管发炎、膨大,内有干酪样物质[1]。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因鸭大肠杆菌病也常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和气囊炎,因此,在临床诊断上需与大肠杆菌病相区别。一般鸭大肠杆菌病潜伏期比该病短,多突然发病,迅速死亡,剖检时腹腔常有特殊臭味,有明显的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腹腔纤维素性渗出物为乳白色、湿润、呈凝乳状,肝脏肿大,有时呈铜绿色。而鸭疫巴氏杆菌病剖检时,腹腔一般无特殊腥臭味,其纤维素性渗出物常较薄而透明,较干燥,肝脏肿大,多呈土黄色或棕红色[4]。鸭疫巴氏菌病还易并发或继发于雏番鸭“三周病”或雏鸭病毒性肝炎。若要进一步确诊,需做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5.2 血清学技术

5.2.1 荧光抗体法 谢永平等[2]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急性病例,涂片标本上可见黑暗的背景有带绿色荧光的菌体,本法特异性强,快速而简便,效果良好。李家奎[4]等用从肝、脑分离的细菌及组织涂片抗体染色证明,肝脏检出菌数多,并认为死亡小鸭的病程与细菌抗原的定位和菌体数量的多少有关。

5.2.2 ELISA法 张鹤晓等用裂解的Ⅰ型RA菌体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鸭血清中抗RA抗体;胡清海等用脂多糖(LPS)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来检测血清中抗体。

6 防制措施

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所以要做好鸭的防寒保温工作,育雏室要通风、干燥,勤换垫草,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转群时全进全出,转群后禽含需彻底消毒,同时避免应激因素的影响。

一旦发生该病,可在每千克日粮中加入3 g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5 g,喂服,连用4 d,能很快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单独肌肉注射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在发病前期或疾病的早期用三甲氧苄氨嘧啶(8%)+磺胺嘧啶(40%)联合给药亦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方法是1 mL药物中加入到4 L饮水中,连续给药3~5 d。治疗用药也可用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联合肌注或青、链霉素联合肌注。青、链霉素剂量为2~4万IU/kg,每天2次,连用3 d,还可肌注2.5%海达注射液 0.5 mL/kg,2次/d,连用3 d[5]。

接种鸭疫巴氏杆菌疫苗,7~10 日龄注射1次,20~25日龄再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 90% 以上。

发病的鸭场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消除和切断传染源,达到控制和预防该病的目的。可用抗毒威带鸭消毒,每两周带鸭消毒1次。对病死鸭应进行无害处理,隔离发病鸭群,以制止疾病的传播。鸭舍经彻底清洁消毒后,空闲15~30 d周方能使用。不同年龄的鸭群应分开饲养[3]。

参考文献:

[1] 卡尔尼克BW.禽病学(第9版)[M].高 福,刘文军,译.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2] 谢永平,徐光霞.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01,25(3):10-11.

[3] 潘孝成,章孝全.安徽省鸭疫巴氏杆菌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372-374.

[4] 李家奎,郭定宗.武汉地区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22(6):423-424.

[5] 李 峰,刘吉山.鸭疫巴氏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2000,30(10):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