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砂器的传说——访蔚县青砂器制作传承人王启杰、王龙磊

时间:2024-05-25

本刊记者 王忠秋

蔚县地处冀西北山间盆地,中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蔚汾河从中流过,流域内称为尉文。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屡立战功,赵孝成王把尉文封给他,号信平君。尉文即蔚州地。蔚州由此得名。

传说,皇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蚩尤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逃到蔚县境内,杀了自己的战马吃。看着士兵们狼吞虎咽地吃着烤得半生不熟的马肉,蚩尤愁眉不展坐在火堆边,心不在焉地将水倒在泥土中,捏成一个小泥锅扔进火中。过了一会儿,马肉吃完了,火也熄灭了,士兵把灰烬中火烧过的小泥锅拿出来,用棍一敲当当作响,放进水也不漏。蚩尤试着把烧得黑硬的泥锅放在火上,倒入水,割了几块马肉放在锅里煮,不一会儿,小泥锅里的马肉就散发出扑鼻的香味。由于青黑色的小泥锅是由沙壤土捏成的,大家就称之为砂锅,或青砂器。

蔚县境内的土不胶不黏、不沙不板,最适宜制作青砂器。明朝初年,一位在朝为官的蔚县人把青砂器送进宫内,用来炖肉、熬药、热酒、做饭,深受朝廷上下的赞誉。用它蒸煮食物不变质、不变味,烧开水好喝,热酒不滋辣,熬粥味道清香,炖肉可口不腻,熬药不变药性,故有“砂壶水,扣碗茶,砂锅肉”的美誉。

号称“北方瓷器”的蔚县青砂器是当地著名特产,造型朴素大方、轻巧,比其他地方的砂器要薄。白河东村一带是蔚县青砂器的发源地,有丰富的天然瓷土,土质黏、细腻、柔软、可塑性强,俗称“矸子土”,是制作青砂器的上好原料,烧成的器皿呈青灰色,愈用愈亮。因为物美价廉、用途广泛,青砂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器皿。一大批以制作青砂器为生的家族应运而生,捏制、出售青砂制品成为这里许多人的生存依托。蔚县青砂器不仅畅销京津冀,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王启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青砂器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白河东村一带青砂器作坊的“掌门人”。王氏家族制作青砂器的第一代创始人叫王贞吉,第二代传承人叫王丙润,第三代传承人叫王汝耀,是王启杰的父亲。王启杰自11 岁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青砂器,到现在干了快60年了。

青砂器是纯手工传统技艺,制作过程复杂、繁琐、精细。王启杰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在烧制青砂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他觉得,要制作出质量上乘的青砂器,主要取决于配料、制坯和烧制三个方面。首先是筛选上好的矸子土,碾碎,用斜立式细筛子筛一遍,再与砂子、水以合适的比例混合均匀,放到地窖里,静置七八个小时。砂子是青砂器的“筋骨”,只有掺加比例适当,烧出来的青砂器才能结实而且不变形。早上五六点钟,工匠们开始踩泥,一脚接一脚转圈踩,反复踩十五六遍,直至把泥踩均匀。根据泥块的状态,适当加入配料。踩的次数越多,砂泥越有韧劲,成品越结实。

捏制砂锅时,要先将制作青砂器的模子放在火上预热,用两手将泥坯捏成扁园形,将泥坯放在轮盘上,边转动边用杏木棒槌捶打,使泥坯逐渐变大。将预热好的模子取下反扣在轮盘上,再把泥坯放在模子上用双手轻轻拍打,泥坯就慢慢变成锅的模样。用瓦刀割去锅坯上不齐的边缘,放在火上继续加热。用毡片沾少量清水,轻捋锅坯边沿,一个锅坯便制成了。

烧坯需要几个人协作完成。火一定要旺,火焰高达1 米左右,温度达1 400℃。烧制时“看火候”特别重要,温度是否合适,直接决定青砂器质量的好坏。王启杰通过观察火苗的颜色,就能知道炉温。火候不到,青砂器就会发红,非常酥脆;温度高了,青砂器就会开裂、变形、发黑,一炉青砂器就全废了。看火这个绝活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

王启杰的儿子王龙磊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继承了王氏家族上百年的烧制青砂器的秘诀。他从记事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青砂器。开始是做煎药的砂锅。当时砂锅的价格很低,一个也就卖10 块钱左右,也没多大销量,勉强维持生计。2013年,王龙磊到江苏考察紫砂壶茶具,看着做工精致的紫砂壶,他琢磨着,蔚县的青砂器也应该尝试制作多种器型、多种用途的器皿。回到蔚县,王龙磊开始研读有关紫砂壶制作的书籍,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和实验,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陆续生产出青砂茶壶、青砂茶具。制作精美的蔚县青砂茶具和茶壶,既有时代气息,又具有本地文化特色,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称誉。青砂壶号称是能够呼吸的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可以净化、软化水质。用青砂器煮水,可以使水质变软,更甘甜,更有营养,可以让煮出来的茶水更浓厚,香气更足;二是具有防腐、保鲜的作用。将一些需要保鲜的食品放在青砂壶内,封好盖子,能够比放在其他容器内保存更长的时间,在炎热的夏天可以达到不变质、不变色、不发霉、不腐败的效果;三是用青砂器煮水,可以释放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经过化验,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重金属没有超标。

王龙磊说,制作青砂器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烧制时间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观察火焰的温度时,需要掀开盖在上面的笼盔。炉火上的青砂器一片通红,掀笼盔时,炽热的气浪扑面而来,一刹那,汗水就湿透了全身衣服。这就是青砂器工匠一个个都是红脸大汉的原因。一旦烧制完成,马上用特制的铁叉叉起一摞青砂器放在垫有木屑的坑内,再将笼盔罩在上面,让青砂器慢慢降温。十几分钟后,掀起笼盔,露出了青砂器的真正面目——褪去了火红,变成了亮亮的青灰色,通体上都有一层透明的“釉”。这不是专门上的釉,是因为矸子土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矿物质,灼烧后就渗出表面并凝结成漂亮的“釉”。好的青砂器,不仅外形圆润周正,敲起来还会像罄一样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正因为烧制过程非常艰辛,在王龙磊眼里,自己的作品件件都是宝。伴随着熊熊大火、滴滴汗水,矸子土变成了乌亮的砂壶、砂锅。每一件都是王启杰、王龙磊父子心血的结晶,每一件捧在手里都看不够。王龙磊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不追求以量取胜,而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让每一件青砂器都趋于完美。

伴随着科技进步,新产品层出不穷,青砂器的产量和销量已不及当年。因为经济效益不高,年轻人不再愿学这门手艺,青砂器制作艺人青黄不接,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王龙磊要面对新形势,走出新路子,创出新产品,迎接新挑战。他不仅生产传统的砂壶、砂锅,还慢慢开拓了高端的青砂工艺品;电动风机代替了过去的风箱;烧制过程中按照环保标准控制碳排放。

工业旅游、乡村游和深度文化游正成为时尚,王龙磊抓住机遇,让熊熊燃烧的炉火照亮青砂器制作特色游的广阔市场。来到这里,游客们可以根据爱好自己制作青砂器,烧好后带走;可以在黑夜,欣赏那浴火出炉的一件件青砂器艺术精品;还可以到山脚下去勘踏那矸石的来源地,领略大自然给予人类无私的馈赠。王龙磊打算开拓研学基地,让孩子们了解祖国的传统工艺,在学习中继承优秀中华文化,继往开来。我们相信,青砂器,会以更加多样的品种和优良的品质让更多的人认识它,接受它,赞美它,让人们得到精神的享受和身体的健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