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的理想!(下)—著名满绣传承人李想畅谈满绣艺术

时间:2024-05-25

本刊记者 王忠秋

满族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有辟邪压惊的说法,但是满族人认为属龙、属蛇的人是不能用虎来装饰衣物的,因为虎和龙、蛇犯相,只能用猫来代替。给孩子绣的第一双鞋,一定要用有鼻子、眼睛的动物形象,象征着孩子耳聪目明,表达着家人对孩子的祝福与寄托。绣鞋帮、鞋垫和鞋底的时候,不能用荷花图案,因为荷花的花瓣是尖的,是给已故的人用的,用错了就犯了满族人的忌讳。

从民间刺绣纹样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来看,满族刺绣题材主要包含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满族绣品除衣物外,还有鞋垫、鞋面、香包、枕头顶、烟袋荷包、门帘、围巾、帽顶、萨满裙、幔帐、肚兜等。满绣创造出了堆绣、打籽、穿珠、补绣、纳纱、割绣等多种刺绣技艺和平针、套针、盘压、滚针、乱针、挑花、接边、铺地、一把抓等很多种针法。满族刺绣用料以纱或缎织物为主,以织布和青白布为辅。作品布局上讲究左右对称,或左青龙右白虎,或用割绣法使左右完全一致。

满绣以针代笔、以线代色,是寓意深刻、思想内涵丰富、情感表达炽烈的“绘画”艺术。律动的线、跳跃的点、静止的面,形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节奏和谐的抒情画。满绣绣品造型生动夸张,构图粗犷拙朴,色调对比强烈,题材丰富,情感朴实,纹饰中所蕴含的寓意,带有浓厚的萨满文化色彩。独特的构图、色彩、技法的运用,展现了满绣的精美工艺和文化内涵。

绣娘是对掌握一定刺绣技艺的优秀女子的称谓,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流派将绣娘分为三个等级:(1)初级绣娘,也称绣妹。要求入行2 年以上,掌握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基本针法和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技法。(2)中级绣娘,俗称绣女。要求入行5 年以上,绣法纯熟,针法富于表现力,技法能随主题自然变换。(3)高级绣娘,俗称凤娘、凤姐。要求入行10 年以上,熟练运用各种技法并能在硬缎、软缎、透明纱等底料上绣制各种作品。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李想先天腰椎就少一块骨头,干不了重活,又患有鼻炎、咽炎,闻不了油烟味,受不了尘土飞扬的环境,这让她更能够专心致志从事刺绣事业,也成就了她一代刺绣大师的美名。

画是用笔和色彩来表现的,绣是通过无数纵横的色彩线条组成的图案,不同色彩的丝线反射绚丽的阳光,有明有暗,产生动感和质感。刺绣艺术品有画片、册页、屏条、中堂、插屏、屏风等多种形式,有单面绣、双面绣和双面异色绣等变体绣。绣稿设计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刺绣图案大多以写意为主,采用艺术夸张的手法,赋予图案一定的寓意。松鹤表示长寿,百鸟朝凤代表吉祥,梅、竹、寿代以祝寿,玉兰、海棠寓意吉祥富贵。

刺绣重要的表现手法是线条。艺人要根据不同的画稿,充分运用刺绣的针法、线色进行艺术再创造。成功的刺绣品,比画更胜一筹,达到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如绣山茶、玉兰、荷花等肥厚的花瓣,常用浓重而密的线条表达质感,绣石头、树梗时,只要排针、线条运用得当也能表现出物体的硬度和凹凸感。

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李想明显感到自己的文化知识、业务能力和眼界有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李想很后悔当初没好好念书,文化底子太薄,她下决心补上这一课。她与陇绣传承人贺庆春、辽绣传承人孙老师等刺绣名师取得了联系,虚心向他们学习、探讨、交流各个流派的刺绣技艺。2016 年的9 月,李想参加了天津工业大学“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增长了才干,扩展了视野,学习了知识,丰富了内涵。结业一年后,她被天津工业大学聘任为校外讲师。

素质的提高,为创新提供了动能。李想开始探索双面异色绣的针法。双面异色绣,就是一个图案,绣出来的作品两面颜色不一样。为啥不一样呢?肯定是用颜色不同的两根线来绣的,可如果绣针从一个眼儿进,再从同一个针眼儿出来,那就等于没干。李想冥思苦想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摸出个头绪,苦闷之时,偶然看到别人用缝纫机做衣服,眼前忽然一亮!缝纫机的针头就是从一个针眼钉下去,再从原来的针眼抽回来,因为布料下面有底线,所以就能够牢牢地将两片布缝制在一起。李想由此受到启发——在刺绣的时候,事先在另一面布上一根线,将绣针穿过去之后,在底线上绕一下,然后针从原来的针眼退回来,就实现了两面同时出画,而且颜色不一样。双面异色绣就此诞生。

在对一幅江南水乡的名画进行再创作的时候,李想也遇到了难题。画上有一个小船儿,船篷是一张竹编的草席。李想试着用了好几种针法,可怎么也绣不出船篷的效果。李想琢磨了半天,就是没个头绪,觉得头都大了。苦恼至极,就出去遛弯儿,一边走一边低头想,突然发现马路上的方砖有一条条凸出的纹路。李想蹲下来,找了一根木棍,顺着砖的纹路画,画着画着,李想想起了自己没有绣完的船篷,不也是这样的图案吗?李想马上跑回去,连夜用稀针与实针相结合的绣法,绣出了这个船篷。稀针,就是每一个针脚都不能挨着,它中间的空隙一定要有相同比例;实针,就是必须排满,但是每一个单元上边的针数一定要相同。就这样,李想终于把船篷绣出来了,而且比原画的效果还要逼真。高兴之余,李想琢磨着给自己创出来的这种针法起个名。由于这种针法绣出来的效果类似于“炕席花”的形状,李想开始叫它“炕席针”,但觉得不好听,考虑再三,给它起了个比较雅致的名字,叫“箩菲针”。后来,李想又发明了“刻鳞针”,就是在绣鱼鳞、龙鳞纹样时用的一种针法。这种针法需要两层线完成,第一层用平套,或者是长直针,先把所绣位置铺满、铺平,然后在上面用类似滚针的针法,把鳞片一片一片地绣出来。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清代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曾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打猎习武的地方。从康熙时期设置到废止,大约存续了180 年之久。在这里曾发生过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也流传着许多逸闻趣事。这段历史,频繁地出现在影视剧、戏曲、民间文学等艺术形式中。作为一个围场人,李想觉得应该用自己手中的针线,用刺绣的形式把这段厚重的历史展示给观众,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增砖添瓦,贡献力量。

李想把这个想法向县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可这段历史纷繁复杂,该怎样反映它呢?经过探讨,最终确定以木兰围场历史背景为题材,以清帝在木兰围场从事政治、民族、宗教、军事、狩猎活动为主线,来创作“木兰秋狝”满绣系列作品,表现康乾盛世木兰围场的繁荣景象和丰富的风物景观。在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李想开始搜集绘画资料。比如清代郎世宁的《猎餐图》《射猎图》《落雁图》《刺虎图》《乾隆帝一发双鹿图》《猎鹿图》等。李想和她的团队的8 位绣娘,经过9 个多月的精心制作,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成立30 周年之际,“木兰秋狝”系列满绣全部绣制完成,并对外展出。2019 年8 月12 日,这套作品荣获蒙冀辽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

《清明上河图》是李想十分喜爱的名画,她一直酝酿着运用满绣技法再现这幅举世名作,重描宋代汴京的城市面貌和人生百态。2008 年,李想开始了这幅作品的刺绣工作。要绣好这幅名作,首先要有一幅清晰的底稿,李想费尽周折,终于找来了一幅。画里除了众多神态各异的人物,还涵盖了酒店、河港、桥梁、茶馆、点心铺、城楼、货船、桥下波光粼粼的河面等景物。如何保持最佳状态,这不仅只是绣,还要观察、感悟并进行再创作。丝线的粗细、颜色的深浅、针脚的长短、排针的疏密,这些表现手法都要把控精准,运用得当,才能赋予绣品生命活力。每绣完一块局部,李想就要仔细审视画面整体是融洽还是突兀,再反复地修改。漫长的绣制过程中,李想得了滑膜炎,有时候在绣架前坐的时间长了,站都站不起来。熬夜,忘了吃饭,那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在病痛的折磨和创作的激情中,李想用时26 个月,终于将这件长850 厘米、宽40 厘米的巨幅满绣作品《清明上河图》绣制完成。这幅作品,既融入了各大名绣的技法,又保留了满绣的独有特点,在国内属于首创,受到了刺绣界专家的高度肯定,深受参观者的青睐。2016 年8 月,荣获蒙冀辽文化产业博览会一等奖。

2017 年,百福满绣公司代表中国的刺绣艺术,应邀在比利时巡回展出。像中国的泼水节一样,比利时有一个抛猫节。展出期间恰逢抛猫节,李想特别赶制了一批以猫为主要图案的台屏、团扇、围巾等绣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去比利时之前,有关领导嘱咐李想带上她亲手绣制的《清明上河图》。来到布鲁塞尔后,每天在《清明上河图》前驻足参观的人是最多的,李想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是看到他们纷纷竖起的大拇指,可以大致了解他们对这幅国宝级作品是多么喜爱。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李想渐渐认识到刺绣不是简简单单的“绘画绣花”,而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象征,是艺术的表达。李想通过对其他流派的技法反复揣摩、研究,在保留满绣传统风格、特点基础上大胆嫁接、创新,慢慢地形成了“百福满绣”自成一格的技法。

刺绣是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从2014 年开始,李想开始招收学徒工,对前来拜师学艺的人,只要是真心喜欢刺绣都来者不拒。围场农村有好多年轻妇女因没有技术而生活艰辛。为了传承满绣技艺,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早日致富,李想常年义务培训山区妇女学习满绣技术,为她们提供一个展示才艺、施展能力的舞台。从2013 年到现在,李想累计培训了2000 多名农村留守妇女,安排妇女就业近300 人,累计辐射带动创业人口800 多人。2014 年,李想创建了“百福”工艺品大课堂,2016 年成立了鸿福职业培训学校,围场“百福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2014 年以来,百福满绣工艺品制作公司被省、市、县妇联认定为“巧手创富扶贫开发创业就业实践基地”;2015 年,被确定为市级非遗、县级残疾人培训基地;2016 年获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2017 年被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确定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2018 年,被河北省确定为“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被百众成衣指定为“刺绣生产基地”……

经过多年的打拼,百福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已批量生产满族特色的服装、鞋袜、枕顶、荷包、桌帘、门帘、幔帘、幔套等几十种产品。一件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色彩艳丽的绣品,一幅幅花鸟鱼虫、人物故事、词语诗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的绣品,讲述着满族厚重的历史文化,表达着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传承任重道远,创新没有止境。从一个纯粹的手艺人到满绣文化的传承人,李想深深地体会到,刺绣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情趣,修己育人,教学相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辈子只做一件自己喜爱的事,并且把它做到极致,很幸福。

刺绣是一份美丽而又寂寞的职业,一个优秀的绣娘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抵抗浮躁的能力,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也就是说要具备“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的工匠精神。在刺绣行业,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刺绣是一件沉下心来才能做成的事,要怀着一颗平静温和的心去绣。刺绣,绣的是心性,心浮气躁、坐不住冷板凳的人是肯定做不好刺绣的。一幅小品,要绣十天半月;一幅较大的作品,要绣上数月甚至一年;至于一些经典题材,则要埋头绣上数年才能完成。几十年来,除了出差或是有急事,李想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地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静静地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随着指间的针线上下穿梭,一幅幅作品在时间的流动中慢慢有了生命。

在美丽的背后,是绣娘难以言表的艰辛。有谁知道,一件件流光溢彩的刺绣作品,都是用寂寞绣成的,是背后多少个日日月月的汗水积累而成的。每一针落下去,都连着专注的眼神;每一针捻起来,都带着手指的温度,这就是刺绣的价值。李想对满绣的情结永远也不会改变,李想会在传承、创新、弘扬满绣艺术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