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期望理论视角下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提升策略分析

时间:2024-05-25

邓辉

摘 要 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其关键在于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培育壮大创业群体,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返乡农民工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耦合关系。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期望理论为指导,从效价与期望值2个维度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从营造创业环境、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策略来提升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

关键词 乡村振兴;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期望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6.044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我国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办发〔2015〕47号文件中,从制度层面对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创业格局进行了部署,积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各地政府普遍建立起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大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但在实践中,必须深入考虑农村发展前景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从创业效价、创业成功的期望值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返乡的创业意愿,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动力和意愿。

1 概述

2018年5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上提出,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带头人不强、骨干人员数量不足等人才短缺问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和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的乡土人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有效提升农业农村科技水平和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水平、培育乡村发展新动力,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質量发展[1]。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乡村振兴成为目前“三农”工作的重点,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带来一些新的业态和技术,有效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和繁荣。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5方面政策措施。1)降低返乡创业门槛;2)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4)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5)完善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此后,各部门都在积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落实,不断优化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登记家庭农场300多万家、农民合作社225万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万家。

与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相比,创业群体的数量及其比例依然偏低,创业意愿不强。在各地政府部门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出台支持其创业的各项鼓励性政策的背景下,分析该群体的创业意愿仍然低下的原因,除了分析相关政策的效应外,还需要进一步从创业效价、创业成功期望值2个维度分析农民创业意愿的发生机理,从而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提升制订出可行的策略。

2 研究设计

2.1 期望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了该理论,并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他们的行动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的成果,且该成果对个人具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因此,某项行动的激励程度取决于努力后取得成果的价值与实现该目标可能性概率的乘积,表示为M=V×E。其中,M代表激励力,是人们感受到的激励程度;V代表效价,是人们对于某一预期成果或目标的重视程度或偏好程度;E代表期望值,是人们对通过特定的行为活动达到预期成果或目标值的可能性的概率判断。

依据期望公式,如果将激励力、效价与期望值仅仅做简单的高低切分,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有以下4种结果:M(低)=V(低)×E(低);M(低)=V(低)×E(高);M(低)=V(高)×E(低);M(高)=V(高)×E(高)。弗鲁姆认为,只有当效价与期望值同时高,才会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期望理论发生作用的机理,如图1所示。

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如果人们主观认为通过自身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较高,就会产生行动的信心;人们总是在取得绩效后得到奖励,如果取得绩效后能获得合理的奖励,就会产生行动的热情;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获得的奖励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工作动力也越强。

2.2 分析框架

从个体层面来看,返乡农民工创业需要在观念和角色定位上发生转变,由过去的“单纯的打工者”变为“自主创业者”,这是一个个体内在质变的过程。因此,可以借鉴期望理论,从创业效价、创业期望值2个维度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从中了解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过程中内在质变的运作机理。

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大前提是创业风险可控,而创业意愿的高低则取决于创业期望值和创业效价。根据期望理论,只有在创业期望值和创业效价都同时高时,才会出现创业行为。创业期望值的大小可以通过个人的经济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衡量,创业效价可以通过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情感寄托和发展空间衡量[2]。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成果是创业者依据目前环境可得的一种预期机会成果,作为个体,他们会在返乡前后对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如果比较结果有利于在农村地区返乡创业,创业意愿就会付诸行动。

3 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实困境

返乡农民工创业是一种将其自身放在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其他因素下做出的关于个人发展的综合考量[3]。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

3.1 防范和抵御创业风险的能力不强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或可掌控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需要创业者从项目选址、项目选型、资金筹集、项目推广和项目运营等方面做好部署和筹划,尤其是防范创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4]。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对整个创业项目运营管理缺乏系统认知,创业资金多来自于自身多年务工积累、亲朋好友借款。因此,返乡农民工通常会选择创办小规模的创业项目。

3.2 创业基础条件优势不大

与农村留守劳动力相比,在创业基础条件上,返乡农民工的优势也不明显。1)从知识和能力上看,二者的学历层次都是接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2)在人力资源方面,受制于小农经济的视野,团队合作意识都不强;3)在社会资源方面,常年在外打工会导致外出务工群体在家乡的社会资源逐渐流失。面对现有的农村资源,如果选择农产品为创业突破口,以返乡农民工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储备,根本无法破解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如果选择与自身外出务工经历相关的开店办厂创业,则在建设用地审批、厂址选择与规划、厂房建设、设备引进、生产经营管理和劳动力雇佣方面存在诸多难题。

3.3 创业主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偏弱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亚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对报酬的满意程度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满意的程度不仅取决于绝对报酬,更取决于相对报酬。在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的选择上,农民工决策群体会从经济收入多少、收入稳定性程度、工作强度大小和社会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社会比较,然后做出理性选择。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用工需求的大量增加,为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对于内陆省份而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更多、薪资待遇更高、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完善,使得一部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村青壮劳动力渐渐失去了返乡创业的意愿和动力。且创业是一种复杂综合的活动,需要通过创业者团队进行资本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分享等才能取得好的成果。但现实困境是,外出打工者受制于自身阅历和知识的不足,对于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等还没有更多深入的思考,团队主动合作意识不强[5]。

3.4 对返乡地区未来的發展缺乏足够信心

城市务工收益高于农村种地收益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基本原因,也是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现实诉求。在进城务工的经历中,农民工必然对所在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险救助等方面有较为直观的印象,也会形成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他们会将乡村和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同时也会对乡村多年来的一些变化情况进行纵向对比,然后做出未来人生规划的选择。在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出严重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不强、GDP增速不高,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外出务工的城市在这些领域的变化较快,必然会造成他们返乡创业的意愿不强。许多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出现的“鬼村”“空村”,其原因就是本地农民举家外出打工迁移的结果。

4 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策略

依据构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分析框架,可以从创业期望值和创业效价2个维度来提升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具体来说,有以下4点策略。

4.1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升返乡创业意愿

为了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必须在乡村地区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1)地方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与资源禀赋,制定乡村未来发展的规划,让返乡农民工了解乡镇未来的产业布局、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和网络通讯设施建设等,增强其返乡意愿。2)地方政府应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本地区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及早规划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产业类型,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创业。3)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农村地区加强对创业活动的宣传,让创业者成为受人尊重的公众人物,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业的良好氛围[6]。如:通过现场报告交流会、电视直播等平台,邀请创业成功代表介绍创业经验;组织有创业意愿的群体到创业成功代表所在企业参观交流,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内驱力。同时,在农村地区树立“创业典范”“创业先锋”,孕育创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让返乡农民工获得创业成功预期的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激发出敢于创业的勇气。

4.2 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降低创业失败忧虑

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低,究其原因在于以下4点。1)对创业过程的风险缺乏正确认知;2)创业项目缺乏科学选择;3)对创业项目的预期收益缺乏科学预测;4)企业运营管理知识和能力欠缺。要提升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必须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创业风险控制管理,增强其创业信心。1)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返乡创业辅导中心”,组织专家为返乡农民工定期开展相关创业培训活动,并让专家为有意愿的创业者在项目选址选型、资金筹集、项目推广运营等方面提供风险防范的建议和措施。2)应拓宽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其创业资金筹集难的问题,增强其返乡创业的底气[7]。3)为鼓励返乡农民工在农村主导产业领域的创业发展,可以考虑成立“乡村创业救助救济基金”,规范创业救助救济的对象和条件,减少返乡农民工对于创业失败的忧虑。

4.3 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增强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

返乡农民工虽然有多年在城市务工的经历,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管理理念,相对于农村留守群体而言,思维和视野也更加开阔,但距离返乡创业所需的条件还有一些距离。因此,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组织力量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使大多数返乡创业人员能够接受系统的创业培训学习。1)可以增强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风险防范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2)通过创业培训,进一步拓展返乡农民工的视野、锻炼其商业思维,结合自身优势找准未来可能创业的方向和领域,勾勒出创业的蓝图和愿景。3)通过创业培训,宣传地方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解读相关创业支持政策,进行返乡农民工创业需求的调查分析,增强返乡创业信心。4)通过创业培训,加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群体的沟通联络,搭建起未来创业所需的社会人脉网络,提高其创业成功的期望值[8]。

4.4 完善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强化“乡愁”情感依托

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提高农村地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吸引力。1)地方政府应通过乡村规划和治理,不断完善乡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增强农村地区生活的舒适度。2)通过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在义务教育、医疗救助、文化娱乐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乡镇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水平,提升返乡农民工对未来乡村创业的效价。3)人们都有“家”文化、“根”文化的情结,对自己青少年生活的地区都有一份逃不开的情愫。地方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宣扬本地区的乡土文化,唤起外出农民工的“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乡愁”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增强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从而提高其“落叶归根”和返乡创业意愿[9]。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其创业意愿的高低关系到我国农村未来的长远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人,创业意愿取决于创业的效价和创业成功的期望值。为此,需要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中的现实困境,在农村地区营造创业氛围;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对创业风险的防范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经营能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其创业效价和创业成功的期望值,有效激发其创新创业的动能。

参考文献:

[1] 郭芷青.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1(1):96-101.

[2] 陈国生,李海波,喻琨,等.返乡农民工创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城际差异实证研究[J/OL].经济地理:1-11[2022-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26.k.20201214.1646.004.html.

[3] 王彦青.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践困境及其政策与理论反思[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22(4):81-85.

[4] 曹宗平.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的衍生机理与治理研究:基于从众效应与风险识别能力维度[J].广东社会科学,2021(3):16-25.

[5] 王辉,朱健.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79-89.

[6] 文丰安,卢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逻辑前提、堵点及疏通路径[J/OL].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2-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54.C.20210630.1601.002.html.

[7] 王晓刚.中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产业振兴互促联动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12):16-18.

[8] 赵利梅,张凤,易晓芹.乡村振兴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双螺旋耦合机制研究:以四川省平武县GB村为例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20(12):49-57.

[9] 刘婕.乡愁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张春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