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胡海婧
摘 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阐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分析江苏省泰州市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利益联结机制及多方位农村产业融合支撑4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多元融合、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各类支持政策等泰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江苏省泰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2.040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和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1]。
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指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当年的12月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和资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国家及相关部门同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方针及相关意见,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税收政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无疑是强有力的支持[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创新融合为动力,以培育多元融合主体为基础,着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支撑保障等各方力量,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泰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
2.1 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泰州市制定实施《关于促进家庭农场發展的意见》,重点发展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农场,带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020年末,泰州市家庭农场(含专业大户)1.22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 788家。其中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余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7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1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8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8家。泰州市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培育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集群。截至目前,泰州市共有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43家。泰州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带动农户数年均增长8%和6%以上。例如,以兴化市顶能、兴野、绿禾等为代表的深加工企业,带动当地形成了脱水蔬菜产业集群,加工产量超过160万t、行业产值达到40亿元,兴化也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基地。近年来,泰州市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但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还不快,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还不够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偏小,主动参与融合的能力较差[3]。
2.2 探索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2.2.1 提升农业结构结合度
泰州市重点发展16个高效农业产业,推广农经结合、农牧结合、多元复合经营及农业循环生产等不同发展模式。探索多种形式的高效轮作、稻鱼共作、稻鸭共作、林下间套和农牧结合等立体种养模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重点推广“水稻+N”生产模式(稻鸭、稻虾、稻蟹、稻鱼),做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泰州市水稻综合种养面积达1.1万hm2。泰州市大力推广泰兴洋宇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和分界镇种养结合绿色生产模式,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升规模养殖比重和发展水平。
2.2.2 培育农业新型业态
泰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与互联网、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农网”融合方面,重点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与供销e家、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发展“线上交易、线下配送”为重点的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截至2020年,泰州市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111亿元。“农旅”融合方面,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农业文化遗产和各类农业园区,结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健康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如全球4大花海之一的兴化千垛菜花,2017年接待游客量达到215万人次;溱潼会船节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溱潼镇入选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首批创建名单;兴化东罗、溱湖绿洲、黄桥祁巷等乡村旅游品牌初步打响。此外,大力打造泰州城南健康农业示范园区、泰兴宣堡银杏养生小镇、高港大泗中药产业园等农业与养生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亮点[4]。
2.2.3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泰州市加快集聚优质粮食、绿色果蔬、特色水产、生态养殖、花卉苗木、中药材及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示范推广一批适地、适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聚力农业园区提档升级,把园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农业项目的集聚区、农业科技的先导区和农村产业的融合区,逐步形成了以城北现代农业走廊为核心、8个省级农业园区为支撑、79个市级农业园区为骨干的“1+8+N”园区发展格局。目前,泰州市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104家,建成区面积7.1万hm2,吸引5个国家级龙头企业、49个省级龙头企业、近
2 000家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入园企业资本近100亿元。各类园区建成面积占泰州市耕地面积的25%、对泰州市农业经济贡献率达到35%,辐射带动农户70万户,区域内农民人均增收2 500元左右。
虽然在上述3方面泰州市农村产业融合有较好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较弱,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同质化现象明显等问题。
2.3 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2.3.1 探索发展订单农业
截至目前,泰州市累计签订粮食订单面积20万hm2。
高港区上膳源农场依托667 hm2永久性果蔬基地,对内实行严格质量管理,吸引周边农民“不离家、不离田”就业,建立“从田头到餐桌”质量追溯系统。农场每667 m2效益达到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对外创新品牌营销模式,实行会员制,通过自主生产、自主销售、自主配送及销配一体,定时定量为会员配送健康、新鲜的有机果蔬。目前,泰州市拥有会员万余户,平均每户年消费果蔬2万元。红旗种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承接优质良种订单,抢占现代种业竞争制高点,2018年出口印尼、巴基斯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杂交稻种超过2 200 t、出口额超过5 000万元,被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协会评为农业对外合作百强企业。
2.3.2 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在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泰州市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等形式,给农户分享收益。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19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流转29.7 hm2土地种植特色“小杂粮”,通过农民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加工、销售,户均增收2 500元。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到人、固化到户”试点工作扩大到383个村。海陵区城东街道鲍坝社区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将集体资产量化配股、使农民变股民,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征地补偿金,兴建物业设施、发展楼宇经济,促进农村集体产权规范流转、溢价增值。2020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近1 800万元,每位村民收到生活费5 000元,年终人均3 000元左右的现金红包。
2.3.3 强化联农带农责任
为推进品牌强农富民,兴化市建立品牌建设运营中心,带动农民按照“四确定”(定区域、定品种、定人员、定投入品用量)、“四统一”(统一机插、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获)模式生产;同时,通过央视频道、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强营销,“兴化大米”从过去的4.4元/kg提高到16元/kg,2018年帮助群众增收15亿元,获评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预估100億元以上。泰州远大家俬有限公司利用乡村闲置学校、厂房和住房,推行户外家俬编藤加工业务,吸纳周边3 000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2019年发放加工报酬1亿多元。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新街镇400户低收入农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800万元变为农户股金投入到生猪寄养项目,通过“银行+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解决低收入户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及无市场的实际困难,使每个低收入农户年增加收入2 400元左右。
2.3.4 创建为农服务联盟
泰州市围绕“土地经营规模化”和“社会服务规模化”,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规模化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发展以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主体的为农服务联盟。例如,姜堰区桥头镇拥有0.18万hm2耕地,由148个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均在6.7~20.0 hm2,农场年均纯收入12万元以上。姜堰区桥头镇镇创立了5个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积极探索形成了“1+6+7”规模经营模式:“1”就是依靠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这一载体;“6”就是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植保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和粮油产销合作社等6个平台,为加盟的家庭农场提供土地流转、病虫专业化防治、农机作业、机具存放、维修保养、粮食烘干、加工销售、农资配供、订单生产、技术培训及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7”就是实现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土地产出效益、农民收入、村集体收入和秸秆禁烧禁抛等7个方面水平的提升,同时对家庭农场主进行信息化服务和全方位培训。为农服务联盟的创立,在政策对接、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生产全程等服务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泰州市农村三产融合虽然在订单农业、股份合作、联农带农及为农服务联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大部分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而且订单农业违约率较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5]。
2.4 多方位农村产业融合支撑
2.4.1 着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泰州市规划建设333个覆盖333 hm2的为农服务综合体,配套生产用房、育秧大棚、培训教室等农业设施和高速插秧机、大型耕作机、粮食烘干机等先进装备。目前,已建成并运营285个,建成率达到85.6%。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与江苏农牧学院、泰州农科院、中农大、南农大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国内外院校合作建设产学研平台,为三产融合提供科技支撑。筹建长江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农村资产资源跨区域交易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优化配置,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4.2 着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泰州市在江苏省率先实现了乡、县、市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全覆盖。截至目前,泰州市已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水面、集体资产租赁(处置)、设施设备、水利设施、涉农项目、农民住房及其他等10类项目交易1.2万笔、建交易金额超30亿元,成交笔数、金额均居江苏省前列。着力构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泰州市级财政出资7 000万元与江苏汇隆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泰州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共同组建泰州兴农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各市(县)也建立了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或建立专门的农业信贷担保基金,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聚焦“风险防控难”,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全额补助稻、麦、油等主要种植业,政策性险种达到28个,水稻育秧、肉鸽险种属江苏省首创,高效农业保险占比达到60%以上。
目前,泰州市农村三产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力度还不够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针对上述农村三产融合现况,泰州市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突出质量效益、突出特色精品、突出绿色生态及突出强村富民,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3.1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基层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定向培养一批现代农业建设本土人才。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评审范围,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各级农广校等为依托,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实效性,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及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农业技术人员返乡务农、就业、创业,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引导广大农民从外出务工转向返乡创业,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有生力量和再生力量。将高效农业、三新工程、养殖小区等项目和强农惠农政策补贴新增部分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增强岗位吸引力。拓宽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经营结构,提高参与融合能力。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通过资本运作,有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重组,不断扩大规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龙头企业提质发展,增强带动力,塑造品牌农业、推进高端农产品生产,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互惠合作,建立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共同体,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农村产业发展。
3.2 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多元融合
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点关注产业融合的模式,促进不同模式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有机共生和协同发展,采用多元复合融合型模式。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围绕优质稻麦、脱水蔬菜、畜禽水产、银杏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生产,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招引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大、成长型农业项目,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重点打造一批“10亿级”农业全产业链。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探索“抓两头带中间”全产业链“走出去”模式,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整合乡村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发展鲜花园艺产业,引导农业生产空间景观优化,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生态农产品旅游商品化开发,促进农、林、渔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基地、农事研学基地和康养基地,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精品工程。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服务水平,引导特色农林渔业旅游项目向靖江埭上人家田园休闲带、泰兴新334省道沿线、兴化1号公路沿线、海陵区北部、高港区泗白线及姜堰区溱湖大道沿线集聚,形成优势旅游农业产业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3.3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订单密切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小农户等经营主体的协作,加强农产品需求方与供给侧的对接,在创新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上探索新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生产者签订粮食订单,在国家粮食最低保护价基础上议价收购;建立粮食订单风险基金,对粮食企业因订单农户失约、受灾导致合同违约、政策变化造成经营亏损等给予适当补偿;探索“粮食银行”机制,按照“存粮自愿、取粮自由、保价增值”的惠农原则开展业务;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电商平台与消费者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建立农产品会员消费制度,使會员享受到一定的优惠。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建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农民可以劳动、资本、技术入股,形成按股分配企业利润的分配机制。健全风险保障金制度,对于农地租赁租金可采取预付形式,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担保事业,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完善农村三产融合中的调解仲裁机制,减少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3.4 完善各类支持政策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完善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公务服务体系,及时实现信息的共享。创立乡村复合型信息化服务平台,联合城市、乡镇与农村,使人们能在平台上可以获取关于乡村旅游景区、产品价格、地区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促进城乡合作共赢。
加快完善金融扶持政策。针对农民手中的抵押物不足、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加快完善抵押融资、信贷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强新农村发展动力。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足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涉农领域需求调查、项目筛选,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银票签发、承兑的金融机构需求,为其优先办理再贴现,增强其信贷支农能力。拓宽农村法人金融机构的资金渠道,加大对涉农领域的信贷投入,创新开展债券质押支农再贷款。通过建立债券质押池,帮助农村法人银行盘活债券资产,将腾出来的资金“由虚入实”,满足三农领域的资金需求。强化政策激励,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差别化管理,支持农村法人银行通过发行专项金融债、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方式,扩大农村法人金融机构的资金筹集渠道,增强其支农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2] 王南南.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3] 张慧琴,丁鹏.乡村振兴下农村产业融合机制创新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5):12-13.
[4] 丁静.基于产业视角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研究:以泰州农村产业发展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20,34(4):5-8.
[5] 闫晓雪.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9(13):69-70.
(责任编辑:张春雨)
375650190829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