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丹巴县酿酒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4-05-25

桑郎

摘 要 丹巴县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规划项目在前期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划分出酿酒葡萄种植的优势区域,拟定了12个乡镇的52个村。规划建设800 hm2,其中已建200 hm2,需新建600 hm2。通过对各村人口、现有耕地面积、荒山荒坡面积、水渠、蓄水池容量及进村道路的实地调查,规划出各村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的面积,其中包括耕地面积和荒山荒坡改造面积。同时,配套以相应的引水渠、引水管道、蓄水池、入园道路和园内道路,建设出高质量、高标准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关键词 农村;酿酒葡萄;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8.033

丹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麓、大渡河上游干热河谷地区,具有生产酿酒葡萄的优越生态条件,包括日照充足、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十分有利于酿酒葡萄生长和果实成熟,有利于酿酒葡萄糖分的积累,促进芳香物质、多酚类物质的形成和转化。在10月酿酒葡萄采收的季节,晴朗少雨,温度较低,可延长采收期,减少果实成分的氧化。独特的气候条件,为酿造优质高档葡萄酒奠定了基础。丹巴县生产的酿酒葡萄颗粒大、色泽鲜艳、风味独特,加之海拔高、无污染、病虫害少、无农药残留、生态良好。世界著名葡萄酒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华博士等多名专家来丹巴县实地考察后,认为丹巴县非常适合酿酒葡萄种植,是生产高档葡萄酒原料的绝佳产区。

葡萄酒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果酒,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葡萄酒市场的竞争是高品质葡萄原料的竞争,只有优越的生态条件,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葡萄原料。丹巴县2008年引进康定红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建设占地3.3 hm2、高原洞藏面积3 000余m2、年生产能力达到3 000 t的美人谷葡萄酒庄园。目前,上市的康定红品牌五款产品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建立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销售网络,被重庆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接待专用酒。在2011年烟台“克隆宾杯”国际葡萄酒大赛中,康定红葡萄酒赤霞珠干红荣获金奖,销售市场正逐步扩大。

1 建设背景及目的意义

1.1 基本情况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大渡河畔第一城,也是甘孜州的东大门。全县幅员面积5 649 km2,

现有耕地2 634 hm2,退耕还林(还草)5 200 hm2,林地119 062.2 hm2,占41.9%;灌木林地面积60 878 hm2,占21.5%。全县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境内最低海拔1 700 m,最高海拔5 521 m,谷底和山顶高差一般在2 000~3 000 m。主要河流有大金河、小金河、革什扎河、东谷河、大渡河,其支流、支沟达121条之多,呈树枝状分布[1]。五条主要河流在丹巴境内流长165.22 km,自然落差大,水流湍急,集雨面积

4 097.85 km2。境内形成了四季分明的垂直区域性气候。从河谷至山顶气候带谱依次为:干热河谷北亚热带、中山暖温带、中山温带、亚高山寒温带、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和高山永冻带。其中,河坝半山地区年均气温在14 ℃,≥10 ℃积温3 500~5 000 ℃。年日照时间2 318.5 h,无霜期267 d,降雨集中在6—9月,年降水量550~700 mm,占全县总量的90.6%。

丹巴县土壤受地形、气候、植被和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影响分为7个土类,除潮土属零星分布外,均呈垂直分布,依次为: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海拔1 700~2 800 m地带主要分布是山地褐土,pH值6.8~8.1,保水保肥性较强。适宜酿酒葡萄种植。交通、通讯方便,市场前景良好。

1.2 项目建设目的意义

种植业(葡萄种植)经济是丹巴县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事关城乡人民生活的一件大事。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丹巴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尽快适应现代种植业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我县种植业的现有优势,利用“因地制宜、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在现代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条件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农业圈子,进行农业的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2]。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民的种植观念得到改变。通过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使农民由传统种植方式向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种植方式转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一是项目实施区春夏季节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有机肥贮备充分,平均海拔在2 200 m,年均气温17 ℃,由于项目区年均日照时间在2 400 h以上,年降水量660 mm,

年无霜期在260 d以上,土壤良好,适应种植酿酒葡萄。二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种植业的发展,项目实施区服务体系健全,该项目涉及丹巴县革什扎乡卓斯尼村,这是接受新科技、推广新科技最快的乡村,群众有较强的科技意识,有一定的种植经验;有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项目区设立有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在当地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对全县适应种植葡萄地区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2 发展思路及建设模式

2.1 发展思路

目前,我国葡萄酒发展主要有饮料葡萄酒和酒庄葡萄酒两条线路。饮料葡萄酒需要符合特定市场大多数消費者的口味,可以不具风格、没有个性,但其质量必须达标,这就要求酿酒技术必须达标。其生产规模较大,是工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产物,可以是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甚至是不同国家葡萄酒的混合物,它们“既无缺点,亦无优点”。酒庄葡萄酒是指在特定葡萄酒庄中生产的葡萄酒,它必须与相应的传统及技术相适应,长期以来,最佳地理位置、生态条件、品种、栽培管理方式、单位面积的产量以及酿造和陈酿方式等是决定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也能充分体现产地特征。这类葡萄酒由于拥有自己的葡萄园并在庄园内酿造,从土地到葡萄酒的酿造进行全程监控,保证了产业链的良好运行,因此此类葡萄酒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各具风格。另外,葡萄酒庄还具有传播葡萄与葡萄酒文化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旅游、休闲、娱乐的功能。例如,葡萄酒庄旅游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多国外葡萄酒收入来自于参观酒庄、酒窖、品酒等葡萄酒相关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endprint

因此,丹巴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思路为:打造中国高端葡萄酒之乡——美人谷葡萄酒庄园,走“小酒庄、大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与独具特色的嘉绒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酒庄的休闲、旅游、文化功能,市场定位为高端和喜欢“康定红”的消费者。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和地理标志,走绿色、有机、生态之路,最终实现富民奔小康的发展目标。

2.2 建设模式

目前基地建设模式有4种:一是农户自建,二是公司自建,三是公司+农户合建,四是专业合作社+农户合建。

由于酿酒葡萄第三年才初挂果,第五年进入盛果期,农户自建基地见效慢,种植意愿大打折扣,果实品质也得不到保障。

公司自建基地便于管理,可以很好地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果实品质,进行标准化生产,但是投入巨大,发展规模有限。

公司+农户模式是公司与农户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责任,企业向农户提供种苗及技术服务,按合同规定收购农户生产的酿酒葡萄原料,建立稳定供销关系。但由于农户与公司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农户与公司的权责严重不对等,利益分配完全由公司单方决定、向公司方倾斜等,这势必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中。合作社统一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统一制定技术方案,与农户在根本利益上保持一致性。但酿酒葡萄与一般水果不同,它必须通过产业链后续加工及开发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而后续加工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专业合作社很难办到这一点。

综合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在丹巴建立一个良好的基地建设模式应为公司+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负责酒庄建设、制定酿酒葡萄种植方案、负责栽培技术指导、葡萄原料收购、市场开发、产品开发等。合作社按照种植方案和技术要求组织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合作社为中介,农户与公司建立原料价格与公司效益同步增长的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合作社带领农户积极主动参与酿酒葡萄种植,努力创新栽培管理技术,提高基地建设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既保证了公司对葡萄酒品质的要求,又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的收益。

3 建设规模与布局

3.1 基地建设规模

丹巴县规划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规模800 hm2,其中已建200 hm2,需新建600 hm2,新建基地具体分布情况如下:梭坡乡发展44 hm2;中路乡发展102 hm2;革什扎乡发展60 hm2;巴旺乡发展81 hm2;岳扎乡发展47 hm2;巴底乡发展75 hm2;章谷镇发展27 hm2;太平桥乡发展

11 hm2;聂呷乡发展91 hm2;格宗乡发展33 hm2;水子乡发展12 hm2;半扇门乡发展17 hm2。

3.2 酒庄建设规模

到2015年,建成丹巴美人谷葡萄酒庄园,年产葡萄酒6 000 t。包括5个酒庄,分别为康定红甲居酒庄、康定红中路酒庄、康定紅古雕酒庄、康定红革什扎酒庄和美人谷酒庄。

4 基地建设技术方案

4.1 栽植规划

采用南北行向,个别地块可根据实际情况(光照、风向、地势走向等)确定。根据葡萄植株叶幕采光最佳适度和管理操作要求,确定为株行距1 m×2 m,每

667 m2标准定植333株。

4.2 整地、开沟、施肥技术

按定植要求进行拉线定位,保证定植沟端直,定植沟宽0.8 m,深0.6~0.8 m。开沟时必须将表土和心土分开放在沟的两边。回填全部表土,按一层土一层肥的方法填入,上面0.2~0.3 m将心土加少量腐熟的粪肥和少量葡萄专用复合肥混匀后填入,其回填土的高度略高于地表。施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葡萄专用肥。农家肥主要用充分腐熟的粪肥或秸秆,杀死寄生虫后使用。定植前5~7 d将定植沟全面灌透水、沉实,用宽1 m薄膜将整沟覆盖,边缘用土压实。

4.3 架材安装

水泥柱柱内确保三四根钢筋,水泥标号52.5(R),长度标准2.2 m,水泥柱根据行向每隔6 m进行栽植,入土50 cm,每667 m2栽70根。根据架型确定铁丝的安装,在每根水泥柱上分上中下三层进行铁丝的绑缚,每667 m2安装用铁丝70 kg。

4.4 品种规划及布局

根据丹巴县的生态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确定丹巴酿酒葡萄种植品种主要为赤霞珠和美乐,同时配置蛇龙珠、霞多丽和雷司令。蛇龙珠对光热条件要求最高,适宜范围相对较小;赤霞珠对光热条件的要求较高,可以在低海拔河谷地区发展;美乐、雷司令、霞多丽相差不大,在县内2 500 m以下规划适宜区域都可以栽培。

4.5 种苗定植

秋苗于4月20日前定植;营养袋苗在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定植。

4.5.1 秋苗定植

剪掉伤根的同时,根据每株根系长度不同,将其修剪掉根长的1/3~1/2。将修剪整理后的葡萄苗用5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作根系浸泡处理。挖0.2 m左右深的定植穴,将消毒后的苗木根部蘸满泥浆,放入定植穴中,将根系均匀分布于定植穴中,回填一半表土后将葡萄苗向上提一下,再将土压实,回土至植株剪口处,并使苗木基部略高于地面,浇足定根水后覆膜。

4.5.2 营养袋苗定植

根据定植要求与规格,开定植穴,穴的直径比塑料营养袋略大2 cm,深度与幼苗土坨高度一致,选择多云、无风的阴天或晴天下午,避开高温进行。用手掌从侧面托住土坨,剥去塑料薄膜,放入定植穴内。调整好深浅,用细土填实、压紧(不能压碎土坨)定植穴,取土压埋地膜洞口边缘,栽后立即灌透水。

5 基础设施建设

5.1 水利设施

建设酿酒葡萄基地涉及村现有水渠83 500 m,现有蓄水池容量10 610 m3,需新建引水渠25 400 m,新建引水管道101 500 m,新建蓄水池70口,蓄水池容量15 300 m3。endprint

水渠断面采用矩形断面,规格为沟底宽30~40 cm,沟渠深20~30 cm;排灌沟渠衬砌采用C15现浇砼,厚度10~20 cm。引水管道型号采用DN150PVC管。蓄水池断面采用圆形,由于圆形受力条件好、稳定性高,因此蓄水池断面宜采用圆形池。池壁、池底采用C15砼现浇,先浇池壁,底部壁厚不小于50 cm,池壁衬砌后应分层回填土,并夯实。池底采用C15混凝土衬砌护底,厚度一般为12 cm左右,特殊情况取15 cm。

5.2 道路设施

新建入园硬化道路14 000 m,园内道路58 300 m。道路建设采用C20砼,厚度20 cm,入园硬化道路宽3~4 m,园内道路宽2~3 m。

5.3 土地整理

在新建的600 hm2的酿酒葡萄基地中,需要进行土地整理的面积为120 hm2。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在原30°以下的坡地上改造;投资小,工程土石方量少,便于耕作;埂坎材料就地取材,埂坎面积占耕地面积少;集中成片,规模规范;水系、道路与地块布设综合配套。地面平整度一般应小于5°;埂坎稳定,改后土层厚度不小于30 cm。

6 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6.1 种苗基地建设

种苗基地建设总面积3.3 hm2,其中苗木生产用地面积3 hm2,管理用房、仓库及道路等其他用地面积

0.3 hm2,非种植用地的规划包括道路、排灌系统、管理房、围墙和防风等,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10%。苗圃建成后,将以培育酿酒葡萄基地用苗和中转外来引进迁移苗木为主,保障丹巴县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的苗木供给。

6.2 酿酒葡萄研发中心

为满足丹巴酿酒葡萄科研和生产的需求,康定红葡萄酒有限公司下设丹巴县酿酒葡萄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内设酿酒葡萄研究中心和葡萄酒研究中心,构筑起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葡萄良种培育与改良、葡萄酒分析及检测、葡萄酒新工艺、新产品中试、信息服务到技术培训等共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并提供科研外包与委托研发,促进丹巴县酿酒葡萄的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的建设。

6.3 技术支撑体系

与西北农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即依托西北农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抓手、机制为保证的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

推动西北农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丹巴各酒庄主体和丹巴技术研究机构的“三方融合,联动发展”,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增强丹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将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为丹巴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7 酿酒葡萄的建设现状及效益

综上所述,在丹巴县酿酒葡萄的建设现状很好,而且在规模成熟后有着巨大的效益。

7.1 经济效益

800 hm2优质酿酒葡萄基地项目建成后,按照平均

1 000 kg/667 m2的产量,可年产优质葡萄酒原料1.2万t,实现年产值0.96亿元(单价按0.8万元/t计算),产业涉及农户19 096人,每667 m2农户投入成本1 000元,因此农户人均纯收入中仅种植葡萄就达4 398元。当前农户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平均效益为1 500元/667 m2,种植酿酒葡萄总共占现有耕地480 hm2,因此产业涉及农户每667 m2增收达3 833元。

酒庄建成后,年产优质葡萄酒6 000 t,按照最低198元/

瓶的价格计算,年销售收入15.8亿元,实现利税4.74亿元,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7.2 社会效益

藏区农户通过种植酿酒葡萄脱贫致富,从经济上促进了藏区的稳定,从产业上稳定了藏区农民的心,达到了“富民安藏”的目的。项目的实施安排农村劳动力6 000余人,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社会稳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意義;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也可缩小城乡差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丹巴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将促进涉农产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品质,增加产值;同时酿酒葡萄基地的品牌效应可以带动丹巴相关地区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并培植出一批具有观赏价值和学习价值的体验型旅游景点,利用葡萄酒文化的特色和底蕴,促进丹巴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土地和产品的增值。

7.3 生态效益

葡萄本身是一种耐旱的作物,适应性非常强。葡萄种植产业本身就是生态产业,800 hm2酿酒葡萄面积大大提高了丹巴县相关地区的林木覆盖率。为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微生物生态环境,实现丹巴生态涵养的区域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大面积栽培的葡萄基地对空气起到了重要的过滤作用,各种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同时,降低了噪音污染,调节了区域气温,这将进一步强化丹巴作为新型避暑胜地的旅游产业定位。

按照绿色、有机果品的生产要求,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促进了农业的生态环境。

围绕生态型产业建设规模,发展生态农业,按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生产,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酿酒葡萄基地种草不但改善园林小气候环境,还可喂畜,用窖储水,解决干旱问题;通过对葡萄枝条等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既充分发挥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农村资源短缺问题,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全面促进丹巴县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丹巴县人民政府.丹巴年鉴(2012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三次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8-10-31.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