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杨家旺
摘 要 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灰斑病是一种巨大的危害,其盛发期常常重合灌浆期,对果穗养分供应造成了影响,最终出现灌浆缺乏、果穗下垂,籽粒干瘪,千粒质量降低等,直接影响产量,形成严重的田块甚至很多叶片发生枯死,出现早衰问题。通过研究了解到,有效规避风险,对于玉米生产发展发挥了巨大意义。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云南省兰坪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
玉米是怒江州兰坪县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玉米播种面积0.87万hm2左右,2014年兰坪县总耕地面积2.47万hm2。全县大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7万hm2,实现粮食产量6 479万kg。其中玉米面积0.91万hm2,产量3 535万kg,在兰坪县大春生产中占据了主要位置,是兰坪县群众口粮与最主要的饲料作用。近些年,由于积极推广的杂交玉米,促使全县玉米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可是在玉米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具有较大危害的病害——玉米灰斑病,使玉米出现早衰与籽粒不饱满问题,对兰坪县玉米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1 玉米灰斑病特征特性
玉米灰斑病是对玉米叶片进行危害,也可以对叶鞘与苞叶造成侵染,出现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上。发病初期,病斑出现浅褐色,形成褐色晕圈,逐步发展为黄褐色、灰色甚至是灰褐色的条斑,平行延伸于叶脉呈现矩形。之后病斑中央体现出灰色,边缘体现出褐色,情况严重时集合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黄枯死[1]。叶片两面在潮湿环境中其叶背病部出现灰色霉层,也就是霉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形成最多的位置是叶背。一般都是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病害,当形成适合的气候条件时可以向整张叶片扩展,造成病株茎秆损坏与倒伏。
2 玉米灰斑病发生特点
结合观察可知,该病从6月中旬-7月初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开始持续发生,7月中下旬-8月初从下部叶片逐步发展到中部叶片。灌浆之前发展缓慢,对中部叶片造成危害;8月上中旬发病迅速,8月下旬-9月初直到高峰。夏秋多雨季节容易流行暴发。
2.1 品种间存在着差异抗性
玉米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抗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发病程度也不一样,其中发病最重的是感病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相同品种的抗病性也不同,苗期基本上不会发病,进入孕穗期之后就开始发病,灌浆到乳熟期可以认为是盛发期。
2.2 与气候环境有关
温湿度与玉米灰斑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属于中温高湿病害,侵入病菌最佳适温是20~25 ℃,最低于15 ℃或者超过30 ℃时不利于发生。7-8月多雨季节或者潮湿地区极易流行。兰坪县出现了显著的立体气候,通常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重,南部1 200 m以及北部1 000 m之下出现相较于半山区和高山区偏轻;北部湿热区常年比南部干热区重。
2.3 与立地条件相关
首先紧密联系着土壤类型,通常壤土较轻,黏土和沙土较重;其次是与地力相关,缺乏地力,缺肥或者氮肥较多的略重;最后是与地势相关,岗地、坡地等较轻,低洼区域、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则较重。
2.4 与栽培管理相关
在管理耕作方面,免耕或者少耕、粗放型管理、田间地表病残体多的发生比较重,田园清洁的发生比较轻;在种植方面,混种的较重,间作套种的较轻;栽培密度上,过于密植,由于植株比较茂密隐蔽而显得较重,适度稀植则比较轻;植株营养方面,营养情况与营养成分对抗性有联系,缺少废料后者较多氮肥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将锌肥补充在中前期则可以提升抗性[2]。另外,播种节令也会形成一些影响,较早或者较迟,特别是迟播的、抽穗到灌溉阶段出现多雨气候时发生比较重。
3 玉米灰斑病防治措施
3.1 大力推广高产抗病良种
控制玉米斑病柳丁的最重要措施便是积极推广杂交玉米抗病良种,其也是提升单产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兰坪县培育中抗病高产品种大天6号和1号等,体现在生产上是高抗玉米灰斑病。
3.2 保健栽培控病
采取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提升植株抗病能力,可以有效地对发病进行控制并且提高产量。
3.2.1 适时早播
争取在5月上旬进行播种,当一次性降雨达到大概40 mm时立刻开始抗旱播种,在5-6月光热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实现蹲苗和壮苗的目的,为高产提供基础。同时,采取早播早熟,对玉米危险生育阶段与高峰发病期吻合时间进行缩减进而降低发病,达到早熟早收增产的目标。
3.2.2 科学布置,有效密植
结合玉米品种特征特性,科学明确适当的种植区域,最大程度发挥增长良种的潜力。按照海拔和区域的不同搭配品种。采取规范化栽培,科学密植,完善通风透光条件,打乱产生玉米灰斑病环境条件。重视轮作,不同品种抗原科学种植,避免加重发病以及较快失去品种抗性。
3.2.3 平衡施肥
播种过程中在施足农家肥的过程中,结合地区、土壤不同的养分含量对其所包含的氮、磷、钾肥比例、用量进行检测,并且适当追肥,保证茁壮生长玉米,提升其抗逆能力。充分施基肥,尽量采取腐熟有机肥;通过配方施肥,氮∶磷∶钾是1∶1∶1;迅速追肥,施750 kg/hm2尿素,分2次实行,积极采取中耕,提升植株抗病性[3]。
3.2.4 发展生物多样性混载
采取作物的边际效应,实现通风透光、完善田间小气候,提升作物抗病能力、品质。如玉米和辣椒、花生、豆类套种,每次种植2行玉米,间隔种植其他6~9行作物。根据先前试验,采取2行玉米、6行矮秆作物的种植措施最佳,对效果控制达到了35%~45%,对比667 m2产值增加了200元左右。
3.3 消除越冬菌源
兰坪县玉米灰斑病在怒江州范围内都有出现。具体在超过1 450 m的玉米产区分布,危害发生特点为:病残体越冬病菌是次年初侵染菌源,田间发病以后反复侵染。因此,需要对田间清洁,严格控制菌源,减少越冬菌源基数,降低次年初侵染菌源。同时,与中耕管理有效联系,除去底部病叶。在田间集中除去的病叶实施焚烧处理,避免不断积累菌源。
3.4 加强监测病情
玉米灰斑病的危害损失已经超过历史上稻瘟病、小麦条锈病流动带来的损失,已经严重阻碍了兰坪县粮食生产,需要给予极高的重视。需要不断强化预测预报,真正贯彻落实各项手段,对蔓延玉米斑病的危害有限遏制。
3.5 穗期喷药防治
第一是把握重点,适期进行防治。按照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特性,在玉米关键时期重点实施药剂防治。
第二是正确选择药剂,一喷多防。结合成本最低的基本原则,选择具有良好防效的药剂实施防治。
第三是精细喷雾,提升防效。结合玉米发生病害情况,适时防治2~3次,每次大概间隔10 d,要实现均匀周到施药,向中下部叶片喷洒,若喷之后3 h内遇到雨水应当重喷,以便保证防治效果。
4 结语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该地区的玉米灰斑病的科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农业防治,辅以药剂,其中关键是选择抗病良種,同时科学预测预报病害,及时提供防治指导建议才可以提升防治效率。据统计年内全县共发生病、虫、草、鼠害2.83万hm2/次,防治面积达3.19万hm2/次。其中病害0.6万hm2/次(玉米灰斑病0.19万hm2),虫害0.64万hm2/次,农田草害1.07万hm2/次,农田鼠害0.524万hm2/次。通过各种防治措施挽回损失,其中挽回损失粮食7 022.75 t,果树117.3 t,蔬菜48.2 t。
参考文献
[1]李仕成.烯效唑对秋绿豆高产栽培生理和产量调节效应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2013(1).
[2]王同朝,王燕.作物垄作栽培法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7).
[3]李富华,吴炯波,王玉涛.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玉米科学,2012(4).
(责任编辑:刘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