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瓜褐斑病的症状与防治

时间:2024-05-25

邢广余

摘要 对南瓜褐斑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农业及化学防治措施。

关键词 南瓜褐斑病;病原;危害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4-076-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29

Abstract The pathogen, infection cycle, epidemic law and symptoms of pumpkin brown spot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targeted agricultural and chemical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umpkin brown spot;Pathogen; Symptoms; Control measures

南瓜褐斑病(Pumpkin brown spot)是由山扁豆生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 Wei.]侵染引起的一種南瓜叶片病害,分布范围广泛,在各个南瓜种植区均可发生。该病寄主范围广泛,不仅可危害茄科、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蔬菜,还能危害木薯、烟草、葡萄、桉树以及一些观赏植物,使寄主叶片产生病斑或叶缘坏死,但难以侵染水萝卜、芹菜、苦瓜、烟草等,目前报道较多的为该病菌对橡胶、芝麻、大豆、黄瓜、番茄的侵染。文中对南瓜褐斑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农业及化学防治措施,旨在对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1 病原

南瓜褐斑病是由山扁豆生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 Wei.]侵染引起的,该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棒孢属真菌。

1.1 形态

病菌丝无色,细长,具分枝;分生孢子梗生于叶两面、多单生,个别3~5根丛生,丛生的有子座,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具分隔1~7个,褐色,大小为(150.0~650.0) μm×(5.0~8.0) μm;分生孢子顶生在梗端,单生或串生,棍棒状,直立或略弯,浅褐色,顶端钝圆,基部膨大,有2~7分隔,分隔处无缢缩,分生孢子大小为(41.3~286.7) μm×(8.5~17.0) μm;厚垣孢子壁厚,粗短,深褐色。

1.2 特征

病菌发育适温为25~30℃,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初期为白色,后期颜色加深为灰色。病菌在培养基上培养(多次转菌)或4℃保存2年不失致病性,人工培养10周(每周转菌1次)不失毒性,但长期人工培养后可失去毒性。

2 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随其他寄主植物或随杂草、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存活,此外,病菌还可产生菌核及厚垣孢子度过不良环境。病原菌在残株中可存活2年,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菌源。初侵染后的病斑所生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向周围蔓延。田间发病后,在适宜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5~7 d,病部新生的孢子进行再侵染。一个生长季病菌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日益加重。

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形式多样,孢子可通过孢子一端、两端、两端一侧或一端一侧、两端一侧等方式进行萌发,伸出芽管。

3 流行规律

气候环境、栽培管理等因素与南瓜褐斑病的发生、流行密切相关。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通风不良,露地栽培雨水较多,管理不善,缺水缺肥,长势较差,偏施氮肥,植株徒长,都容易引起发病。

3.1 气候环境

病原菌好湿喜温,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30℃,孢子要在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以水滴中萌发率最高。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3.2 栽培管理

缺水缺肥,管理不善,植株长势弱,抵抗力下降,病害易发生。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气不佳,或保护地通风不良,湿度大,发病也较严重。连作种植、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的地块易发病。浇水不科学,如阴天或雨天浇水,浇水时大水漫灌,造成地里积水,导致发病较重。

4 危害症状

南瓜褐斑病可危害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褪绿小斑点,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有时呈灰白色,边缘灰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干燥时病斑容易破裂,空气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至灰黑色霉状物。

5 防治措施

南瓜褐斑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加强灌溉管理。保护地栽培的选择晴天浇水,浇水后及时放风排湿;露地栽培的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化学药剂,以达综合防治的目的。

5.1 农业防治

5.1.1 合理倒茬轮作 由于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积累,所以常见连作的地块发病重,重病田应实行与非瓜类蔬菜2年以上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累积,减少初侵染源。

5.1.2 整地与施肥 南瓜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壤土、砂壤土最为适宜。若搭架栽培,株距0.7~1.0 m,行距为1.5~2.0 m;若爬地栽培,株距0.5~0.7 m,行距为2.0~3.0 m。栽培南瓜播种前,要施入圈肥做底肥(37.5~60.0 t/hm2),并进行深翻。

5.1.3 科学定植 各地南瓜的定植时间不一致,只要能保证南瓜苗不受低温冻害,正常生长,就可以定植或直播。定植时以子叶露出地面为宜,不宜过深。浇定根水时为避免影响缓苗和成活,苗叶上不要沾水和泥土。

5.1.4 中耕与除草 结合除草进行中耕,由浅入深,除草时避免伤苗或伤根。中耕时要向根部培土,以促进根系发育。整个南瓜生育期间,一般要进行2~3次中耕除草,操作时应注意不要伤及南瓜植株和叶片。

5.1.5 灌溉与追肥 南瓜定植后,如果墒情好,一般不需要灌水。在该阶段,应多次进行中耕,同时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以利壮秧。伸蔓后,距根15~20 cm处,开沟施肥,可施速效氮肥7.5~15.0 kg/hm2,或225~300 kg/hm2的腐熟粪肥。施氮肥后要灌水,以防烧根。肥料的追施要做到少施、勤施,肥后要注意预防烧根及肥害。

5.1.6 整枝与压蔓 整枝和压蔓是南瓜获得早熟高产的技术措施之一。对生长势过旺、侧枝发生多的品种,去掉部分侧枝、弱枝、重叠枝,有利于防止植株徒长,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条件。当蔓伸长至60 cm左右时进行第1次压蔓,方法是在蔓旁边挖条7~9 cm深的浅沟,然后将蔓轻轻放入沟内,再用土压好,生长顶端要露出12~15 cm,以后每隔30~50 cm压蔓1次,一般压蔓3~4次。对于高度密植栽培的早熟南瓜,则压蔓1次,甚至不压蔓。

5.1.7 清洁田园 在南瓜生长过程中,发现病叶及时摘除,拉秧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然后深翻,将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加速病残体腐烂。

5.2 化学防治

5.2.1 保护地熏烟、喷粉防治 温室中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防治(4 500~6 000 g/hm2),一般7 d防治1次,病害严重者可缩短为4~5 d。此外,还可用6.5%硫菌·霉威粉尘剂15 kg/hm2喷粉防治。

5.2.2 大田喷雾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25%异菌脲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500倍液,或20%烯肟菌胺·戊唑醇水悬浮剂1 500倍液,或40%腈菌唑乳油3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每5~7 d喷1次,连喷3次。

参考文献

[1] 陈军,苑晓平,李淑琴. 南瓜主要病害防治技术探讨[J]. 现代化农业,2002(4):8-9.

[2] 李金堂.瓠子南瓜葫芦病虫害防治图谱[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宋荣浩,杨红娟,马坤,等.西洋南瓜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 中国瓜菜,2007(4):33-35.

[4] 孙茜.西葫芦南瓜疑难杂症图片对照诊断与处方[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5] 曾腊春,李腊生. 南瓜常見病害的田间诊断与防治关键[J]. 植物医生,2010,23(5):12-13.

责任编辑:刘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