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潘教文,王帅,刘玉玲,刘青,侯蕾,赵传志,王兴军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0;2.浙江趋衡公益基金会,浙江 杭州 310053;3.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山东 青州 262509;4.利津县北宋镇人民政府,山东 利津 257439)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Pursh)Nutt.]又称灰毛滨藜,原产于美国中西部地区,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农业部林业局山地林业和牧场试验站等单位经过25年的努力选育出的饲料灌木,有“奇迹树”和“生物脱盐器”的美称。四翅滨藜具有速生、耐干旱、耐贫瘠、抗盐碱等优良特性,是对荒漠、半荒漠山旱地牧场改良极有价值的木本饲料树种[1,2]。在澳大利亚、以色列、南非、北非和北美地区四翅滨黎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饲料灌木,在印度、突尼斯和北非一些国家,已被广泛引种种植在盐碱地上[3]。我国1976年至1982年在西部已退化牧场的引种结果表明,四翅滨藜可提高和恢复退化牧场质量,尤其是在冬春雪后灌丛不易被雪掩埋,提高草场抗灾能力。随后,四翅滨藜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宁夏、辽宁、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十多个省(区)引种,大部分地区可以生长良好,而且都能开花结果。四翅滨黎有望成为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干旱、半干旱以及滨海盐碱地治理的理想饲用灌木植物[1]。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翅滨藜的形态特征、耐盐抗旱生理、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作用、饲料价值、抗逆基因克隆及相关机理解析、育苗、造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利用该物种进行荒漠、滩涂、盐碱地治理和饲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四翅滨藜是一种多年生饲料灌木,株高0.9~2.0 m,无明显主干,分枝多,树冠团状,两年生冠幅可达130 cm×110 cm,叶量大,单株生物量达6.8 kg。
四翅滨藜叶互生,条形或披针形,叶尖渐尖或钝,叶全缘无柄,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面灰绿色或绿红色、粉粒较多。叶片解剖结构分析表明,四翅滨藜具有抗旱、耐盐及耐寒的结构特性[3]。叶片上下表面有白色粉末状被覆物;上下角质层厚度大致相当,且较小;表皮细胞大,细胞外壁加厚,排列较紧密,这弥补了角质层厚度不足,起到保护作用;栅栏组织发达,有贮水组织;细胞质浓厚分布于叶的两面,可增大细胞的渗透压,提高水分的吸收蓄存能力[4,5]。维管束排列紧密且维管组织发达;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大量叶绿体,其排列方向与栅栏组织的排布一致,这种排列方式增大光合作用面积、增大叶的输水面积、保证水分的迅速传递,是旱生植物的重要特征[3,4]。四翅滨藜是典型的盐囊泡类盐生植物。盐囊泡在叶片正面与背面均有分布,幼叶表面数量最多,随着叶片的成熟至老化,盐囊泡逐渐破裂退化。四翅滨藜叶表面的盐囊泡大多为肾形,由体积庞大的囊泡细胞、柄细胞以及基部的叶表皮细胞共同构成盐囊泡复合体,正常生长条件下其平均直径约为155μm,平均平面面积0.0106 mm2[6]。
四翅滨藜枝干灰黄色,嫩枝灰绿色,半木质化枝白色、有白色膜质层剥落,老枝条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裂纹、木质白色。雌雄同株或异株,花单性或两性。雄花数个成蔟,在枝端集成穗状花序,花被5裂,5雄蕊。雌花数个着生叶腑,无花被,苞片2裂,柱头2裂,1心室1子房。两性花着生叶腑,无花被,苞片2裂2雄蕊、柱头2裂,1心室1子房[4,7,8]。胞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通常具4个相互分离的翅,种子卵形,胚马蹄形[4]。
四翅滨藜萌动期为4月上旬,展叶期4月中下旬,5月下旬2年生植株开始现蕾,6月上旬大量现蕾,6月中旬为始花期,6月下旬为盛花期,7月中旬开始挂果,9月下旬种子成熟,冬季不脱落[4,7,8]。四翅滨藜根系发达,主根明显,毛细根发达。扦插生根多为皮部生根,少部分为愈合组织生根。一年生露地实生苗根深可达3.4 m,两年生根深4.6 m,是植株高度的5倍左右,为深根性树种[4]。
四翅滨藜多数为异花授粉植物,多以播种和扦插繁殖为主,子代分化十分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类型,不同种植条件、栽植密度、管理水平、气候条件差异等都会导致种内明显分化。在北美,四翅滨藜被认为是变异最大、扩散最快的一个物种[9]。现已确定四翅滨藜有许多适应特定生境的品种、生态型。其种群和个体的化学成分、适口性、繁殖、种子生长、生长型、抗旱性、耐盐碱等方面有较大差异[10]。四翅滨藜有些为二倍体(2n),有些为多倍体(4n、6n、10n和12n),大多为同源四倍体(4n),染色体形态特征明显而易于分辨。多倍体的生物量一般高于二倍体[11]。四翅滨藜大部分为雌雄异株,少数个体为雌雄同株,在干旱、寒冷、高密度下有可能导致性别改变,如某些雌性个体出现雄性特征[1]。
根据株型差异可将四翅滨藜划分为直立型(枝干与地面夹角>70°)、半匐匍型(与地面夹角30~70°之间)、匍匐型(与地面夹角<30°)。根据生长的快慢可将其分为速生型和慢生型。根据叶片大小可将其分为大叶型(簇生叶中外叶较大、条形,大小叶分化明显)和小叶型(叶小近针形、较细,叶均匀,无明显大小叶之分)。根据冬季干梢情况,可将四翅滨藜分为干梢型和不干梢型。根据叶片颜色可将其分为叶常绿型和准常绿型;根据性别可分为雌雄异株和雌雄同株等[3,9,10]。根据以上标准将青海西宁地区四翅滨藜划分为7种类型,不同类型生长高度差异明显[9]。张掖市种植的四翅滨藜可分为8个类型,不同类型间生长指标差异性极显著,种内变异分化明显[10]。这将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四翅滨藜种质资源及开展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一般植物在土壤含盐量超过3‰后就不能正常生长。四翅滨藜却有着极强的耐盐性,土壤含盐量在15‰以下可以正常生长;大于18‰后植株受到盐胁迫,枝条新梢量减少;含盐量达到26‰后,植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但仍能存活,茎干基部枝叶无明显凋萎或整株死亡症状,条件一旦改善仍能正常生长[12]。四翅滨藜中游离脯氨酸含量会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上升,增幅在12.96%~88.87%,土壤含盐量24‰时其含量最高可达172μg/g[12]。研究发现,用NaCl溶液处理时,随着盐浓度增加,四翅滨藜叶片水势不断降低,但盐浓度在23‰~27‰时四翅滨藜叶片水势保持不变。在一定盐浓度范围内,四翅滨藜叶片水势低于盐溶液渗透势,说明四翅滨藜仍处于吸水状态;随着盐浓度增加,四翅滨藜可溶性糖、脯氨酸、过氧化氢酶含量都有所增加,盐浓度达到27‰时这些物质的含量均有所下降;但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丙二醛含量只有缓慢增加[13]。对盐胁迫后Na+、K+含量的测定分析发现,随着盐浓度增加,Na+、K+含量均有所增加,盐浓度达到19‰以前K+含量均高于Na+含量,盐浓度达到23‰时Na+/K+约为1,说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其体内形成新的离子浓度平衡,从而降低盐胁迫的毒害。叶片全氮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增大缓慢下降,以此维持盐胁迫下氮的代谢免遭破坏。叶片钙含量在受到盐胁迫时降幅较小,能够维持一定水平,只有盐浓度大于27‰时,全氮和钙含量大幅下降[14]。研究发现,四翅滨藜在受到盐胁迫时,植株中会积累大量的Na+、Cl-和脯氨酸,以便维持较高的含水量[15]。
对耐盐植物胡杨、柽柳和四翅滨藜在3‰~5‰盐胁迫下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测定,证明四翅滨藜对光环境的适应性最强,对弱光与强光的利用率都比较高。四翅滨藜的蒸腾速率较低,强光下能维持较低的光合生产力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以较低的蒸腾耗水来调节对干旱生境的适应能力[16]。研究发现,100 mmol/L NaCl处理能促进四翅滨藜生长,200 mmol/L和400 mmol/L NaCl处理对其正常生长没有明显抑制。盐胁迫处理后,能增强其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率,Na+能大量积累在根茎叶和盐腺(盐囊泡)中,叶片中K+基本保持稳定。叶片中甜菜碱和脯氨酸的大量积累也有助于四翅滨藜进行渗透调节,提高其耐盐性[17]。张震中等[18]研究表明,100~300 mmol/L NaCl处理和100~200 mmol/L Na2SO4处理都能促进四翅滨藜生长,这与前人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是由处理方式不同造成;同时也发现,这两种盐处理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SOD、POD活性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增幅总体表现为随盐浓度增加而升高,说明四翅滨藜具有较强的耐盐性。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去除四翅滨藜叶表面的盐囊泡明显削弱其耐盐性。盐胁迫处理能显著促进盐囊泡的再生、体积增大及破裂,说明盐囊泡在四翅滨藜耐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6]。另外,这些积累在体内的盐分还可以在寒冷气候下充当“抗冻剂”或提高抗旱性[1]。在渗透胁迫下,添加100 mmol/L NaCl可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净光合速率,降低叶渗透势,同时可以明显促进植株中游离脯氨酸和甜菜碱含量,促进四翅滨藜生长,进一步提高其对渗透胁迫的适应性[19]。这也进一步证明,适量浓度的盐胁迫(100 mmol/L NaCl)可提高植株光合能力,改善体内水分状况,进而促进四翅滨藜幼苗的生长。
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发现,NaHCO3胁迫可导致大洋洲滨藜和四翅滨藜Ca2+内流,且胞质Ca2+的升高可防质膜H+-ATPase去极化,限制K+的外排,从而维持细胞内Na+/K+的平衡。与大洋洲滨藜相比,四翅滨藜调控Na+/K+平衡的能力更强[20]。对四翅滨藜两个变种在萌发期的耐盐性进行分析发现,即使用低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两个变种的萌发率也都受到明显抑制,但换成蒸馏水后又可以恢复萌发。这些结果表明,四翅滨藜在盐胁迫下仍可保持种子活力,一旦降雨降低盐浓度后便可萌发,是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21]。
四翅滨藜原产地年降水量350 mm左右。引入我国后,根据青海省在干旱地区的栽培试验,四翅滨藜在年降水量250~350 mm的地区都能生长良好。在年均降水量只有105 mm的克拉玛依地区种植四翅滨藜仍能生长良好,表现出特别耐旱、耐寒冷[22,23]。四翅滨藜具有富集盐分的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其叶片比杨柴和白刺的水势要低,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更强[24]。应用稳定18O同位素对银川平原北部4种灌木(20年生多枝柽柳、3年生多枝柽柳、3年生宁夏枸杞和四翅滨藜)夏季水分利用分析发现,四翅滨藜对地下水和表层土壤水的利用程度较高[25]。盆栽控水土壤含水量下降为8.3%,对四翅滨藜幼苗的光合生理指标没有明显影响,降到1.9%出现萎蔫,降到1.4%开始死亡。干旱处理过程中,幼叶束缚水含量呈上升趋势,含量较高、保水能力强,具有典型的耐旱特性[26]。四翅滨藜与新疆较典型抗旱植物进行抗旱性比较分析发现,在受到干旱胁迫后,四翅滨藜植物体内脯氨酸、根系活力和过氧化氢酶含量的增加量大,丙二醛的积累量最低,说明四翅滨藜的抗旱性最强[27]。对干旱胁迫下四翅滨藜幼苗根系生长的分析发现,根生物量比例、根冠比、主根长度与粗度比值等在中度和重度干旱下均较适宜水分条件下高,二级侧根数在中度干旱下变多。同一干旱处理下,茎叶生物量比例的降幅远较根系生物量比例的增幅低,说明干旱胁迫下同化物质着重于向根分配,叶生物量的降低有利于减少水分耗散,以维持自身的水分平衡。这些结果表明,四翅滨藜幼苗整体上也表现出协同自适应性[28]。研究发现,干旱胁迫对四翅滨藜和华北驼绒藜地上部分茎叶的影响比对根系的影响更大,使得根冠比增加;脯氨酸的积累明显高于华北驼绒藜,而且光合色素增加,光合能力增强[29]。最近的研究发现,干旱胁迫时增加100 mmol/L NaCl胁迫能有效提高四翅滨藜的干旱抗性,NaCl处理能够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增强光合作用,降低叶片渗透势,同时盐囊泡中大量积累的Na+能有效增强渗透调节能力[1,19,30]。
四翅滨藜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以电解质50%的外渗率测得以及用Logistic方程求出的四翅滨藜临界致死低温为-42.97℃[3]。在-26℃低温下,四翅滨藜的电解质外渗率仅为35.59%,离50%的临界致死生理指标还相距较远[31]。在自然越冬状态下,四翅滨藜随着气温的降低其叶片含水量下降,原生质的流动性变慢、黏性增加,细胞代谢强度减弱,生长减慢,抗寒适应性增强;同时,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可溶性糖积累,降低水势和冰点,起到冰冻保护剂的作用,增强抗寒性。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增加,可以提高细胞膜的渗透调节能力及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维持膜系统的完整性[32]。张忠辉等[33]对来源于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4种四翅滨藜进行耐碱性、耐寒性分析,发现来源不同的四翅滨藜抗逆性存在差异,怀俄明州的种源具有很好的耐寒性和较强的耐盐碱性。
四翅滨藜是一种优良的盐碱地改良植物,一公顷的四翅滨藜一年能从土壤中吸收2.5 t以上的盐分,弃耕盐碱地种植滨藜以后,盐碱度可减轻到足以种植谷物的水平[2,34]。四翅滨藜能加速土壤发育,灌木下的土层更厚,与灌木间的土壤相比其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性及土壤通透性均较高。四翅滨藜容易被菌根感染,可有效地增强土壤肥力[2]。李冰月等[35]研究发现,一行红豆草间作一行四翅滨藜能明显提高盐渍化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速效磷含量,降低真菌数量,有力改善土壤微环境。
四翅滨藜对苏打盐化潮土、硫酸盐盐化潮土、混合盐化潮土的改良效果较好,对氯化物盐化潮土、盐土也有一定的改良效果;对硫酸盐盐化潮土吸盐效果最好,能降低5.17%,而且随着四翅滨藜生长期的延长,土壤pH值接近中性[36]。对四翅滨藜不同定植年限(6、3、2、0年)土壤分析发现,土壤根层可溶性盐分含量随四翅滨藜定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均随定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37]。研究表明,四翅滨藜定植两年后土壤全盐下降57.19%,pH值下降3.25%,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提高[38]。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盐碱荒地种植四翅滨藜两年后,其下层土壤的可溶性盐下降明显,脱盐率达到78.89%[39]。甘肃永登灌溉农业区次生盐渍化土壤种植四翅滨藜2~3年后,根际土壤盐离子浓度明显下降[40]。不同研究团队获得的数据并不一致,可能与处理时间的长短、当地气候、土壤本身的差异相关。
四翅滨藜为深根性植物,实生苗根深为植株高度的4~5倍,是优良的水土保持和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植物。植株的侧根数、根径、地径等情况决定其抗拔力的大小,其中根系的侧根数量越多,单株抗拔力越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的4种护坡灌木植物进行野外现场拉拔试验发现,参与试验的四翅滨藜、柠条锦鸡儿、白刺、霸王中,四翅滨藜的生长速度最快,侧根数目最多,其相应的抗拔力增加幅度最大[41]。四翅滨藜在雨水冲刷过程中,能有效降低雨水对土壤表面的直接冲刷,减缓径流对土壤的分散和输送能力[42]。
四翅滨藜在重盐碱地上植苗造林,成活率显著高于柽柳及梭梭,能迅速恢复植被,是盐碱地造林的优秀树种[43]。四翅滨藜在甘肃中部高海拔地区引种栽培后,与乡土树种相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表现出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及较大的苗木生长量,是该地区防风固沙、盐碱地改良的优质灌木树种[44]。甘肃省临夏州2003—2012年引种栽培试验发现,四翅滨藜能在该地区干旱、高盐碱无灌溉的荒地上正常发芽、生长、开花结实、自然越冬。三年初花结实,五年大面积结实,种子质量与引进种子相当[45]。
四翅滨藜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耐刈割,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好[23]。据报道,四翅滨藜是美国干旱的西南部及山区各类牲畜和野生动物最有价值的灌木饲草之一。四翅滨藜是山羊、鹿、驼鹿、羚羊、兔子和骆驼的优良饲料,许多鸟类和哺乳类小动物以四翅滨藜的种子和叶子为食[1]。四翅滨藜冬雪后不易被掩埋,从而可以为牲畜的越冬提供饲料,进而提高牧区的抗雪灾能力[23]。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四翅滨藜种子也可以作为啮齿动物的饲料[46]。
对河北省不同地区引种四翅滨藜作为牲畜饲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年生植株生物产量达25 740 kg/hm2,为当地三茬苜蓿产量之和的4~5倍[47]。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四翅滨藜刈割后植株再生力强,产鲜草较多[48]。研究发现,四翅滨藜年刈割3次、4次可以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单株鲜草产量分别为2.7、2.4 kg[48]。四翅滨藜茎叶可溶性糖含量为6.67%~9.49%、淀粉含量8.02%~10.40%、粗脂肪含量8.00%~8.06%、粗纤维含量6.50%~35.00%、粗蛋白含量8.68%~18.41%、粗灰分含量3.92%~20.69%,无氮浸出物为40.13%~60.63%。多项植物营养指标明显超过苜蓿和其他植物[47]。四翅滨藜蛋白具有较好的吸油性、吸水性、湿润性、乳化性、持水力和起泡性,均好于大豆分离蛋白和苜蓿蛋白[49]。对四翅滨藜叶片蛋白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氨基酸组成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氨基酸分数较高[50]。四翅滨藜具有很强的富硒能力,可为饲草动物提供充足的硒元素[51]。
利用四翅滨藜作为饲料喂食肉兔的效果分析发现,与基础饲料、苜蓿和玉米秸秆相比,四翅滨藜的转化效率最高,在同等条件下饲喂肉兔增重最明显,但适口性不如基础饲料和苜蓿[52]。利用四翅滨藜喂食小尾寒羊发现,采食量和表观消化率均低于苜蓿[53]。四翅滨藜是典型的泌盐植物,能够吸收富集土壤中的盐分,植株含盐量较高,造成牲畜适口性较差。目前国外常用的做法是将饲草脱水晾干粉碎后,通过添加其它饲草粉末形成复合饲料,用来改善适口性[47]。
到目前为止,四翅滨藜的基因组序列还未见报道,限制了其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潘洪玉团队率先构建了四翅滨藜盐胁迫后的全长cDNA文库,并获得343个高质量的ESTs,从中鉴定到17个盐胁迫响应的上调基因,其中有6个基因可能对早期和晚期盐胁迫响应起着关键作用[54]。利用该cDNA文库,该团队又构建了酵母表达系统,从105个转化菌株中筛选到53个盐胁迫耐性增强的克隆,这为进一步克隆四翅滨藜抗盐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55]。对四翅滨藜盐胁迫后的转录组学分析发现,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参与Na+吸收、外排和离子区隔化的基因对于Na+在盐囊泡中的积累起着关键作用。另外,参与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合成基因、光合作用相关基因以及水孔蛋白等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盐胁迫的诱导[56]。类受体蛋白激酶、MAPK级联途径、CDPK等蛋白激酶可能参与四翅滨藜盐胁迫响应的信号转导。在盐胁迫处理早期(6 h),编码抗氧化酶(SOD、CAT、POD、GST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可能参与盐胁迫早期活性氧的清除;在盐胁迫处理24 h后,ASH-GSH循环途径的基因明显上调,可能参与盐胁迫后期活性氧的清除;另外,在盐胁迫处理6 h和24 h后,参与类黄酮途径的编码基因的表达也明显上调,表明四翅滨藜可以通过增强类黄酮类物质的积累来提高盐胁迫抗性[57]。
Sun等[58]从四翅滨藜盐胁迫后的cDNA文库中分离到一个编码HMA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AcHMA1)的基因,AcHMA1包含一个重金属结合结构域,重金属(Fe、Cu、Ni、Cd和Pb)、PEG和NaHCO3均诱导该基因的表达。在酵母中表达该基因增强了酵母对金属离子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58]。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四翅滨藜的水孔蛋白基因(AcPIP2)提高植株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对盐、碱胁迫的耐性明显提高。但是,AcPIP2过表达株系的干旱抗性明显削弱[59]。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另外一个四翅滨藜的水孔蛋白AcNIP5;1基因,增强其对干旱胁迫的耐性,同时也增强对盐胁迫的敏感性[60]。不同水孔蛋白在响应干旱和盐胁迫过程中表现出相反的效果,其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酵母中表达四翅滨藜放氧复合体蛋白基因AcPsbQ1明显提高转化菌株对高盐和干旱的耐受力[61]。ErbB3-Binding Protein(EBP1)是RNA结合蛋白,主要在细胞生长分化过程中起作用。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四翅滨藜AcEBP1抑制细胞生长,转基因株系对非生物胁迫表现出敏感表型[62]。乙烯响应因子ERF通过调控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过表达四翅滨藜AcERF2,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的抗病性和渗透胁迫抗性[63]。在拟南芥中过表达AcDREB2同样提高转基因株系的耐盐和抗旱能力[64]。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催化甜菜碱醛氧化合成甜菜碱,在大豆中过表达四翅滨藜AcBADH基因不但增强干旱抗性,而且提高产量[65]。
目前对于四翅滨藜耐盐抗旱基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基本上是通过异源转化对基因的功能进行简单分析,对于相关机制的解析还需要深入研究。
四翅滨藜是具有耐盐碱、抗旱等多种优良特性的饲料灌木。四翅滨藜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内陆滨海盐碱地地区等地栽培对于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盐碱地改良利用等具有很好的生态作用[66,67]。最近,浙江趋衡公益基金会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四翅滨藜可以接种名贵中药肉苁蓉。与梭梭上寄生的肉苁蓉相比,在四翅滨藜上寄生的肉苁蓉有效成分含量更高,质量更好一些[68],这进一步提升了该物种的应用价值。相信不久的将来,四翅滨藜很可能成为我国荒漠、滩涂和盐碱地治理的“先锋树种”。四翅滨藜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可以为畜牧养殖业提供大量的青储饲料,同时还可以带动肉苁蓉产业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我国西北地区、滨海盐碱地和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生态、高效、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