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王桂峰,徐勤青,魏学文,王琰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山东 济南 25001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东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的路径选择
王桂峰,徐勤青,魏学文,王琰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山东 济南 250013)
由于棉花生产成本过高、自然和市场风险防控复杂、植棉效益低等原因,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受挫。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山东棉花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提出了山东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的基本思路、有效路径。
山东;棉花;结构性问题;供给测改革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贸易大省,多年来棉花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发展棉花生产,提升壮大棉花产业,对棉区农民增收乃至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山东省棉花生产面临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至2016年植棉面积已连续九年加速下降[1,2],植棉比较效益低、生产与市场脱节严重、产业性技术性矛盾交织。但棉花仍是重要经济作物和战略物资,棉花产业仍是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高社会就业率的基础性、战略性民生产业。新常态下,包括棉花种植业在内的整个农业发展,总量已不再是问题,高端、优质、标准、安全的农产品明显供给不足[3]。棉花生产结构性问题是诸多问题的焦点所在,主要表现在棉花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经营结构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多方面供需失衡,棉花产业协调性差且创新能力严重不足[4,5]。深入推进山东省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棉花生产方式,将过去追求数量产量的总量思维,转变到总量、质量、效益平衡发展上来,走“以质量保规模”的发展新路子,实现棉花数量生产经营到棉花质量经济的转型,着力构建山东现代棉花生产体系与产业技术体系,增强山东棉花产业优质高效生产供给能力,促进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和稳定持续发展。
首先,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故道区域、沿黄河两岸、渤海湾滨海地区近千万亩盐碱、旱薄地最适宜种植的作物就是棉花。棉花具有耐旱、耐盐碱、抗逆性强的特性,是改良盐碱地、旱薄地的最优经济作物。从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分析比较,在上述地区,棉花作为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或大宗农产品,仍然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棉花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具有良好的正向溢出效应。在上述地区,一旦彻底放弃棉花生产,极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土地撂荒,加剧部分地区粮棉争地矛盾,还可能导致这些传统棉作土地重蹈盐碱化、盐渍化覆辙,造成农业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1,6,7]。
1.1稳定棉花生产是保障棉花产业安全的需要
棉花生产周期较长、生产不易调整,供求弹性较低,其弱质性、不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作物,使得棉花极易受到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影响而被操控。山东作为纺织大省,棉花加工、纺织、印染、服装等门类齐全,纱产量占全国的1/4,棉花加工纺织服装业出口居全国第一。山东纺织业年消耗原棉400多万吨,而目前本省原棉产量每年只有50多万吨,供需缺口巨大,绝大部分原棉需要进口和调配新疆棉。长此以往,山东省纺织业稳定发展存在很大风险。近年来,我国棉花的贸易条件、环境趋紧,着眼于重要战略物资有效供给安全,棉花生产基础地位不应动摇。保持山东比较优势棉区、稳定保护区棉花生产,有利于规避重大自然灾害或国际市场特殊环境下使棉花有效供给不能保障又受制于外部的风险[8,9]。
因此,作为除新疆外的全国第一棉花生产大省和全国第一棉花产业大省,从农业现代化全局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认识高度,需要对山东棉花及棉花产业的地位、安全性以及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新观念,再认识、再定位。
1.2稳定棉花生产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重点棉区,棉花产业仍然是支柱和优势产业,生产规模大,产业配套能力、水平、经济效益较高,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能力强。2015年,山东省棉花收购加工企业389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4 344家,纺织品服装(包含纯棉、化纤、混纺类)出口创汇216亿美元,全产业链有从业人员800万~1 000万人,并且保持了贸易顺差地位。棉花在主产棉县农民增收份额中占很大比重,也是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的主要税源。棉花生产对棉区农民生活、就业、社会稳定影响很大。稳定棉花生产,增加棉农收入,壮大棉花产业,发展新型棉花经济,在农村区域经济和农业生产中仍然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8,9]。
肝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已为晚期,5年存活率<10%。因此,肝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甲胎蛋白(AFP)为临床诊断肝癌的常见血清肿瘤标记物,但其敏感性约39%~64%,特异性约为76%~91%,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不便[1]。研究指出[2],肝癌组织因各因素导致PIVKA-II释放入血,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2.1优化生产结构布局,稳定优势区域棉花产能
引导农民尊重和适应市场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生产。黄河三角洲棉区要利用棉花抗盐、耐瘠、节水的特点,发挥盐碱地多、植棉规模效益优势,充分从长规划保障棉花生产经营机制体制;鲁西南棉区要总结创新棉花-大蒜(瓜、菜)、粮棉间套复种高产高效的经验,完善配套措施,发挥光热资源和技术、社会优势,稳定提升两熟高效棉生产规模;鲁西北棉区要根据生产、市场环境条件合理安排棉花生产,通过耕作制度试验改革,因地制宜发展麦棉、棉薯(瓜、菜)套种及棉花与花生、马铃薯、蔬菜等作物间作和轮作,稳定适宜植棉面积。鼓励棉田向植棉大户和植棉能手集中,逐步实现棉花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确保山东省棉花产能基本稳定和植棉恢复性增长[7]。
2.2优化山东棉花经营体系,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发生深刻变迁,农村劳动力快速减少,棉农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现象愈加明显。棉花生产还相对处于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运营阶段。劳动力成本增长快、分散的小生产形式、比较劳动生产率低,已成为山东棉花生产总成本过快上涨、生产效率走低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2.2.1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按照国家农地“三权分置”的意见,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棉花生产土地流转,适度扩大棉花生产规模,鼓励棉农采取土地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土地,为棉花生产管理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创造条件空间。
2.2.2 加快培育新型棉花经营主体 让更少的职业化主体经营更多的棉田,使棉业持续发展。加大对棉花联户经营、家庭农场、职业化棉农、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进城回乡下乡创业新棉农等新型棉花经营主体的培育,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帮助其解决生产、技术、市场等难题,鼓励各类棉花生产主体投入到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棉花加工、纺织企业分析判断市场和技术开发能力的积极作用,促进棉农与棉企的对接融合,确立市场需求导向,引导生产方向。
2.2.3 大力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结合国家和省项目的实施,推动棉花生产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提高棉花生产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东营、滨州等生产规模化程度相对较高植棉区积极推进棉花机械化采收和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
2.2.4 开展多元化社会化服务 积极探索鼓励各种形式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装备条件和服务能力,为棉农提供耕、种、管、收、储、运、加、贸和病虫防控社会化系列服务,多方面、多时空减少棉农劳动投入[10,11]。
2.3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发展棉花新产业模式、新业态
山东棉花产业正处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应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山东棉花产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保持棉花产业经济稳定增长,加速迈向中高端水平。要不断创新棉业生产模式、产业模式和棉花产业技术经济社会新业态,把市场机制放在指导棉花生产的重要地位。在棉花品种和技术研发方面,要从过去以生产导向转变为以市场需求导向。积极探索棉花生产与资本、技术、资源对接产生最大效率的棉业发展产业模式及商业模式。鼓励棉花研发机构与新型棉花生产经营主体、棉纺企业合作,促进技术与产业、资本结合,使棉花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动力符合棉花加工、纺织企业需求,提高山东棉花产品及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产业融合方面,依托棉纺企业、加工企业积极发展棉花订单生产、电商棉业、中外合作棉花产业园区、棉花技术集成区站点和第三方棉花物流企业,建立新型的高效棉花产供销体系,减少棉花生产、市场信息不对称性,降低棉花物流成本,减少市场波动的不利影响;根据棉花生产自然属性、要素条件,大力发展棉花生产“一村一品”、棉花生产经营“一乡一业”的棉花工业化原料产业模式;引导植棉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棉花加工企业,进入棉花现货与远期交易市场,充分利用棉花保险、棉花期货金融手段,推动三产融合。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把传统棉业产业发展方式调整转移到新的市场化、国际化路径上,形成产业+育繁推+产学研的市场化棉花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体制,提高棉业综合效益,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4,9,12]。
2.4实施“互联网+”现代棉业,提升棉花产业创新能力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促进产业融合竞争力快速提高的强力抓手[13]。据4月20日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数字经济已占据全国GDP总量三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每增长一个点,GDP就能大致增长1 406.02亿元。截至2016年底,我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增加了161.95点。据此估算,2016年全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7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0.61%,对GDP的拉动效应明显[14]。棉花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更是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强化借助“互联网+”工具与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力度,通过互联网盘活区域棉花生产要素,从多个维度研究推进“互联网+”现代棉业发展的思路与实践。加强“互联网+”与棉花绿色高效生产方式结合,积极发展生产型、经营型、市场信息型、社会化服务型、棉花产品贸易型电商等新型电商服务业态,提升棉花生产的精细度和价值含量;加强“互联网+”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结合,通过电商培训、专项扶持,使之成为农村“互联网+”棉业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加强“互联网+”与棉花专家团队结合,发挥山东省棉花技术推广体系、山东省棉花专家顾问分团、山东省棉花学会、国家和山东省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及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作用,实现棉花多层级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棉花生产经营主体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加强“互联网+”与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贸易结合,实现棉花公司+基地+农户、棉花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的深度融合,形成系列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新棉业业态。
2.5提升棉花质量,创建区域优势地标棉花品牌
品牌农产品是市场化搜索引擎巨量商品数据库中最易购的信任品,是棉花生产与市场结合通道中成本最低的一种便捷式营销渠道。实施棉花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市场细分、化解棉花同质竞争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山东省鲁西南高效棉区、鲁北滨海盐碱地、鲁西北黄河故道棉区特定的地域适宜品种、环境、种植方式以及文化历史传承所形成的特定棉花品质,打造山东省地标棉花品牌[1,15]。促进山东省棉花生产发展方式由“数量型竞争”的低端产能过剩路线向“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盈利”的质量型品牌路线转变,提升山东省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做好棉花区域品牌化订单式生产经营,研究实践滨州良好棉花以及区域自然棉花、生态棉花、有机棉花品牌标准试验示范。要以区域棉花地标品牌创建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地推进各地的棉花生产、加工、纺织(工业化、国际化纺织与传统家纺)流通服务一体化,打造中高端及特色棉花种植生产供应链、拉长并形成棉花全产业价值链,开拓有国际竞争力的鲁棉市场驰名系列优质生态棉花地标品牌化经营格局。
2.6抓好绿色生产、提质增效,增强棉花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棉花市场化、国际化需求变化,以增加棉农收入、保障棉花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棉花生产发展由长期过度依赖资源、满足量的需求,向绿色可持续、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2.6.1 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搞好品种布局 根据棉区生产生态条件,在保障棉花产量的基础上,选择推广比强度30 cN·tex-1以上、纤维长度30 mm以上的优良品种。实行品种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提高纤维品质的一致性。棉花机械化采摘示范棉田,除注重纤维品质外,选用的品种还要注意株型适宜、早熟性、对脱叶剂敏感、含絮力适中等性状[7,16]。
2.6.2 推广绿色生态环保棉花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绿色生物防控技术。采用物理诱杀和生物农药等方法控制病虫危害;使用选择性杀虫剂防治棉田害虫,保护天敌;改进施药方法,采用对天敌较为安全的内吸性药剂随种播施、拌种、包衣等施药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推广有机肥料、生物肥取代无机肥;开展新型棉作制度、大农作生物多样化区域结构试验及规模化、轻简化、组织化、标准化、机械化”五化同步试验示范;区别化推进落实“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应用缓控释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推进棉秆还田肥料化利用技术。推广厚度在0.01 mm以上的地膜,加大地膜回收和捡拾;推广覆盖效应较好、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完全降解的地膜,消除“白色污染”[9]。
2.7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增强棉花生产科技支撑新动力
科学技术对劳动、资源、环境有相当程度的取代性、置换性。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产业创新驱动思维,把科技兴棉首先转化为质量兴棉具体实践路径上来。
2.7.1 抓好轻简化植棉技术推广应用 轻简化植棉技术已成为当今棉花生产配套必备的技术创新合成体系,对传统植棉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程度高效替代作用,是现代棉花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生产业态。采用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棉花精量、半精量播种、简化栽培,应用缓控肥及种肥同播技术,减少繁琐的管理环节,减少管理用工。
2.7.2 提高传统实用增产技术的到位率 抓好棉花地膜覆盖、足墒下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化学调控、病虫防控、测土配方等实用增产技术。搞好田间地头技术培训和指导,把实用增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2.7.3 搞好分类指导,提高技术针对性 鲁西南棉区要针对麦棉、棉蒜(瓜、菜)间套复种的特点,搞好前后作物配套技术的应用,提高两熟、三熟种植的整体效益。解决好杂交抗虫棉生育期偏晚、种植过稀、拔柴过早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鲁西北等棉区根据棉田多转向旱薄沙碱地的实际,重点推广棉花防早衰生产技术。通过棉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棉花产能。鲁北棉区重点推广盐碱地棉花播种保苗和丰产栽培技术,促进棉花一播全苗、早发早熟和高产优质。三大棉区因地制宜进行耕作制度试验创新,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总结形成高度市场化的棉经、棉粮、棉牧可以复制推广的高效产业生产模式。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植棉收入。
2.7.4 建立完善棉花良繁及其更新配套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标准化统一市场质量要求的棉花品种良繁技术产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棉花遗传品质、生产品质、加工品质与棉花产品商品品质的内在与商品性统一,提高棉花全产业链质量品质内涵[7,9,17]。
2.8落实棉花政策性保险,研究拓展现代金融业协力稳棉的实践
棉花生长周期长,易受干旱、洪涝、雹灾、病虫害等自然风险。棉农多有依据上一年销售价格进行种植决策、种植布局的习惯,易造成“棉贱伤农”市场风险。积极动员棉农参加现有棉花保险,努力扩大棉花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做到应保尽保、服务到位。借鉴国外棉花保险的有效形式和政府运作思路手段,坚持改革并发挥棉花保险在促进棉花生产、尤其是规模化种植中的风险防控作用。研究探索开展棉花预期收益、预期产量目标等保险形式以及棉花保险+期货、期权等新型风险防控金融产品工具。要充分认识到棉花产业具有国际与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入融合特点,特别是国内外经济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科技向棉花产业发展的不断涌入,棉花产品、棉花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有金融衍生品的态势。要树立现代棉业发展的国际视野,树立系统性理念,找准支持支撑着力点,不断探索创新棉区健全农业金融制度的基本思路,拓展农村规模化区域棉花产业融资平台、路径,总结现代金融业支持稳定棉业生产发展的新思路、新实践[18]。
2.9把握棉花产业运行走势,加强棉花产业政策调研
根据我国近年来棉花补贴政策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走势,总结创新内地主产棉区棉花补贴政策在具体内容、方向、方式的适时调整和相关配套实施政策。在目前,要着眼于内地主产棉区棉花补贴机制设计,形成产业需求高端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产学研同向竞争合力的一体化新格局,大幅度提高棉花产业协同创新动能与竞争力,从而形成棉花新型经营主体与棉花品牌发育成长的良好社会化生态氛围[5,11]。
2.10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棉花技术产业创新发展
分析把握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入点,对棉花全产业链要素资源运行模型进行深入评估,确立棉花生产与市场结合、从单纯生产型技术创新向全产业链市场高端需求为导向的体制性转移。
目前,山东棉花生产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机遇转折期。大力推进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资源、合力确保优质专用棉花生产有效供给是一项长期规划战略发展目标,必须把现有棉花结构尽快调好调顺调优。压减棉花低端、高耗、低效生产,提高中高端品类产能供应,突出抓好棉花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运行高效率体制机制建构和品牌创建,积极推进绿色高效生产方式,促进棉花供给质量契合市场化、国际化需要,努力使山东棉花产业供需关系在高效运营上实现新的平衡,走出一条高质量、低成本、低价格的棉花产业发展之路。
[1] 毛树春. 山东棉花考察报告——棉花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行动[J]. 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6(6):23-25.
[2] 毛树春,雷亚平. 2016年棉花种植意向调查报告[J]. 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6(3):18-19.
[3] 毛树春,李亚兵,雷亚平,等. 用“品质中高端”引领中国棉花产业发展——“十三五”中国棉花产业展望[J]. 农业展望,2016(12):40-44.
[4] 杨伟华,王延琴,周大云,等. 对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C]//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汇编.
[5] 王茂. 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策略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7(3):3-4.
[6] 牛娜. 山东省滨州市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棉花,2016,43(11):44-46.
[7] 张少红. 山东省棉花种植区域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 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6(5):15-16.
[8] 孙玮琪,赵洪亮,徐勤青,等. 山东省棉花生产转型升级目标、实施途径及建议[J]. 中国棉花,2016,43(2),1-5.
[9] 王广春,代建龙,董合忠. 山东省棉花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和建议[J]. 中国棉花,2016,43(7):5-7.
[10] 王桂峰. 黄河三角洲优质专用棉花产业带发展实务与思考[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1] 郝杰.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为未来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定调[J]. 纺织服装周刊,2017(5):16.
[12] 王力,韩亚丽. 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性差异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6-46.
[13] 潘启龙.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产业链融合创新分析[J]. 农业经济,2017(3):10-13.
[14] 腾讯研究院. 《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EB/OL]. http://www.tisi.org/4868 .
[15] 姚穆. 从“供给侧”看提升棉花质量的迫切性[J]. 中国纤检,2016(2):44-45.
[16] 陈鹏云,张军. 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的方向与策略[J]. 山东农业科学,2017,49(2):163-167.
[17] 苗兴武. 山东省东营市棉花提质增效的目标及政策措施建议[J]. 中国棉花,2017,44(3):45-46.
[18] 于谦林,刘喜民,徐勤青,等. 新形势下山东棉花保险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棉花,2017,44(3):5-7.
StableDevelopmentPathChoiceofShandongCottonProductioninContextof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
Wang Guifeng,Xu Qinqing,Wei Xuewen,Wang Yan
(CottonProductionTechnicalGuidanceStationofShandongProvince,Jinan250013,China)
Due to the undue high cost, intractable climatic and market risks and low benefit of cotton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industry was suffered a setback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Shandong cotton industry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 put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effective ways for stable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cotton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handong; Cotton; Structural problem;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562
A
1001-4942(2017)10-0156-06
10.14083/j.issn.1001-4942.2017.10.033
2017-05-15
农业部2016年粮棉油糖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山东省农业厅2017年棉花提质增效技术模式集成示范项目
王桂峰(1964—),男,研究员,长期从事棉花生产与推广技术指导及产业政策相关研究。E-mail:csdmhgz@163.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