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5
王 程
图1 不同学科背景参与创新创业占比情况
图2 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占比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以期进一步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SL学院一直致力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诸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创青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与此同时,也应清楚的看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瓶颈[1-4],特别是受现有体制与评价标准影响,主要依托拨款经费支持,主动寻求发展路径,探索教育新模式发展相对滞后,必然导致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企业以及社会需求的软实力功能发挥不足[5]。
为了更好地了解SL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状况,选取了在SL学院接受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在校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开展了抽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497份,调查对象中女生287人,占58.7%;男生210人,占41.3%。
本次问卷主要以在校大学生居多,对各专业学生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不同专业学生占比情况见图1。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文法财经类占39%、理工农医类占55%、艺术类6%。
据图2可知,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项目占比情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占23%、互联网+占30%、挑战杯占26%、学科竞赛占14%、其他类型的比赛占7%。
在本次调查中,除了发放问卷,还对部分被调查同学采用开放式问题进行深访,主要围绕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看法、师资需求、参与之后的收获感受及意见建议等展开,方便受访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详细分析了以SL学院为主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关注,具体从国家政策支持、学校相关课程设置、学生参与情况三维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2.1 对学生参与情况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理工科同学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占有较大比例,参与学生女生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整体人数较多有关。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的了解渠道主要是通过学校宣传,其次是学生之间的口口相传,周围同学对创新创业大赛是否积极参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行为。
有64.5%受访者没有参加过类似比赛,35.5%受访者有过参加比赛的经历,大部分还是在理论中有所认识,积极实践过的人比较少。而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同学中,获得省级奖项的同学仅仅占10.9%。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起步较晚,师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深刻;另一方面,是缺乏提前准备和谋划,时间仓促,难以保证成果质量。
参加过比赛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收获很大,其中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创新创业大赛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就业储备能力。而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自身能力不足、缺乏信心、没有合适的机会、没有感兴趣的比赛项目、缺乏支持等。
除问卷调查,我们还对少数参加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进行了深度访问,大一、大二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比赛的积极性,远远高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但受经验和能力所限,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比赛呈现出“三分钟热度”,参赛项目如果遇到困难或者返修意见,就直接选择放弃继续比赛,不予修改完善。因为审批流程比较麻烦,一般创新创业流程完成需要半年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是以试一试的侥幸心态参加比赛,或者是一个项目中除了负责人,其余同学都是以划水的心态,对于比赛不上心,只想坐享其成。
1.2.2 对于学校政策支持需求的调查结果 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征求了往届的学生关于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对学校的建议,多数同学认为学校应该通过聘请创新创业的成功人士或创业专家开设讲座,开设创新创业的选修课或必修课,设立创新创业指导机构提供服务,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举措,帮助自己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还希望学校可以提供关于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设立创业专项资金以及技术咨询指导。
对于学校开设创新课程,很多同学表示希望可以有创新思路和团队协作的培训,并展示成功的创业案例分析,实行个性化的辅导,最后提供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机会。
1.2.3 对于政府政策支持方面的调查结果 对于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同学们希望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扶持和帮助、开辟融资通道、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建立专业的创新服务与辅导机构。此外,希望企业或者社会组织能参与此类比赛,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
从调查中发现,近50%同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创新性和创造性的要求愈发强烈。多数同学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还停留在纸面上,主要通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争取创新学分。此外,SL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也较为薄弱。事实上,该校并未专门开展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也未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引入到课堂中,课堂内容主要围绕着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课外素质能力拓展都是自发进行,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内课外相统一,专业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互为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调查中发现,有接近40%的被访者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不高。一方面,是对创新创业各类比赛类型了解程度不够,对新鲜事物缺乏自信心;另一方面,受家庭环境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调查还发现:有38%的被访学生表达有创业的兴趣,由于缺乏资金、场地及创业导师指导,导致创业方向不明确,没法付诸于实践。有79%的被访学生表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是为了增强实践能力、体验创业过程,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今后的就业择业长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求职就业仍是自己今后重点所考虑的。此外,由于家长对学生参与创业活动认可度较低,认为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业成绩,这种父辈观念的代际传递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产生了一定阻碍。
为了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SL学院已初步制定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成立了组织领导小组,制定了创新学分认定办法,但细化程度不够,尚处于探索阶段,践行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师生评价,一方面,学生的评奖评优还是着重看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传统的评价模式依然没有改变,很难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对于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和学院层面也在积极动员,甚至做了明确要求,受制于师资力量、创业能力及经验的缺乏,加之对教师的评价依然放在科研及教学的两大主阵地,导致教师参与指导的热情大打折扣,没有很好地形成师生联动,协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关于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师资支持方面,接近70%的被访学生认为现有配套资源难以满足创新创业发展需要。虽然学校一直在积极动员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甚至给二级学院下发参赛项目指标,但是总体而言,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导致可操作性不强,从而造成当前创新创业的有效支撑不足,尚未形成有效推进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体制和制度环境。高校学生在创业中物质和资金支持是最关键的因素,有31%的被访者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没有资金、场地等物资支持;有43%的被访者认为,由于没有足够支持,很多有志向创业的同学失去了创业的兴趣;有85%的被访者建议学校为创新创业团队单独制定有效的支持和扶持措施。此外,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该校所在地企业较少,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很多创业项目难以与市场对接,最终停留在策划阶段。由于缺乏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参与,仅仅依靠学校的政策、资金和师资配套难以推进创新创业向高质量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不同主体出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认同感,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协同发力,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具体提升路径,见图3。
图3 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教师要主动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与授课方法,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6],具体见图4。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引入创业流程、市场环境调研、国家政策等知识讲解。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与率和高质量成果产出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引导师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此外,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辟众创空间,为孵化学生创业项目搭建平台,定时举办创新创业沙龙或者报告会,交流分享经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图4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
调查发现,传统就业择业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首先需要在观念上对广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其充分认识到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主要通过赛事宣讲、政策解读和专题报告等方式做好前期宣传,让广大师生对各种创新创业主体赛事有比较明晰的了解,特别是比赛的基本要求、时间节点、内容侧重点等问题,便于师生提前准备。其次,要通过大学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等课程渗透创新创业理念,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目标和坚定的创业信念[7]。最后,树立创新创业模范典型,并予以奖励和积极的正面宣传,从而提高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同感。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就业择业观念都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和办法。学校应着重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出发,确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和效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赏罚并举,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8]。从学生视角出发,一方面配备具有高素质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将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和评奖、评优及树模挂钩,打破以往唯考试成绩的评价体制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予以资金支持,并对表现优异的同学予以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将创新学分纳入个人学习档案,类似第二课堂成绩单供用人单位参考。从教师视角出发,对指导学生参与双创赛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可以换算成工作量,也可以进行专项奖励。此外,要丰富教师评价指标,把教师的评职晋升和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情况相挂钩,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
聚焦应用型办学定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就需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更高质量的校企合作,从而实现多方共赢[9]。此外,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意识会受教师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引导教育作用不容忽视[10]。师资力量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师资力量往往难以支撑创新创业发展需要,要壮大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就需要开启“输血”+“造血”模式。一方面,积极培育、整合校内师资,组建一支具备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岗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进修、企业挂职等形式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相关聘任机制,聘请成功企业人士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分享创业经验,壮大双创师资力量,发挥企业人才优势为大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力量[11-12]。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矛盾与问题,但作为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应坚定不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教育契合点,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促进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